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3 09:56
原標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敍事
「福特走了,比亞迪來了,這是巴西更好的選擇……要攜手比亞迪,把汽車賣向全世界!」
當地時間10月9日,在比亞迪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里工廠,比亞迪全球第1400萬輛新能源汽車組裝下線,巴西總統盧拉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
他甚至牽起王傳福的手,毫不吝嗇地盛讚其是 「電動汽車領域的奇才」、「世界*技術的開創者」。
這是屬於中國車企的榮耀時刻,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時代,實現從落后到追趕再到*的時代躍遷。
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正式反超日本,首次登頂全球*。這一里程碑的成就,離不開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及海外市場的拓展。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繼續在海外狂飆馳騁,前9月出口增長近九成。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汽車不僅實現了產品力、價值力的巨大提升,更從單純的 「產品出海」 邁向、「產業鏈出海」 和 「生態出海」 的全新階段。
當帶有 「Made in China」 的汽車行駛在歐洲,當中國新能源汽車在俄羅斯、中東、美洲大陸佔據*優勢,一場以中國為主角的新能源出海大戲正拉開歷史性的宏大序幕。
01、全球攻勢,中國汽車站上世界舞臺
二十載滄桑歲月,中國汽車完成脱胎換骨,實現了歷史性的蝶變。
2005年,當江鈴陸風代表中國車企,*次來到德國,結果卻是在安全碰撞測試中,獲得了 「車體全部散架,車內假人全部死亡」 的慘不忍睹的結果。德國評測機構甚至給出0分,這是其二十年來*個零分評級。
質量低劣、缺乏安全保障、設計粗陋,這是嚴謹挑剔的德國人對中國汽車的最初印象;二十年后,那種被人指摘嫌棄,黯然敗退的情景,一去不復返了。
2022年的巴黎車展上,馬克龍愁容滿面,他當衆疾呼:「歐洲必須覺醒」;國內車展上,日韓代表紛紛來到中國新勢力展臺俯身觀摩學習;世界首富馬斯克更是在財報會議中直言:若沒有貿易壁壘,中國汽車能干掉世界上大部分車企,進而雄霸全球。
數據是*的證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1-9月,我國汽車出口495萬輛,同比增長14.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75.8萬輛,同比勁增89.4%,速度遠大於整體大盤。
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491萬輛,首次超過日本的442萬輛,首次成為全球*汽車出口國。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整車370.8萬輛,比日本多出了100多萬輛。乘聯分會就預測今年乘用車出口將達到546萬輛,增長14%,按照這樣的態勢,我國將連續三年蟬聯出口冠軍。
出海攻勢如潮,但以動力結構劃分,新能源正勾勒出一幅更加凌厲的增長勢頭。
換道超車,中國汽車走向國際市場上演着一次結構優化。鋰電池全產業鏈的強盛,為這場變革注入核心驅動力;汽車製造及零部件的完善,也為中國汽車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座。
今年1-7月,新能源動力在我國出口汽車中的佔比已經超過一半,到7月份,純電動達到35%左右,混動和插混佔比近20%。
在出口地方面,中國汽車不僅銷往俄羅斯、南美、澳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更進軍歐美等 汽車工業強國,和曾經的 「老師」 同台競技。
