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白玉京:特朗普要把航母電彈改回蒸汽彈射,隨口説説還是來真的?

2025-10-30 08:48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白玉京】

一不小心,美國海軍意外迎來了史上最強「嘴炮危機」。

近日,日本橫須賀港,美國總統特朗普站在「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甲板上,對着數百名水兵揮拳痛斥「福特」號航母的電磁系統:「蒸汽可以用錘子和噴燈修好,電磁系統壞了,得從麻省理工請專家花上億修理!」他當場宣佈,將簽署行政令,強令新建航母迴歸蒸汽彈射器和液壓武器升降機,徹底拋棄「愚蠢的電磁玩意兒」。

美國「福特」號航母的電磁彈射系統。 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美國「福特」號航母的電磁彈射系統。 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這一番話如同一枚重磅炸彈,瞬間點燃輿論。「福特」號的電磁彈射(EMALS)和先進武器升降機(AWE)確實問題不斷——可靠性低、維護貴,讓美國納税人咬牙切齒。但這些系統已深嵌船體,改回老方案意味着數百億美元打水漂,航母交付再延誤幾年,正值美海軍艦隊青黃不接之際,誰來買單?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特朗普高喊「倒車」的同時,中國「福建」艦已完成上百次電磁彈射試驗,殲-35隱身戰機和空警-600預警機平穩起降,這標誌着中國航母在電磁彈射與固定翼艦載機體系完成「超車」,提前進入實用化階段。

這並不是特朗普頭一回「開炮」了。2017年,他也揚言換掉航母的電磁系統,結果不了了之。如今舊調重彈,能否真的落地?海軍、國會與白宮的拉鋸戰,又將如何展開?

美國「福特」號航母的先進攔阻裝置和電磁彈射系統乃是一體化設計,要改電彈,必改攔阻。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美國「福特」號航母的先進攔阻裝置和電磁彈射系統乃是一體化設計,要改電彈,必改攔阻。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福特」號航母四大頑疾

特朗普此番在橫須賀港大動肝火,並非空穴來風。「福特」號稱「跨世紀鉅艦」,結果卻被四大頑疾纏身。這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新系統,一個比一個鬧心,讓特朗普不吐不快。即便日本女首相高市早苗笑臉迎候,也沒能沖淡他對「福特」號的怒氣。

第一樁心病,是電磁彈射器(EMALS)和先進攔阻裝置(AAG)。

美軍原來想得挺美,電磁彈射器用線性感應電機取代蒸汽活塞,理論上能精準調節能量,既減小衝擊力保護機體,又能兼容未來無人機。與之配套的先進攔阻裝置,則以電磁製動加水渦輪替代傳統液壓,號稱能「回收能量」。

可惜,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美國國防部2024年報告直言,「在2023-2024年首度完整部署期間,福特」號雖然完成了8725次彈射,但系統可靠性「並無顯著改善,依舊依賴岸基技術支援」。換句話説,一旦遠航,艦上官兵並不能獨立解決大部分故障。

更麻煩的是,若真要如特朗普所説改回蒸汽彈射,就得在艦體里重新開闢蒸汽管道和鍋爐艙室,整套甲板都要重新佈局。據海軍內部估算,光這一項就要多花28億美元、拖上五年工期。懂王特朗普不懂的是,電磁彈射器和先進攔阻裝置是一對「連體嬰」,兩者在「福特級」上是一體化設計,控制軟件、電能存儲和功率模塊緊密耦合。改彈射就得一起換回傳統液壓攔阻裝置,額外再加10-15億美元。

第二樁心病,是先進武器升降機(AWE)。

「福特」號一共設計了11部先進武器升降機,驅動方式從液壓換成直線電機,本意是加快彈藥輸送、支撐更高出動架次。可實際表現卻差強人意:根據美國國防部2024年報告,2023-2024年部署期間雖然完成了11369次運行、運送182.96萬磅彈藥,但並未達到設計參考任務速率。截至2024年,所有11部已認證,但仍依賴軟件更新。要換回液壓倒也容易,但輸送效率要打七折,這又和福特級「高出動率」的目標背道而馳。海軍算過賬,改裝一艘船至少還得多掏5到8億美元,再耽誤一兩年。

雙波段雷達用不着特朗普「開炮」了,美軍提前認錯了,二號艦起改用簡化版雷達。圖片來源:TWZ 雙波段雷達用不着特朗普「開炮」了,美軍提前認錯了,二號艦起改用簡化版雷達。圖片來源:TWZ

