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18:55
(來源:廣州市工商聯)
科技與產業動態快訊
2025年
第040期
目錄索引:
#1.全運火種1500米深海採集點燃,上演「水火既濟」科技奇觀
#2.從1.5噸到15噸!粵星粵箭夯實廣東商業航天全產業鏈
#3.第四屆琶洲算法大賽成果豐碩,助力廣州產業發展
#4.復旦研發全球首顆二維-硅基混合閃存芯片,存儲技術迎顛覆
#5.中國AI破解全球慢病難題,方舟健客大模型登《Nature》頭版
#6.全球虛擬拍攝專利數量中國排名第一,佔比超五成
#7.中科院研發超彈性高温屏蔽氣凝膠,破解尖端領域防護難題
#8.諾貝爾化學獎聚焦 MOFs 材料,能源環保迎來技術新機遇
#9.Figure發佈03人形機器人,家庭服務場景落地邁關鍵步
#10.法意聯手研發月球核反應堆,競逐深空能源主導權
#
廣州成果
01
全運火種1500米深海採集點燃,上演「水火既濟」科技奇觀
據央視新聞10月9日報道,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9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種採集儀式在廣州舉行,來自南海1522米深處的可燃冰「源火」正式亮相,並將於11月進行火炬傳遞。本屆盛會的「源火」首次使用深海可燃冰點燃全運聖火。
據介紹,依託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馬」號ROV(4500米級深海遙控潛水器)於9月18日到達南海瓊東南「海馬冷泉區」水深1500多米處採集甲烷氣體,現場原位合成可燃冰,並利用太陽能通過特種裝置,在深海引燃可燃冰,驚艷呈現「水火既濟」的科技奇觀。
本次「源火」採集是國際體育史上首次利用太陽能驅動深海設備,精準引燃可燃冰獲取綠色「源火」,也是首次通過高清攝像系統實時回傳,實現全程高清直播採集過程。
02
從1.5噸到15噸!粵星粵箭夯實廣東商業航天全產業鏈
10月9日,廣州中科宇航發佈力箭二號、三號等近10款航天產品,及從化液體動力系統試驗中心,推動大灣區商業航天突破運力與可回收技術瓶頸。
力箭二號液氧煤油火箭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8噸(重型版15噸),較現役力箭一號(1.5噸)提升顯著,將瞄準星座組網等需求,填補國內大運力商業火箭空白;其採用集束式回收技術,計劃今年四季度首飛,目標重複使用20次以上,力擎系列發動機推力調節、多次點火等技術達世界先進,可降本10%。力箭三號則聚焦全箭回收,助力空天往返運輸。
此外,廣州「五羊星座」將補低緯度空天信息空白,中大等機構也深化航天產學研合作。此次突破夯實廣東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基礎,助力我國星座組網與太空資源利用。
03
第四屆琶洲算法大賽成果豐碩,助力廣州產業發展
第四屆琶洲算法大賽自4月啟動,吸引了來自30余個國家的8131支團隊報名,字節跳動、比亞迪等企業及眾多知名高校隊伍參與。大賽聚焦真實產業需求,設有13道實用性強的業務場景賽題,涵蓋交通、醫療等多個領域。
大賽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以賽聚產、引才、招商的全球平臺。截至目前,廣州市海珠區已通過大賽落地雲啟智航等企業超60家,集聚泛人工智能企業超7000家。筷子科技藉助大賽實現扭虧為盈,合作客户突破7000家。此外,大賽組委會成為「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官方提名單位,提升了大賽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在廣州加速集聚、蓬勃發展。
#
中國力量
04
復旦研發全球首顆二維-硅基混合閃存芯片,存儲技術迎顛覆
10月8日,復旦大學團隊研發的「長纓(CY-01)」芯片成果登《自然》,系全球首顆二維-硅基混合架構閃存芯片,攻克二維材料與CMOS集成難題。
其採用「分離製造-單片互連」創新工藝,適配成熟CMOS產線,良率達94.3%,支持32-bit高速並行操作,擦寫速度較傳統閃存提升100萬倍,能耗降低60%。無需改造現有產線即可量產,大幅壓縮技術落地周期。