憑藉*的智能化水平、先進的電池技術、優秀的產品質量,成為當地居民眼中的 「香餑餑」。而且,出海車型售價比國內貴出好幾個檔次,但即便如此,海外消費者也願意一擲千金。
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歷史性突破1000萬輛大關,達到1288.8萬輛,在全球電動汽車銷量佔比達70%。
據《華爾街日報》近期報道,中國電動汽車在泰國銷量佔比高達93%,在印度尼西亞為78%。在一個高度市場化競爭的行業,這樣的數字已經十分誇張。
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增長3.7%和4.5%,再創新高,汽車產銷連續16年居全球*。在汽車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歷史時刻,中國汽車工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超越。
根據億歐智庫在《2024中國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鏈出海戰略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新能源智能汽車出口規模預計在2025年時可以達到325億美元,2028年時達到1396億美元,2030年時達到2363億美元。
走過燃油車時代 「以市場換技術」 的尷尬和窘迫,中國新能源汽車終於揚眉吐氣,迎來真正意義上的 「大航海」 時代。
02、從產品到生態,邁向全球化新高度
汽車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複雜的工業製品,但同時,它又是家庭大件消費品,這注定了汽車行業絕不能遵循 「一錘子買賣」 的思路。
在大航海時代,汽車出口規模急速擴大,出海思路、策略和邏輯層面,都要進行根本性的轉變,才能適應當前風雲詭譎的國際經貿環境。
在出海路徑上,中國車企根據自身情況,告別了單一售賣的模式,形成 「造船出海+KD(散件組裝)」 等出海渠道。
比亞迪和上汽是 「造船出海」 的典範。今年5月,上汽安吉物流打造的滾裝船 「安吉安盛」 輪裝載3850輛汽車發往歐洲。
該船總長228米、型寬37.8米,可配置9500個車位,單航次運輸的車輛可停滿20個標準足球場。「安吉安盛」 輪與其姊妹號 「安吉宏盛」 並肩為目前全球*、裝載能力最強、能效水平*的超大型汽車滾裝船。
這一規模超過了前一月才下水的比亞迪 「深圳號」,隨着 「安吉安盛」 輪 「列裝」,上汽自營船隊規模擴容到35艘,安吉物流也已是我國*的車企自營船隊。
而就在4月底,「比亞迪深圳號」 在儀徵金陵船廠出港,總長219.9米,寬37.7米,最多可裝載9200個車位。
除了體型大,這艘巨無霸融合了北斗導航、自動駕駛、LNG雙燃料動力、比亞迪電池組等黑科技,不僅是中國造船工業的集大成者,也是助力新能源汽車出海的 「超級戰艦」。
比亞迪當前還在大幅擴充自有船隊,預計到2026年1月,規模將擴展至8艘,形成覆蓋全球的航運網絡。如果按每艘船每月運輸一次測算,比亞迪每年就可以運輸超過80萬輛汽車,相當於每天2200輛通達全球。
隨着海外銷量快速飆升,相比租用第三方船隻,自營船隊可節約15%成本,每年可省下數億元的物流費用。不僅如此,自有船隊可縮短20%-30%的運輸市場,還能提升訂單響應速度。加上臨近的比亞迪常州基地,「產運一體」+「車船港聯動」,將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增強比亞迪的全球競爭力。
近年來,國際地緣衝突,世界航運風險陡增,自建船隊將有效抵禦黑天鵝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保證供應鏈穩定。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還在探索新方式,比如告別傳統的單一整車出口,轉向 「本地化組裝」 形式。
目前國際汽車巨頭普遍流行KD(Knocked Down)模式,KD分為三種CKD、SKD和DKD。CKD即全散件組裝,SKD則是半散件組裝,而DKD相當於白車身大總成,裝上4個輪子就是整車。
