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白領到巨頭,AI鐮刀為什麼先割美國?

2025-08-21 10: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之前我發過一篇文章,講現在的美國計算機畢業生不好找工作,某乎上有網友表示——等你失業了程序員也不會失業。

我其實挺理解他的話,因為在國內,程序員貌似還是比較吃香的。但美國真不是這樣。

數據顯示,今年美國杜克大學計算機系入門課程報名人數暴跌了20%,五年前人滿為患的教室現在大把空座位。2025年,美國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失業率飆升到5.7%,而全美整體失業率才4%!

前不久,福特CEO吉姆·法利稱,「人工智能將取代美國一半的白領」。這不是説説而已,美國公司是真在這麼干!

今年7月份,Anthropic發佈的新AI平臺承諾將承擔整個財務團隊的工作,從市場分析到投資備忘錄。Shopify、Duolingo等公司CEO都要求,除非證明這個事AI不能干,才能招人……例子太多了就説這倆。

然后我們發現,很多美國人跑去做藍領了。應了AI教父辛頓去年説過的話,「未來最安全的職業可能是水管工」,因為AI干這方面活兒很費勁。

AI已來,但分佈不均,為啥美國的白領最先受衝擊呢?

因為美國人少、人工貴,科技又發達,一直以來都更喜歡用軟件代替人工,說白了美國的產業互聯網發展甩中國幾條街。所謂產業互聯網,説的就是企業服務公司用軟件幫公司做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

作為一個十年產業互聯網從業者,我太懂打野找客户的艱難了(很多都是靠關係拿到單子)。對大多數公司來説,數字化軟件都是奢侈品,他們寧願用人工。

產業互聯網發達,意味着美國更注重專業化軟件,在技術上追求極致,在市場上引領全球。說白了也就是美國的工具化思維很強,也有很多稱霸全球的軟件巨頭。AI作為新工具,首當其衝就會革新舊工具。

拿設計領域的霸主Adobe來説,以前靠PS修圖、做設計得花幾小時,現在普通人輸幾句話,AI工具(比如Midjourney)幾秒就能出專業圖。2024年12月,Adobe股價創兩年來最大跌幅。

再看全球最大的客户關係管理(CRM)軟件公司Salesforce,以前員工得手動分析客户、寫郵件,現在AI幾秒鍾就搞定這些活兒。今年以來,Salesforce 的核心模塊增速明顯下滑。

谷歌搜索業務更是AI 衝擊的重災區。今年其全球市場份額首次跌破 90%(StatCounter 數據),帶 AI 摘要的搜索結果點擊率從15%暴跌至8%(皮尤研究中心),且用户點擊網站的比例下降近一半。

那中國為啥受AI衝擊小得多?

拿百度來説,同樣是搞搜索起價,百度就沒有谷歌這種煩惱。

這是因為國內消費互聯網太發達、競爭太激烈了!百度的搜索業務很久之前就被微信、小紅書、抖音衝擊了個遍,大家早就開始用各種社交軟件查信息——資訊看公眾號,生活搜小紅書。

而百度早已轉型成AI公司,今天百度的二季度財報出來了,AI新業務收入超100億元,同比增長34%。

谷歌的難點在於吃搜索這個老本太久,賺全球錢太多,以至於現在面對AI衝擊,纔開始艱難得大象轉身。

其實不只是谷歌,論消費互聯網,國內巨頭顯然是更勝一籌的。馬斯克一直羨慕微信集社交、支付於一身,字節家TikTok在全球社交軟件里廝殺,更憑社交+電商一路向上……

但你説AI對國內消費互聯網影響大嗎?更多隻是賦能,而不是革命。

AI之所以對美國巨頭衝擊更大,是因為美國的科技公司更擅長做「工具」,比如 Adobe 的繪圖軟件、Salesforce 的企業軟件。AI作為新工具,正在從根本上革新這些舊工具,直接威脅到它們的「金飯碗」。

而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則更擅長做「流量」生意,比如微信、淘寶。對它們來説,AI更像是一個能提升效率的「新武器」,用來鞏固和優化已有的流量模式,而不是從根本上顛覆。

當然,美國巨頭雖然受衝擊大,但是人家的業務遍佈全球,更有錢,砸AI也更狠。根據最新的財報預測,2025年,谷歌、微軟、亞馬遜和 Meta的資本支出總額預計將超過 4000 億美元,主要用於AI基礎設施,包括芯片、數據中心算力等。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許多中等發達國家一年的GDP。

中國的互聯網巨頭也砸錢,但是數額小得多。根據相關報告,2025年,中國「四大巨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字節跳動的資本支出總額預計將達到 510 億美元,比美國巨頭少得多,大多穩守而不是強攻。

除了企業,中美兩國政府對AI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一個激進一個温和。上個月,美國推出人工智能(AI)行動計劃,明擺着重發展輕監管。特朗普知道,想要讓美國重新偉大,就必須拿下AI這場比賽的勝利。而中國顯然更加求穩,注重宏觀推進和安全發展。

現在這個形勢就是,美國閉源領跑技術,中國開源以生態共建追趕。

最近剛看完《硅谷之火》,比較感慨的是,當年一羣計算機發燒友無私分享才促成了電腦的成型,互聯網的誕生也是因為萬維網開源。現在歷史卻悄然逆轉,美國OpenAI 不open,反倒是中國爲了追趕,選擇開源做大生態。

最終的勝敗咱們很難説,但唯一確定的事是,第一名不會永遠是第一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