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06:54
10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下令「福特」號航母打擊羣前往加勒比海地區部署。此前,美國至少已6次在委內瑞拉外海國際水域針對「販毒船」採取軍事行動。近來,美軍在靠近委內瑞拉海岸的加勒比地區部署的軍隊人數也已經超過1萬人。
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以來,一方面努力調停俄烏、巴以衝突以塑造「和平總統」形象,另一方面卻在美洲尤其是南美加勒比海地區炫耀武力、展示強硬,國際輿論將此形容為「新門羅主義」。
一
美國的從無到有,從獨立、崛起到稱霸是近250年來全球最大的地緣政治變遷。「門羅主義」則堪稱美國從獨立走向擴張、霸權的重要轉折點。
美國的建立本來就與歐洲殖民主義在美洲的發展相伴相生。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和1812年與美國的戰爭中落敗,轉而企圖利用美英親近的民族關係拉住這股新生力量。1823年,英國外交大臣喬治·坎寧提出與美國一道,阻止主要由俄羅斯、普魯士、奧匈帝國3個君主國組成的「神聖同盟」在美洲的殖民擴張。但在時任美國國務卿亞當斯的建議下,美國總統門羅決定甩開英國,在當年12月2日向國會提交的國情諮文中,單獨發表了美國對美洲政策的「門羅宣言」。
門羅宣言的核心就是排斥原則,即宣稱歐洲國家不要再將美洲視為殖民對象,並警告美國不會對任何歐洲對美洲的干預無動於衷。門羅宣言實際上是以庇護美洲之名,行稱霸美洲之實。1836年3月,美國策動得克薩斯分裂勢力叛亂,使得克薩斯脱離墨西哥獨立,實則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1845年,時任美國總統波爾克在國情諮文中重申羅門宣言的原則,並明確使用了「門羅主義」的概念。「門羅主義」及其新的變種,實際上成為美國在美洲擴充地盤、攫取他國領土和殖民地的旗幟。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美國不僅獲取了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的控制權,甚至以2000萬美元將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羣島也收入囊中。
至此,「門羅主義」的霸權主義本質原形畢露,美國的領土和海外殖民地擴張開始跨出美洲,向全球蔓延。
二
總的來説,以排斥美洲之外的力量、強化美國對美洲影響力為主要內容的「門羅主義」,是美國拉美政策的基石。在特朗普2017年至2020年的總統任期中,就已經展露出「門羅主義」的政策傾向。2018年9月,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聲稱「‘門羅主義’是一個成就」,他的政府「將門羅主義原則作為美國一項正式的外交政策」。
上屆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曾説,「門羅主義還活着,而且活得很好」。這當然是指特朗普的「新門羅主義」。特朗普的「新門羅主義」,既具有「門羅主義」的共性特徵,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朗普的個性色彩。
首先是強調「美洲優先」。特朗普在第二次入主白宮的就職演説中特別推崇前總統麥金萊,麥金萊在任期內發動並贏得了美西戰爭。此戰以美國佔領波多黎各、菲律賓和關島,將西班牙勢力基本逐出美洲而結束。特朗普在就職演説中強調的加強邊境管控、打擊販毒,「將販毒集團列為外國恐怖組織」等,正是美國政府一直以來干預拉美國家的由頭。今年1月,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稱,特朗普2.0的外交政策具有「美洲優先」的特徵,而「美洲優先」幾乎是「門羅主義」的標籤。
其次是具有進攻性。「門羅主義」是披着「庇護美洲」外衣的霸權主義,展現出咄咄逼人的進攻性。在特朗普的上個總統任期內,就公然干涉委內瑞拉內政,支持委反對派在國內製造騷亂、顛覆合法政權。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仍將委內瑞拉現政權視為「眼中釘」。今年8月7日,特朗普政府指控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涉嫌通過犯罪組織向美國運送毒品,公然懸賞5000萬美元以徵集有助於逮捕或定罪馬杜羅的證據。
9月2日,特朗普下令美國南方司令部朝加勒比海國際水域「向美國運輸非法麻醉品」的船隻開火,擊斃11名「被確認」的委內瑞拉黑幫團伙「阿拉瓜火車」成員。至10月,美軍已多次在委內瑞拉外海國際水域針對「販毒船」採取軍事行動。