廣汽便是典型代表,其快速推進海外本地化組裝,成立KD推進部,在尼日利亞、突尼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完成了DKD、CKD工廠落地,並推進埃及CKD、緬甸SKD等項目。通過KD模式,先以零部件形式出口至目標市場,再進行本地化組裝,既能縮短供應鏈物流時間,降低物流成本,還能快速響應當地市場需求。
此外,長安汽車在今年建立了*海外新能源整車基地——泰國羅勇工廠,預計年底海外總產能達46萬輛,可輻射海外優先級最高的東南亞市場;按照規劃,長安將在海外建設整車及KD工廠共20個,目前已投產9個KD工廠。這些佈局,都將助力這家汽車新央企馳騁海外市場。
與此同時,隨着國內鋰電、汽車零部件等產業的整體崛起,中國車企也告別了過往 「單兵作戰」 的局面,協同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到智能網聯技術企業一同出海。
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的工廠以 「整車+零部件」 模式吸引供應鏈夥伴入駐,並帶動當地汽車產業鏈升級。
印尼手握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重要資源,全球60%的鎳礦產量由印尼把持。為保證這一關鍵資源的供應通暢,寧德時代、格林美、中偉股份等產業龍頭企業紛紛南下印尼。
今年6月29日,由寧德時代參與的印尼動力電池生態系統項目正式啟動。印尼總統普拉博沃在儀式上説,這一項目將使印尼成為東南亞*實現貫通動力電池上下游全鏈條的國家,印尼將和中國夥伴攜手推進。
放眼全球,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美國一家諮詢公司榮鼎集團指出,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企業去年在海外投資160億美元,而國內投資僅150億美元。這是2014年有記錄以來,海外投資額首次超過國內的報告。意味着,中國汽車全球化佈局進入拐點時刻。
可以看出,中國車企已經從產品出海到產能出海,如今跨越到生態出海的新階段。
03、中國軍團,組建出海艦隊
從被人嘲笑到成建制出海,中國汽車出海軍團令世界刮目。
乘聯分會統計數據顯示,奇瑞、比亞迪、上汽位居9月份乘用車出口前三名。其中,奇瑞依然穩居*名,比亞迪則異軍突起,9月份出口量飆升109.5%,上汽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以這三大車企為觀察樣本,足可以一窺全貌。
在所有車企中,奇瑞出口規模*,也是*代表性和國際化起步最早的企業之一。
2024年,奇瑞集團出口汽車114萬輛,創造中國車企出口新紀錄,相當於平均每27秒就有一輛 「奇瑞造」 交付海外用户,而且連續22年*中國乘用車出口*名。今年上半年,奇瑞出口量攀升至55萬輛,佔其總銷量的比例高達44%,海外市場已經是其重要的增長引擎。
為支撐龐大的國際業務,奇瑞汽車已構建起覆蓋亞洲、歐洲、南美等重要市場的生產網絡,支撐其全球化擴張。
尤其在長期深耕的俄羅斯,奇瑞底盤穩固,2024年,俄羅斯已成為奇瑞海外單一*市場,在當地躋身新車銷售前三名,市佔率突破20%。瑞虎7 PRO MAX、歐萌達等殺進俄市場前十,瑞虎7系列憑藉四驅版本適應複雜路況的特性,成為西伯利亞地區最受追捧的SUV之一。
奇瑞的成功是 「戰略定力+深度本地化」 的結晶。早在2005年,奇瑞就在聖彼得堡建立*海外KD廠,此后投建焊裝、塗裝等生產線,本地化生產比例提升至60%。「出口+本地化」 的雙軌模式,使其在2022年國際供應鏈危機爆發時,仍能保持較高的產能利用率。
奇瑞也積極融入當地,開發能夠解決消費者痛點的產品。俄羅斯冬季平均氣温低於-25℃,路況多冰雪,奇瑞為此建立專項的耐寒、續航、抗顛簸測試,開發出經典的TIGGO 7系列。
如今,這一模式成功複製到巴西、埃及、土耳其等市場,繼續在海外攻城略地。9月25日,奇瑞汽車在H股上市,將近一半的國際化營收佔比,成為其獨特的差異化標籤。
相比奇瑞主要依靠燃油車出口,比亞迪則憑藉新能源汽車大殺四方。
當全球新能源汽車*進軍國際市場,任何競爭對手都要為之一顫。
2025上半年,比亞迪全球賣出214.6萬輛新車,海外47萬輛,同比激增132%,這一數字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海外銷量。其9月份海外銷量達到6.9萬輛,同比狂奔109.8%。
