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耐克、阿迪「變動不斷」,國外大牌也不行了?

2025-10-28 09:46

耐克大中華區CEO賀雁峰上任滿一周年的中國行,顯得格外低調卻意味深長。

沒有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只有深入上海、北京等地門店考察。這位執掌耐克中國業務的掌舵者,正試圖用最貼近市場的方式,破解這家運動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增長困局——就在一年前,耐克大中華區營收雖同比增長0.3%至514億美元,但相較於此前動輒雙位數增長的黃金時代,增速已然大幅放緩。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阿迪達斯一則「羽絨服由雪中飛代工」的消息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消費者在直播間購買的阿迪羽絨服,吊牌上印着「製造商:江蘇雪中飛製衣有限公司」,網友直言「花三倍價錢買貼牌產品,不如直接衝雪中飛」,阿迪客服僅能迴應「產品質量有保障」,卻對品牌溢價問題避而不談。

這兩件看似孤立的事件,實則是海外運動大牌在中國市場的集體困境。曾幾何時,耐克的Air Max氣墊鞋、阿迪的Boost跑鞋是年輕人的潮流標配,門店前排隊搶購限量款的場景屢見不鮮。。彼時,海外運動品牌憑藉技術壁壘、品牌光環和成熟的經銷商體系,佔據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的半壁江山。

但轉折點在2021年悄然到來。受疫情和新疆棉事件影響,耐克大中華區營收下降,阿迪達斯大中華區增速也有所下滑,作為渠道命脈的滔搏,業績同步承壓。

某種程度上,海外大牌的增長式微,本質上是傳統渠道邏輯的崩塌。

過去數十年,耐克、阿迪依賴「品牌方-全國總代-區域經銷商-終端門店」的層層分銷模式,通過掌控渠道話語權實現市場覆蓋。這種模式在消費需求單一、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所向披靡,但在電商崛起、直播帶貨成為主流的今天,宂長的渠道鏈條導致價格混亂、庫存高企,品牌對消費者的響應速度嚴重滯后。當滔搏等經銷商被迫關閉線下門店,海外品牌才發現,自己早已失去了對市場的敏鋭感知。

與此同時,國產運動品牌的強勢崛起,徹底打破了海外大牌的壟斷格局。但這場市場變局,遠非簡單的「國潮崛起」所能概括。它是渠道革命、產業鏈升級與消費觀念變革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中國運動鞋服市場從「品牌崇拜」向「價值迴歸」的必然轉型。

01

遇冷背后,三個關鍵難題?

海外運動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遇冷,並非突發的業績波動,而是一場持續十年的市場大遷徙后的必然結果。

梳理近十年中國運動鞋服行業的發展脈絡,可清晰劃分出三個關鍵階段,每個階段的市場特徵、渠道邏輯與消費心態,都在推動行業格局的重構,而耐克、阿迪等海外大牌的三大核心難題,恰恰埋藏在這場遷徙的浪潮之中。

第一階段是2014-2018年的「海外品牌主導期」。

這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是「渠道為王、品牌溢價」,海外大牌憑藉先發優勢和成熟的經銷商體系,實現規模化擴張。2004年成為耐克中國最大經銷商的滔搏,以及后來成為阿迪全球最大進口商的寶勝國際,構建起覆蓋一至四線城市的線下零售網絡。

在電商尚未全面滲透的時代,線下門店是消費者接觸運動品牌的主要渠道,耐克、阿迪通過控制經銷商的供貨配額、定價策略,維持着品牌的高端形象。這一時期的消費者,對海外品牌的技術和品牌價值充滿崇拜,「穿耐克、阿迪」不僅是運動需求,更是身份認同的象徵。據某小紅書用户回憶,「2014年上大學時,一雙耐克Air Max要花掉我1個月生活費,但還是咬牙買了,同學之間比的就是鞋標,海外品牌的logo就是‘面子’。」

第二階段是2019-2021年的「格局轉折期」。

疫情的衝擊、電商渠道的爆發式增長,以及新疆棉事件的催化,讓海外品牌的渠道優勢逐漸瓦解。這一階段的市場特徵是「渠道分化、消費覺醒」。

直播電商、社羣營銷等新興渠道崛起,打破了傳統經銷商的渠道壟斷,消費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比價、購買,海外品牌長期維持的價格體系出現裂痕。更關鍵的是,新疆棉事件讓消費者的民族品牌認同覺醒,國產品牌藉機獲得市場關注。

與此同時,海外品牌的渠道弊端集中暴露:宂長的分銷鏈條導致庫存周轉緩慢。這一時期,海外品牌的第一個難題浮出水面:渠道響應滯后。當本土品牌已經開始通過直播電商實時收集消費者反饋、快速調整產品款式時,耐克、阿迪仍依賴全球統一的產品規劃和供貨周期,對中國市場的個性化需求反應迟鈍。據某運動品零售商透露,「早幾年國內興起露營熱,國產品牌很快推出户外運動鞋服,等耐克反應過來時,已經錯失了最佳窗口期。」

第三階段是2022年至今的「國產崛起替代期」。

這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是「價值迴歸、細分競爭」,數據顯示,2024年,耐克、阿迪合計市場份額降至25%,而安踏、李寧、特步三大國產品牌合計份額升至26%,實現歷史性反超。

這一時期,海外品牌的另外兩大難題徹底暴露:產品本土化不足與品牌溢價失焦。在產品層面,海外品牌的全球統一化設計難以適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當耐克推出的專為中國外場設計的籃球鞋時,安踏的KT系列已經根據中國球員的打法特點迭代了多個版本,在耐磨、緩震等核心性能上更貼合本土外場環境。

