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8 13:11
文|鄧詠儀
編輯|蘇建勛
用自研模型替代人工「猜測」,提供端到端的營銷Agent服務,為企業主生產更容易被AI推薦的營銷內容,監測模型答案效果,增加品牌露出。
近期,「PureblueAI清藍」也正式完成第一輪融資,藍色光標(股票代碼:300058)與英諾天使基金聯合領投,水木清華校友種子基金跟投,投資金額達千萬元人民幣。
創始人兼CEO魯揚: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擁有20年市場營銷經驗。他曾是前字節跳動火山引擎市場總經理和豆包大模型市場負責人,經歷了AI大模型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推廣的全過程。此外,他還曾擔任銷售易市場副總裁、京東雲市場公關總經理等職務。
聯合創始人兼CTO王立新博士,博士畢業於中科院、清華大學博士后。曾任字節跳動高級算法專家、東源投資首席科學家,有着豐富的機器學習和大模型應用的經驗。
聯合創始人兼COO鄒郢路,曾任浙文互聯AI營銷產品「好奇飛梭」的負責人,所開發的營銷Agent產品服務於國內車企等眾多企業。此外,他還曾擔任螞蟻集團國際事業羣技術專家,從0到1參與了印尼TOP1數字錢包「DANA」的開發。
如今,用户從傳統搜索轉向AI問答的新趨勢,營銷的戰場也隨之轉移。據Gartner預測,到2028年,傳統搜索引擎的流量將有50%被AI搜索取代。
但AI的「黑箱」特性——答案採信規則不公開,這讓傳統依賴人工經驗的SEO方法論失靈,這具體體現在:
效果不可預測:同樣的方法,優化「咖啡哪家好」可以被採納,但到了優化「礦泉水哪家好」,可能無論如何都無法完成,企業主也難以知道原因。
平臺差異巨大:同一篇內容,可能在DeepSeek上立刻被採納,但在豆包或元寶上會無法搜出。
效果不穩定:就算成功讓大模型採納,但效果難以持續,不可預測,也無法復現。
這導致企業主的營銷ROI根本無法衡量。如今,大模型平臺還沒有任何給出的數據接口,沒有反饋效果。對企業而言,在大模型優化上面的錢,其實沒有辦法算ROI,只能按照品牌廣告投放。
傳統SEO服務商,很大程度是靠「堆量」——即大量鋪設稿件,來博取平臺收錄模式,很容易被視為製造信息垃圾,污染生態。
「PureblueAI清藍」更希望用一種量化交易的模式,通過自建模型,深入學習AI平臺的內在機制,從而提升品牌的認可度。
具體而言,「PureblueAI清藍」建立了一個端到端模型和Agent產品,讓Agent去學習AI平臺的推薦規律,替代過往的人工去「猜測」平臺投放測錄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PureblueAI清藍」的系統,會持續分析那些在AI搜索中被成功推薦的內容,讓模型找出這些內容背后共有的「特徵因子」,讓模型知道什麼樣的內容結構和特徵,能拿到AI平臺更高的採信權重,用以指導企業客户的內容生成策略、監測模型反饋等等。
比如,當客户提出優化需求(如優化「超混架構車型推薦」這個搜索意圖)時,清藍的模型不僅會生成一篇營銷稿件,還會計算出權重最高的發佈平臺組合。
這個過程可能得出反常規的結論,例如,PureblueAI清藍曾服務過一個To B企業,模型計算出最佳發佈平臺之一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C端平臺,最終,這篇文章發佈當天就被AI引擎引用並置頂。
不僅如此,PureblueAI清藍的服務鏈條也更長——不只是集中在「發文」這一動作。在更上游,PureblueAI清藍會幫助客户建立品牌資產庫,進行用户意圖挖掘和AI品牌診斷,並結合企業自身的品牌與內容營銷策略,展開AI口碑營銷,以更好地達成優化效果。
鏈條也會延伸到內容發佈后。PureblueAI清藍的自研系統,會進行分鍾級的實時監控。一旦發現品牌呈現率或排名因AI平臺算法迭代而突然大幅下跌,系統會立刻啟動干預,讓模型根據最新的學習結果,再次進行投放,以維持效果。
「PureblueAI清藍」採用RaaS(按效果付費)的模式,目前主要圍繞品牌效果(如承諾的品牌推薦率、排名率)按月收費。
目前,PureblueAI清藍已服務了包括汽車、金融、快消以及互聯網大廠等客户。以某大廠的Agent產品為例,優化后其在Deepseek、豆包等平臺的推薦率和置頂率均從初期的不足30%,提升並穩定在100%。
現在GEO市場的現狀是魚龍混雜,但已開始爆發。