同時,比亞迪在巴西、英國、西班牙、意大利、泰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斬獲當地新能源*名。
尤其在英國,比亞迪在剛剛過去的9月狂賣11271輛,超越MINI、特斯拉,也將英國變為自己海外*市場。憑藉單月驚人的880%的同比增速,比亞迪在英國火出圈。
而且,比亞迪在海外的售價遠高於國內同等車型,大爆款Seal U(宋PLUS系列)在英國定價3.3萬英鎊(約31萬元),而國內只需13.58萬起,相當於是國內的2倍多。
相比奇瑞、上汽,比亞迪的全球化起步並不算早。2021年,比亞迪龐大的歐洲,一年銷量只有一千余輛,此后在一些國家月銷量甚至跌到個位數,在對本土品牌有高度信任基礎的歐洲市場,要想殺出一片天地並不容易。
而比亞迪能夠逆襲,得益於產品、經銷體系和市場策略的改變。基於歐洲陳舊的電網和並不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比亞迪推出Seal U插混車型,集合了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優勢,既有燃油車的續航,又能夠滿足歐洲碳排放規定,可油可電,抓住了這個 「過渡期」 的紅利。
在巴西,比亞迪正在踐行 「本地化研發+智能製造+生態共建」 的全產業鏈輸出模式。2023年7月,比亞迪宣佈在巴西卡馬薩里市建設大型生產基地,總投資55億雷亞爾(約71億元)。此后僅用15個月就完成從破土動工到首車下線。
比亞迪還根據當地路況,建立本地化的設計、製造和測試流程,並且攜手當地企業完善充電網絡,支持充電漫遊功能,截至2025年5月覆蓋超450個充電站。
與其他中國車企相比,比亞迪業務廣泛,旗下光伏、雲軌、儲能也可藉助汽車集體出海。特別是在巴西,比亞迪已經實現這些業務全面落地。
從中國冠軍,到多個國家折桂,比亞迪狂奔的勢頭還將延續。
相比奇瑞的產品力、比亞迪的技術力,上汽在海外持續成功的特色是品牌力。
尤其是名爵品牌,是上汽搶佔歐洲市場的利器。1924年成立的名爵,自英國牛津的莫里斯車行起步,期間誕生過諸多經典跑車,后因內外部原因多次賣身,到2007年被上汽集團收之麾下。
基於其純粹的歐洲血統,名爵在歐洲市場本身就具備廣泛的品牌影響力。疊加上汽的電動化、智能化賦能,名爵很快在歐洲再次崛起。
2024年,名爵是上汽集團的出口主力軍,佔據其出口銷量的53%,而其他品牌合計不到一半。
要知道,MG(名爵)已經連續5年蟬聯 「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冠軍」,是*個海外銷量破百萬的自主品牌,在全球近20個國家躋身當地單一品牌銷量前十。其一個品牌就在歐洲售出24萬輛(2024年),佔中國出口歐洲的近70%,這是一個十分誇張的數字。
上汽未來的國際化,其核心打法就是要基於MG的品牌調性,在全球不同區域提出適合當地的品牌主張,如英國 「Get More」,泰國 「Passion Drives」,中東 「Beyond Expectation」;同時,基於MG推出多款重磅新品,重振MG當年的雄風。
04、風雲詭譎,全球化的風險與挑戰
全球經貿環境風雲變幻,這給汽車產業帶來一波波劇烈震盪。
雖然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遙遙*,但絕非高枕無憂,關税戰、貿易戰頻繁上演,考驗着中國車企的應對能力。
比如,自俄烏衝突以來,歐美日韓車企迅速抽離俄羅斯,留下巨大的空白。2022年,俄羅斯國內汽車平均月銷量驟降至3萬輛,而此前的常態是10萬-15萬輛,意味着超70%的市場份額瞬間蒸發,這給中國車企帶來前所未有的良機。
奇瑞、長城等車企迅速補位,市場份額快速抬升,然而蜜糖之后,迎來俄羅斯的 「背刺」。為保護國內產業和促進汽車產業落地,首先是在2025年7月30日,俄羅斯聯邦技術控制和計量署宣佈,禁止進口和銷售多款中國製造的卡車,波及東風、福田、一汽等品牌,聲稱這些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如剎車不合規、噪音超標等。
其次,在8月1日,俄羅斯又提高了汽車進口與報廢税,不僅涉及卡車、平行進口車,還針對於個人購買的車型,除了要支付原有税費,還需繳納俄羅斯本土採購與海外差價的50%作為額外附加税費。
