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創新葯迎DeepSeek一刻,對外授權規模激增

2025-07-15 09:02

今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對外授權步伐加速,迎來了生物醫藥的DeepSeek一刻。據安永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公司與美國和歐洲合作伙伴之間達成的許可交易價值超過400億美元規模。

在重磅的對外創新葯授權交易中,GLP-1類減重藥、雙抗、抗體偶聯藥(ADC)、AI製藥等領域備受矚目。

聚焦減重藥、雙抗、ADC

目前,全球巨頭都在競相開發下一代GLP-1類減重藥,中國的候選創新葯物成為跨國製藥公司瞄準的目標。

6月2日,翰森製藥與再生元(Regeneron)達成一項重磅許可協議,翰森將其在研的GLP-1/GIP雙受體激動劑HS-20094的大中華區以外全球獨佔許可權利授予再生元。

3月24日,聯邦制藥宣佈將GLP-1/GIP/GCG三重受體激動劑UBT251的大中華區外全球權益授權給諾和諾德,交易規模高達20億美元。

1月10日,先為達生物宣佈與Verdiva Bio達成在除大中華區及韓國以外的全球開發和商業化許可與合作協議,合作的管線包括口服伊諾格魯肽、口服胰澱素受體激動劑、皮下注射胰澱素受體激動劑。根據協議,先為達生物將獲得近7000萬美元的首付款,最高達24億美元的潛在開發、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產品商業化后的分層銷售額提成。

在雙抗療法領域,5月20日,輝瑞宣佈與中國三生製藥達成一項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SSGJ-707的授權合作,預付12.5億美元,並根據研發成果額外支付高達48億美元的里程碑款項。SSGJ-707臨牀數據顯示,該藥物在非小細胞肺癌等適應症上具有潛力。

6月23日,和鉑醫藥與日本製藥巨頭大塚製藥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將其自主研發的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xCD3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TCE)HBM7020授權給大冢製藥,交易總金額達6.7億美元。

3月21日,和鉑醫藥還與阿斯利康達成全球戰略合作,阿斯利康將獲得兩項臨牀前免疫學項目的授權許可選擇權,雙方將共同研發針對免疫性疾病、腫瘤及其他多種疾病的新一代多特異性抗體療法。和鉑醫藥將獲得總計1.75億美元的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額外新增項目的選擇權行使費,以及最高達44億美元的研發及商業里程碑付款,外加特許權使用費。

抗體偶聯藥物(ADC)方面,5月30日,信諾維宣佈將一款處於臨牀階段的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XNW27011在全球開發和商業化的權利獨家授予安斯泰來,總金額超過15億美元,包括1.3億美元首付款、最高7000萬美元的近期付款,最高可達13.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許權使用費。

今年1月,信達生物將一款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Delta樣配體3(DLL3)IBI3009的全球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獨家權益授權給羅氏,信達生物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首付款、最高達10億美元的開發和商業化潛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基於全球銷售淨額的梯度特許權使用費。

跨國巨頭還在押注中國AI製藥領域的優勢。6月13日,石藥集團宣佈與阿斯利康訂立戰略研發合作協議,總金額達53.3億美元,聚焦AI驅動的藥物研究,合作內容包括為阿斯利康所選定的多個靶點發現具有多適應症疾病治療潛力的臨牀前候選藥物(PCC)。

中國生物醫藥的DeepSeek效應

今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獲批數量進一步爆發。國家藥監局最新統計顯示,我國上半年批准創新葯43個,中國創新葯產業發展正在迎來DeepSeek一刻。

上個月,BioNTech將一款由中國企業收購而來的藥品以超百億美元的高價轉售給製藥巨頭百時美施貴寶(BMS)的消息震動了市場。這是一種全球企業都在搶先研發的PD-L1/VEGF雙抗腫瘤藥,有望取代目前默沙東的「K藥」,成為下一代腫瘤藥的銷售主力。

近日有消息稱,阿斯利康正在就收購Summit公司的肺癌藥依沃西單抗進行談判。依沃西單抗是Summit公司於2022年以高達50億美元的總價從中國生物醫藥公司康方生物收購獲得,Summit擁有該藥物在美國、歐洲、加拿大和日本等市場的權益。

今年4月2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依沃西單抗新適應症獲批上市,單藥用於PD-L1表達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一線治療。

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認為,依沃西單抗有望重塑超900億美元免疫檢查點腫瘤藥市場格局。高盛預測,如果依沃西單抗能在多個適應症上取得成功,未來幾年可能會成為全球領先的腫瘤藥,預測到2041年的峰值銷售額約可達530億美元,並給予Summit公司300億美元的估值。

跨國企業的「專利懸崖」是當前中國創新葯迎來的最大機遇。未來兩三年內,全球跨國藥企將有大量的重磅藥品專利保護到期,巨大的空白急需研發管線填補。據統計,在全球年銷售超50億美元的藥品中,2030年前專利到期或臨近到期的產品銷售額接近2000億美元。

在今年上半年舉行的高盛全球醫療健康年會上,多家中國生物醫藥公司表示,對外授權已成為公司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

諮詢機構Citeline報告顯示,中國目前在全球藥物研發中的份額接近30%,而美國在全球研發中的份額降至約48%。中國創新葯越來越多地成為跨國藥企高質價比的選擇。

瑞穗證券報告指出:「跨國製藥公司發現中國有很多優質的創新葯資產,而且這些資產的價格比他們在美國找到的同類產品要更便宜。」

中國新葯的研發速度讓跨國藥企感到震驚,且中國研發的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上個月,哈佛大學貝爾弗中心在一份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擁有最有可能超越美國的機會。」

一位生物醫藥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藥物研發實驗室經常在凌晨三點鍾還亮着燈光,這在其他地方是很難想象的。」他還表示,這讓人聯想到在電動汽車行業,特斯拉的上海工廠之所以能創下超越世界的生產「奇蹟」,也與中國人的勤奮拼搏付出密不可分。

在資本市場上,中國生物醫藥的DeepSeek效應也推動了投資人的熱情。2025年上半年,港股生物醫藥市場掀起強勁的IPO熱潮。截至6月30日,上半年共有10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在港交所上市,而去年全年僅有12家。此外,今年至今還有約40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交所排隊等待上市。

IPO熱情高漲,IPO募資表現同樣亮眼。Wind數據顯示,醫藥生物行業上半年IPO募資金額達156億港元,是港股IPO募資規模第二高的行業,恆瑞醫藥以98.9億港元的募資額佔據「半壁江山」,其余9家公司合計募資約57億港元,顯著高於過去三年的平均水平。(作者:錢童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