該突破開闢存儲技術新路徑,擺脫對3D堆疊路線依賴,加速國產存儲芯片自主化,可支撐AI、自動駕駛等場景需求,未來3-5年計劃實現兆級集成,為全球存儲產業格局重塑與我國技術領跑奠定基礎。
05
中國AI破解全球慢病難題,方舟健客大模型登《Nature》頭版
9月19日,《Nature》頭版聚焦方舟健客9月發佈的杏石醫療大模型,稱其為全球慢病管理提供中國智慧方案。
該自研大模型具備多模態能力,支撐五大智能體與五大AI應用,構建慢病管理全周期閉環服務,精準解決傳統管理效率低、精準度不足等痛點,覆蓋用藥指導、診斷輔助等場景。其通過多重措施最小化「幻覺風險」,樹立行業標杆。
專家指出,這一突破切入未充分開發的市場,為全球慢病管理注入創新力量。登上國際頂刊標誌中國醫療AI獲國際認可,加速AI醫療商業化落地,為健康產業升級與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新路徑。
06
全球虛擬拍攝專利數量中國排名第一,佔比超五成
10月7日消息,據全球虛擬拍攝技術發明專利榜單,中國相關專利申請佔比達52%,居全球首位,遠超日、美的22%和20%。
榜單顯示,中國企業佔據前十中的六席,榜首企業以80件專利遠超第二名日本企業的60件,優酷、騰訊等均在列。虛擬拍攝融合VR、實時渲染等技術,實現虛擬場景與真人拍攝實時融合,可大幅降本增效。當前全球市場規模近28億美元,且以13.3%年均增速擴張。
07
中科院研發超彈性高温屏蔽氣凝膠,破解尖端領域防護難題
10月7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團隊研發出仿牛肚褶皺結構的電磁屏蔽氣凝膠,成果登上《Advanced Materials》,攻克傳統材料高温應用瓶頸。
該材料以聚酰亞胺與碳納米管複合,通過創新工藝形成獨特結構,首次協調高孔隙率(98.7%)與高導電率(38西門子/米)矛盾,500次壓縮后穩定性仍達98.2%。其常温屏蔽效能71分貝(阻斷99.9999%電磁波),350℃高温下性能反升,具負泊松比特效。
該材料可用於航空航天電子防護、5G基站高温組件等場景,為極端環境電磁防護提供新方案。這一突破強化我國在高端功能材料領域的競爭力,助力航空航天、通信等戰略產業升級。
#
科技前沿
08
諾貝爾化學獎聚焦 MOFs 材料,能源環保迎來技術新機遇
10月8日,2025 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北川進等三位科學家,表彰其在金屬有機框架(MOFs)開發及網格化學開創的貢獻。
MOFs 是多孔可編程材料,高比表面積帶來極強吸附能力,雖當前工業應用有限,但已展現多元潛力:可儲氫供氫能汽車使用,高效碳捕集助力雙碳目標,還能在沙漠集水、精準藥物遞送等場景發揮作用。目前該材料已進入商用階段,企業實現噸級合成,在氣體分離等領域開展中試。
這一成果推動材料科學進入「可編程時代」,為能源存儲、環境治理等難題提供新方案。隨着規模化技術突破,MOFs 將加速賦能新能源、環保等戰略產業,催生萬億級市場空間。
09
Figure發佈03人形機器人,家庭服務場景落地邁關鍵步
10月9日,FigureAI推出第三代人形機器人Figure03,視頻顯示其可自主完成澆花、端菜、整理房間等家務,且無遠程操控,標誌通用人形機器人向家庭場景落地邁進。
該機器人搭載自研Helix神經網絡系統,實現環境實時理解與自主決策,手掌攝像頭與3克級指尖靈敏度提升交互精度,柔性外殼設計使其減重9%。雖暫未開放家庭使用,但其製造成本降低,且專屬基地BotQ規劃四年累計產10萬台,顯向量產決心。
在特斯拉等企業競逐的人形機器人賽道,Figure03以家庭服務為核心突破方向,其技術迭代與產能佈局,加速了服務型機器人商業化進程,為行業探索「降本+落地」路徑提供重要參考。
10
法意聯手研發月球核反應堆,競逐深空能源主導權
10月7日,法國核能巨頭法馬通與意大利ENEA簽署協議,聯合研發月球基地用核反應堆技術,聚焦三大方向:優化反應堆燃料安全性與效率、開發耐極端環境新材料、以3D打印製造核心部件。
月球14天月夜及零下130℃低温使太陽能等傳統能源難以為繼,核能成為長期駐留的關鍵能源。此次合作旨在突破技術瓶頸,提升歐洲在深空能源領域的儲備,支撐月球定居與火星探測籌備。
當前美、中、俄等均佈局月球核能,法意聯手加劇全球深空能源競賽。這一合作不僅推動太空核能技術成熟,更助力歐洲搶佔月球資源開發與深空探索的戰略先機,為地月經濟圈構建奠定能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