這是繼2024年10月份報廢税上漲之后的又一次加碼,再疊加年初已實施的進口關税上調,中國汽車進入俄羅斯的成本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奇瑞在H股招股書中就坦言,由於2024年第四季度起俄羅斯增加對進口汽車的報廢税,導致毛利率減少。並明確表示將縮減俄羅斯市場運營規模,計劃2027年前逐步減少一些品牌車型及分銷渠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受上述政策調整衝擊,今年以來,吉利、奇瑞等中國車企銷量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歐洲也不例外,2024年10月29日,歐盟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BEV)徵收五年的反補貼税,三家企業面臨較大壓力,比亞迪税率17%、吉利18.8%、上汽集團35.3%。其他配合調查的中國企業將被徵收20.7%的關税,所有不配合調查的中國企業將被徵收35.3%的關税。
與此同時,歐盟卻對特斯拉 「開小窗」,僅對其徵收7.8%的關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反補貼税是在10%常規關税的基礎上,附加徵收的稅種。
關税大刀之下,中國車企壓力陡增,「反補貼税」 也成為2024年上汽集團出口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7-2023年,上汽出口及海外銷售規模由17萬輛提升至121萬輛,CAGR高達38.7%,然而,2024年僅103.84萬輛,同比下降14.1%,這與純電車型受歐盟反補貼税影響密切相關。
面對不斷變化的海外政策,中國車企必須快速應對。筆者分析認為,深度的本地化運營,包括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供應鏈體系和銷售服務網絡,才能穿透貿易藩籬,真正 「紮根」 當地,抵禦各種突發風險。
比如,長城堪稱是在俄羅斯實現本地化程度最高的車企,長城的圖拉工廠是中國車企首家海外全流程整車製造工廠,長城汽車受到政策波動的影響也相對小一些。
除了政策風險外,全球範圍內的價格戰,也正在蠶食車企的盈利能力,而這又進一步引發了市場對產品質量的擔憂。
據乘聯會崔東樹公佈的數據,中國汽車出口均價經過幾年的提升后近年又出現小幅下滑。2020年的1.4萬美元,逐年提升至2023年1.9萬美元,24年起,受特斯拉出口占比下滑影響,單車均價回落至1.8萬美元,25年上半年持續下滑至1.7萬美元。若不含海外及合資品牌出口車型,預估中國品牌出口均價更低。
相比之下,2024年同期,韓國汽車出口單車均價2.5萬美元,日本2.6萬美元、德國4.6萬美元,高出中國45%至150%。
另一組數據則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2025年*季度進一步下滑至3.9%,低於同期下游工業企業5.6%的平均水準;2024年,全國有227款車型降價,新能源汽車平均降價力度達1.8萬元,降幅超9%。
另外,根據全球知名市場研究機構君迪(J.D.Power)發佈的關於2025年中國新能源新車質量研究數據顯示:在2025年中,中國新能源汽車整體平均新車質量為每百輛226個問題,相比去年增加了16個。(注:君迪的數據來自於中國新能源車主在購車二到六個月內遇到的問題,以此來衡量新車的質量問題,主要問題分為兩類,設計相關問題和所遇到的故障。)
「價格戰沒有贏家,更沒有未來」,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對於5月3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叫停價格戰倡議的表態。
回溯德日韓美等汽車強國的國際化征程,基本都要經過幾十載耕耘,纔有今日之成就,對於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説,全球化的星辰大海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