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儲能為何又成熱點?行情至此怎麼看?

2025-09-12 17:15

近日以來,儲能又成爲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光是相關的數據分析與學習資料明顯增加,資金也開始「用腳投票」,全市場規模最大的儲能電池ETF(159566)規模較6月30日增長超7倍,僅過去五個交易日(9月3日至9月9日)資金淨流入高達6.9億元。儲能的出圈到底是因為什麼?站在當下我們又該不該參與進去?

資金青睞源於表現亮眼。9月3日以來,A股市場進入波動調整期,市場情緒有所走弱,波動顯著加大,此前上漲較多的板塊出現了明顯回調。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似乎成爲了資金新選擇的避風港,儲能電池ETF9月3日逆勢大漲4.45%,9月3日以來(至9月9日)漲幅高達11.78%。

漲幅與資金流入背后是基本面的「紮實」。儲能電池ETF跟蹤國證新能源電池指數,該指數背后藴藏着「三重貝塔」,是支撐今年以來該指數亮眼表現的核心因素。

圖:今年以來國證新能源電池指數表現優異

image

資料來源:Wind,數據截至2025/9/9

圖:國證新能源電池指數權重分佈

image

資料來源:Wind,數據截至2025/8/31,權重分佈根據標的主營業務涉及主題進行分類。

貝塔#1:儲能長期景氣邏輯兑現,迎來量價齊升。

今年新能源136號文發佈后,儲能板塊迎來明顯回調,主要因相關政策宣佈取消「強制配儲」。所謂強制配儲,即爲了讓新能源發電質量更高,要求新能源發電項目必須按一定比例搭配儲能設施,這類需求一度佔到國內儲能需求的三成以上。因此,當強制配儲政策被取消時,市場首先反應這是一條利空。然而儲能板塊的預期差,也恰恰在那時開始形成。

一方面,136號文同時要求全面開啟新能源全面入市,也就是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生產的電能不再享受優惠電價,全面由供需決定價格。這也就使得新能源發電商的經營壓力大幅增加,甚至難以獲得最低要求的投資回報。

爲了獲得更高的回報,避免虧損,應用儲能成爲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案。根據當前內蒙古、山東等地發佈的政策,應用儲能可帶來豐厚的調用收入、容量收入、峰谷套利收入等,搭配儲能的新能源電站其IRR甚至可以超過10%,接近歐美的電站盈利水平。換言之,未來新能源的廣闊發展空間,儲能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滲透率快速提升。

為什麼最近儲能纔出圈?雖然儲能的長期景氣邏輯非常通順,但市場還是對政策與盈利能力持有懷疑態度,擔心在下半年新政實施后量價會不及預期。直到近期,8月數據出爐,國內儲能市場完成了25.8GW/69.4GWh的儲能系統和EPC總包工程,均創歷史新高!至此,行業的邏輯徹底得到驗證,也就開啟了儲能新的景氣周期,而且是受到新政策加強后的版本。

圖:全球儲能需求在高速成長期

image

數據來源:儲能領跑者聯盟

貝塔#2:深度受益AIDC數據中心發展。人工智能發展如火如荼,1)從量上看,國內外主要人工智能廠商均大幅增加CAPEX支出進行擴產,且硬件賦能軟件,軟件需求進一步促進硬件發展的「飛輪」已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數據中心等設施的建設量將迎來顯著放量增長。2)從價上看,隨着人工智能芯片的迭代發展,其功率出現翻倍以上增長。例如英偉達GB200功耗達到2700W是H200的近4倍,下一代Rubin架構預計功耗將進一步明顯增加,對配套供電設備的需求量將明顯增加。考慮到AIDC體積有限,而供電設施又要滿足高功率、高散熱,供電系統的架構從UPS向HVDC過渡,並且可能需要SST架構,價值量將明顯抬升。

圖:AIDC供電系統技術升級

image

貝塔#3:固態電池頻超預期。今年以來,固態電池的產業發展頻超預期。從上半年中試線落地早於市場認為年底落地的預期后,近日又有龍頭廠商宣佈全固態電池成功下線,且部分固態電池設備商的中報出現超預期訂單和收入增長,種種跡象均指向固態電池的產業化發展非常迅速。

衆所周知,固態電池作為未來電池,有着廣闊的市場空間。憑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安全性,其有望成為未來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的主要能源供應者。再疊加高端新能源車的需求,固態電池的遠期空間不可限量。而根據固態電池產業大會的計劃,2027年我們就將看到固態電池小批量裝車,因而未來幾年,預計將頻繁出現產業鏈的積極變化與進展,對板塊情緒形成有效催化。

總的來説,儲能行業已然迎來高景氣基本面的兑現期,長期空間巨大,且市場仍存在較大預期差。儲能電池ETF(159566)跟蹤的國證新能源電池指數,聚焦儲能產業鏈,尤其聚焦在電池製造商和儲能系統配套廠商,對儲能行業的景氣度有較好的表徵。與此同時,其成分股兼具AIDC和固態電池發展的貝塔,形成三重貝塔共振的良好前景。相關場外聯接基金(A類:021033;C類:021034)。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