委方表示,美軍攻擊的是民船,被擊殺的是平民。但美國的軍事行動仍在升級。9月5日,美國向波多黎各機場部署10架F-35戰鬥機。10月15日,美軍派出3架B-52轟炸機在委內瑞拉沿海附近「執行任務」。10月24日,美軍宣佈派遣「福特」號航空母艦打擊羣至拉丁美洲周邊水域。至此,美國在靠近委內瑞拉沿岸的加勒比地區部署的軍隊人數已超過1萬人。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宣佈,由美國南方司令部牽頭組建「聯合特遣部隊」,這似乎是美國可能在這一地區採取軍事行動的強烈信號。
最后是極限施壓下的「交易的藝術」。「交易的藝術」是特朗普頗為自得的執政策略和外交手腕。特朗普上任伊始,即在對外政策上提出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主張:佔領格陵蘭、吞併加拿大,「收回」巴拿馬運河……在他的操控之下,美國輕松獲得丹麥政府允許美軍在格陵蘭擴建軍事基地;通過與巴拿馬政府簽署協議,美國在巴拿馬運河獲得了陸、海、空3個戰略支撐點。
三
然而,儘管特朗普政府的「新門羅主義」看起來氣勢洶洶,但從全球地緣格局、美國的實力及利益訴求,以及特朗普的執政風格來看,美國對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可能性並不大。
一是缺乏充分的理由和合法性。一直以來,利用毒品問題對拉美國家政府和領導人進行污名化打壓是美方的慣用套路。例如,1989年12月,美國布什政府以巴拿馬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販毒為名,派遣2.7萬名美軍展開代號為「正義事業」的軍事行動入侵巴拿馬,將諾列加捉拿至美國受審。
美國在2020年以販毒等罪名起訴委內瑞拉現總統馬杜羅和其他多名委內瑞拉政府官員,並懸賞捉拿。美方今年再次宣稱馬杜羅直接控制名為「太陽卡特爾」的販毒集團。但是,其始終沒有拿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相反,今年8月,墨西哥總統辛鮑姆表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與任何販毒組織有關。
二是委內瑞拉不是巴拿馬。委內瑞拉人口近3000萬,正規軍包括陸、海、空、國民警衞隊四個部分,現役正規軍約12萬人。與此相比,巴拿馬人口僅450多萬,沒有正規軍,僅有警察部隊。
在美國採取對委內瑞拉的系列動作之際,8月18日,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宣佈在全國部署超過450萬名民兵,以加強武裝部隊抵禦國內外襲擊的能力。9月17日,馬杜羅命令啟動在奧爾奇拉島舉行為期3天的「主權加勒比200」軍事演習,以迴應美國的「威脅」。美軍1989年入侵巴拿馬動用了2.7萬人的軍隊,特朗普政府如果對委內瑞拉採取入侵行動,準備動用多少美軍?
對美國而言,委內瑞拉也不具有巴拿馬那樣的重要性。美國對巴拿馬可謂用盡心機,先是策動其從哥倫比亞獨立,然后想盡辦法控制巴拿馬政府。美國此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巴拿馬運河是美國貫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戰略通道。它關乎美國軍隊在兩洋之間的機動權,事關美國的全球霸權。而委內瑞拉對美國而言,並不具有這樣的重要性,並且採取行動的代價、風險要高得多。
三是不符合特朗普的行事風格。特朗普引以為傲的「交易的藝術」,其實就是無利不起早、利益最大化。支援烏克蘭武器要由歐洲買單,甚至拜登政府已經給烏克蘭的軍援,也要烏克蘭用礦產付費。特朗普以「和平總統」自詡,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打仗太燒錢了。今年6月21日美國針對伊朗核設施的「午夜鐵錘」行動,動用加油機、電子戰飛機、目標引導機在內的125架戰機,共投擲75枚精確制導彈藥,一次行動耗費即達5億美元。
利用拉美國家的內部矛盾製造混亂,然后使該國的局勢向有利於美國的方向轉變,是美國對拉美國家的常用手法,也是「門羅主義」的傳統曲目。據統計,在1898年至1994年不到100年的時間里,美國政府在拉美地區策劃和實施了至少41次政變。據上屆特朗普政府的國務卿蓬佩奧和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透露,上屆特朗普政府就策劃和參與了針對馬杜羅政府的顛覆活動。10月15日,特朗普表示,授權美國中情局在委內瑞拉開展活動。顯然,這樣的手法更符合「交易的藝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