在品牌溢價方面,隨着國產產品技術的提升,海外品牌的溢價空間受到擠壓。李女士告訴《新眸》,「當年買了一雙阿迪Boost跑鞋,花了一千多元,穿了半年鞋底就磨損嚴重;后來換了安踏的創跑鞋,價格只要一半,緩震效果和耐用性一點不差,現在再也不會為海外品牌的logo多花錢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海外品牌的三大難題本質上是「全球戰略與本土需求的失衡」。耐克、阿迪的全球供應鏈和產品規劃體系,在過去是優勢,但在中國市場快速變化的今天,反而成為枷鎖。它們的渠道邏輯停留在‘品牌-經銷商-消費者’的單向傳遞,而中國市場已經進入‘消費者-品牌-供應鏈’的逆向驅動時代。

這場市場大遷徙的背后,是消費心態的根本轉變。消費者從「崇拜品牌logo」轉向「注重產品價值」,從「追求身份標籤」轉向「強調實用主義」。當海外品牌還在依賴過往的品牌光環維持溢價時,中國市場已經完成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需求升級,而耐克、阿迪顯然未能及時跟上這場升級的節奏。

02

國潮崛起,被低估的信號

國潮的崛起,從來不是單純的民族情緒驅動,而是國產運動品牌經過十年深耕,在產品技術、渠道佈局、品牌心智上全面趕超的必然結果。覆盤近十年國產品牌的崛起路徑,安踏、特步、鴻星爾克等企業的差異化發展策略,不僅改寫了行業格局,更折射出中國消費市場「祛魅海外大牌、迴歸產品本質」的深層邏輯。

國產運動品牌的崛起,首先建立在產品技術的持續突破上。

過去,海外品牌憑藉氣墊、Boost等核心技術壟斷高端市場,但國產品牌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實現了技術趕超。安踏自2015年起加大中底科技研發,推出的「氮科技」、「犟彈」等技術,在緩震、回彈性能上已接近耐克的ZoomX和阿迪的Boost,而價格僅為海外品牌同類產品的一半。

事實上,國產品牌的崛起遠不止「國潮」二字這麼簡單。以安踏為例,它的成功祕訣在於其獨特的多品牌矩陣與全球化視野。通過收購FILA併成功運營其在中國區的業務,安踏積累了寶貴的多品牌運營經驗。隨后,安踏又將DESCENTE、KOLON SPORT納入麾下,形成覆蓋大眾到高端的品牌梯隊。

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曾提到:「我們堅定‘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戰略不動搖,未來要在全球競爭中佔據獨特而有利的位置。」安踏正在加速全球化進程,在北美及歐洲進駐Foot Locker及DSG等主要市場渠道,並籌備在洛杉磯比弗利山莊開設北美首家安踏品牌旗艦店。

無獨有偶,匹克曾憑藉「態極」科技在2021年打造出現象級爆品——態極運動拖鞋;特步通過專業跑步領域的精耕細作,也找到了自己的增長路徑,其旗下專業跑鞋品牌索康尼增速明顯。安踏的氮科技、李寧的「䨻」技術等,在緩震、回彈等關鍵性能上已具備與國際品牌競爭的實力。

與國際品牌相比,國產品牌的一大競爭優勢在於對本土消費需求的敏鋭洞察。以安踏兒童為例,針對兒童足部結構推出足弓PRO跑鞋,MAIA ACTIVE憑藉對亞洲女性身型與需求的精準洞察,建立起差異化競爭優勢。這種深度理解本土市場的能力,是國際品牌難以企及的。

這種路徑差異化,本質上是「以消費者為中心」與「以品牌為中心」的戰略差異。海外品牌的產品規劃基於全球市場的共性需求,中國市場只是其全球佈局的一部分;而國產品牌的每一步動作,都圍繞中國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展開。

03

變動背后,新的風向

耐克、阿迪的「重大變動」,本質上是全球消費市場結構性變革的縮影。從耐克2024年的高層大換血,到阿迪達斯的代工模式爭議,再到山姆等海外零售大牌的業績下滑,一場涉及市場供需邏輯、產業鏈格局與消費者傾向的深層變革正在發生。

對於國產品牌而言,抓住新機遇需要規避三大陷阱:一是避免「流量依賴」,鴻星爾克的案例證明,流量紅利只能帶來短期增長,長期發展仍需依賴產品與品牌實力;二是警惕「高端化急躁」,海外品牌的高端形象建立在數十年的技術積累之上,國產品牌的高端化需要循序漸進,不可盲目提價;三是防止「同質化競爭」,隨着市場競爭加劇,同質化產品將陷入價格戰,品牌需保持差異化定位。

未來的行業競爭,將是「本土化能力+全球化視野」的雙重比拼。耐克、阿迪正在學習本土化,國產品牌也在加速全球化佈局。安踏系總營收突破千億,成為全球第三大體育用品集團,證明國產品牌已經具備與海外巨頭抗衡的實力。但真正的勝利,不在於短期的市場份額爭奪,而在於能否持續創造用户價值。當消費者不再糾結於「國產」與「海外」的標籤,而是專注於產品本身的品質與體驗時,中國運動鞋服行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這場由海外大牌「遇冷」與國潮「崛起」共同構成的行業變革,本質上是市場迴歸理性的必然結果。無論是海外品牌的戰略調整,還是國產品牌的加速奔跑,最終受益的都是消費者。而對於所有參與者而言,唯有敬畏市場、尊重消費者、堅持長期主義,才能在這場變革中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增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眸」(ID:xinmouls),作者:棠寧,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