第三樁心病,就是雷達。

「福特」號獨享的雙波段雷達(DBR),本該整合X波段與S波段,既管遠程警戒又管精確制導。結果測試階段暴露出過熱與覆蓋死角問題,美國國防部評價其「在持續覆蓋需求下表現吃力」。早在2016年,海軍就認栽了:從二號艦「肯尼迪」號起,全部放棄雙波段雷達,換裝成本更低、成熟度更高的企業級空中監視雷達(EASR)。這意味着「福特」號成了唯一一艘揹着雙波段雷達的孤舟,未來還得單獨升級,徒增維護負擔。

四大關鍵系統,三個失靈、一個跟着受罪。福特級原本要展示「跨世代創新」,如今卻成了軍工界「試驗場」。難怪特朗普在甲板上怒氣難平,他眼中的「愚蠢電磁玩意兒」,其實正是美國軍工衰退的冰山一角。

「福特」號先進武器升降機,非常不靠譜。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福特」號先進武器升降機,非常不靠譜。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美軍的「拖」字訣

在美國,總統一句行政令,並不能立刻改動軍隊的裝備路線。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國會撥款和《國家國防授權法案》(NDAA)。也正因此,美軍習慣用一套熟練的「拖延術」,來對付總統的突發指令:一方面提交厚厚的技術評估,告訴國會「這樣改風險巨大、代價高昂」;另一方面強調就業影響,把造船廠和地方經濟綁在一起;再輔以NDAA的條款鎖定項目,確保不會輕易被推翻。

這種「拖」字訣,在特朗普任內已被演繹過多次。

第一例,是瀕海戰鬥艦(LCS)。

瀕海戰鬥艦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確實是昂貴的「廢物」,單價約10億美元,戰鬥力極其有限,儘管定位有所不同,但打不過出口單價是其三分之一的中國054A護衞艦,也是客觀事實。2019年3月,特朗普當衆痛斥瀕海戰鬥艦是「災難」,要求立刻停建。白宮預算辦公室甚至通知海軍:2020財年不得再編列瀕海戰鬥艦撥款。

可海軍隨即反擊——提交的報告稱,如果取消項目,將造成2.5萬個崗位流失。國會議員自然不願冒險,2020年版NDAA不僅追加授權了兩艘瀕海戰鬥艦,還明確規定「2030年前不得退役任何一艘瀕海戰鬥艦」。

結果是,到2025年10月,瀕海戰鬥艦總訂單達到35艘(「自由」級16艘、「獨立」級19艘)。如今它們主要用來掃雷、做反潛訓練,早已不再承擔高強度作戰任務。

第二例,是特朗普的「F-55」奇想。

2025年5月在卡塔爾,他公開表示F-35單發設計「不可靠」,要搞一個「雙發版」,並親自命名為「F-55」。然而,專家一眼就指出:F-35的氣動和機身結構就是為單發F135發動機量身定製,改成雙發意味着整個機體、飛控、氣動都要重來一遍,成本可能直接翻倍。空軍根本沒啟動過相關研究,這個構想從未進入正式程序,最終只停留在特朗普的口頭表態。

網友按特朗普意見繪製的「F-55」,飛不起來的東西自然沒有造出來的意義。

第三例,是重型破冰船。

2020年6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13959,要求2024年前交付3艘重型破冰船,「擊敗」中俄奪取南北極的航線。可海岸警衞隊的技術評估很快亮相:設計至少36個月、建造要60個月,預算從9.8億美元一路飆升到12.5億美元。國會也按部就班,每年只撥3-5億美元,根本趕不上進度。2024年4月,原承包船廠甚至破產,合同被迫轉交給新的企業。最終結果是,首艦交付被推迟到2028年6月。

從瀕海戰鬥艦到F-35的「升級版」,再到重型破冰船,特朗普的「拍板」屢屢遭遇美軍的「拖字訣」。這次他高調要廢掉電磁彈射和武器升降機,看似來勢洶洶,但能否真正落地,還得看海軍、國會和造船廠合力演繹的這場美式博弈。

美國空軍宣佈六代機編號為F-47,一記馬屁又準又狠。

先前美國空軍六代機拖延多年不決,惹得特朗普龍顏大怒。但是美國空軍知趣地將六代機編號從F-22一舉跳躍到F-47,致敬特朗普成為第47屆總統,特朗普轉怒為喜,大讚六代機成為新一輪的「美國之花」。

要我説呀,美國海軍不妨照虎畫貓,將「福特」號改名為「特朗普」號,舷號從CVN-78改為CVN-47,一分錢不用花,還必有起死回生之奇效,電磁彈射和武器升降機啥也不用改,美國海軍贏麻了,特朗普也贏麻了,皆大歡喜。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