去年下半年我們剛做GEO時,關注的人很少。但從今年春節后,GEO的需求就爆棚了,每天至少有一個客户來問我們。幾乎所有SEO服務商,還有一些營銷諮詢工作室,都開始做這個事。但市場非常混亂,有的報價極低,也根本不敢承諾最終效果。
AI搜索是確定的未來,但百度和Google不會消失。Gartner説到2028年,AI搜索會切分50%的(傳統搜索)流量,我認為這個預測保守了,到28年幾乎應該是100%。這個100%不是指傳統搜索會死掉,而是説百度和Google自己也會轉型成AI搜索。
傳統SEO的「經驗驅動」打法在GEO上很大程度是失效的。搜索引擎的規則是公開透明的,但大模型是黑箱。靠人工經驗去做GEO,會發現效果無法預測,結果不受控制。
比如,這個詞我一下就優化上去了,換個詞我做了兩個月都上不去,也不知道為什麼。這種不穩定性,導致你根本不敢真的把服務賣給客户。
GEO的核心,是幫助優秀品牌通過正向的方式被AI發現,否則未來會被AI拋棄。在未來,企業只有去生產更加高質量的內容,才越有可能被AI抓取和推薦。所有像當年SEO那樣投機取巧、想Hack規則的方法,在未來都會被AI判定為Cheating(作弊),只會起到反作用。
未來「AI推薦」取代「競價排名」,這也是營銷邏輯的根本轉變:品牌營銷將從購買硬廣流量,轉向影響AI的軟性推薦。這意味着企業需要生產更高質量、更符合AI平臺認知邏輯的內容,而不是靠投機取巧的作弊手段。
AI營銷本質是一種價值對齊,技術上去短期優化一個結果是可以的,但不可持續。
所以,我們的原則是,絕不幫客户做「品牌升維」。如果有客户説「幫我優化成全球第一的可樂」,這是不符合常理認知,即便短期能掙錢,未來也一定會被更聰明的AI模型識破。我們只幫客户在他自己真實的定位里面,被更好地呈現出來。
用模型來學習另一個模型的思路,能讓人發現想不到的「捷徑」。有一次我們服務一個To B軟件企業,模型告訴我們,應該發在一個To C的比價平臺。客户覺得很荒謬,但我們説服了他。結果稿件發出去當天晚上就被引用置頂了。
在GEO這件事上,這是個「一把手工程」,現在To C品牌比To B更早覺醒。我們看到的典型客户,集中在汽車、快消、互聯網,基本上還是偏To C一些的,他們更重視自己的口碑。一搜自家的品類,出來的都不是我,是我的競品,CEO是無法接受的,他們也願意為品牌心智的佔領付費。
海外與國內的交付邏輯不同,國內必須交付「結果」。海外的GEO服務商,大多是SaaS模式,他們交付的是一套數據分析報告和幾條籠統的「優化建議」,比如建議你跟第三方機構出個白皮書。這種模式在國內是賣不出價的,很難讓客户長期付費。所以我們在國內必須是幫客户把效果優化完,交付一個能看見的結果。
所以,我們希望交付的是Agent服務。上一代的SaaS,和Agent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流。SaaS的工作流是客户主動,工具被動,客户得自己去點、去探索功能。
Agent不是,Agent是AI主動,它來主導,客户可以不主動做任何事情,Agent帶着你走完整流程。這是根本上的不同。
我們與大廠不是對抗關係,而是生態夥伴。大廠自己不會下場做GEO,因為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未來只有真正優秀的品牌才能夠被推薦,我們正是通過正向的優化,幫助優秀的品牌被AI發現。我們今天也是幾家AI大廠的生態夥伴,幫助他們服務客户的品牌優化。
年初DeepSeek的爆發,讓AI大模型GEO已經成為當下最新的火熱方向。
近期,我們也接觸了大量GEO服務商,當前市場的主流,仍是大量從SEO轉型而來的服務商,他們沿用着「多發稿、鋪渠道」的人海戰術,試圖博取AI收錄。
但很明顯,這是不可持續的。幾乎所有從業者都承認:現在GEO的效果不可預測、結果不穩定,甚至無法歸因。
這在路徑選擇上,與海外的主流模式拉開了差距。在硅谷,GEO已是熱門賽道,但以Profound為代表的公司,其主流產品形態是SaaS工具,提供數據監控和分析,輔助人工決策。
創始人魯揚對我們坦承,PureblueAI清藍早期曾嘗試經驗驅動的路徑,但很快發現這是條死衚衕。所以,團隊才逐步摸索到如今的模式:通過模型驅動,由算法來解密算法,並通過Agent產品直接為客户交付結果。
技術驅動的路徑雖然更難,但卻是試圖與AI建立一種基於高質量、結構化內容的溝通方式,贏得的是算法信任。在這個層面上,PureblueAI清藍也為行業提供了一個值得鼓勵的技術樣本。
歡迎交流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