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TOP50為何青睞北京這座「公園」?

2025-10-27 05:01

  本報記者 曹政

  上周末,阿斯利康第6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和美敦力在華首個數字化醫療創新基地紛紛在京啟用。同一時間,強生亞洲首個科創中心、GE醫療中國首個影像設備創新孵化器、飛利浦全球第二大全產線研發中心總部等也宣佈落地北京。

  這些知名跨國公司的落腳地都選在了一座「公園」——位於北京南五環的國際醫藥創新公園。自去年啟動建設,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已經吸引了輝瑞、拜耳等十多家國際醫藥巨頭,這些公司幾乎都位列全球前50名,甚至是全球前10名。

  「北京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阿斯利康,多年穩居全球藥企TOP10。剛剛啟用的研發中心里,一幅全球研發版圖格外顯眼。這上面,有美國波士頓、英國劍橋、瑞典哥德堡,還有剛剛標註上去的「中國北京」。

  今年3月,阿斯利康簽約北京,宣佈投資25億美元建設第6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及高標準產業化項目。僅過6個多月,這座研發中心就建成啟用。阿斯利康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蘇博科直言,全新的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將依託北京世界領先的科學生態系統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加速推進新一代創新葯物的研發。

  「北京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代表着中國的研發力量。」阿斯利康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中國負責人何靜説,北京豐富的高校資源、臨牀資源、人才資源對藥物研發中洞察疾病、理解臨牀需求有很大幫助。

  北京有醫療機構1.2萬家,其中三級醫院132家,全國最多。從方位上看,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15公里半徑內覆蓋了同仁醫院等16家三甲醫院、首都醫科大學等5所醫學優質院校。園區所在的北京經開區更聚集了超5000家生物醫藥企業,構建起從研發、生產、服務到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

  創新生態形成「引力場」

  攤開地圖,國際醫藥創新公園是北京五環一帶最后一塊完整的產業發展區,也坐落於首都新時代發展的「未來軸線」上。這一關鍵區域備受各方關注,此前參與規劃方案徵集的全球知名事務所、設計院就有62家。

  去年,園區建設正式啟動,約5.5平方公里的區域分設總部聚集區、研發轉化區、醫工融合區、醫藥智造區,滿足企業從研發、中試到大規模生產各環節的空間需求。綠地佔園區面積一半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園」,營造出在公園中工作、生活、休閒的新空間。

  這座特殊的「公園」也讓何靜想到了美國波士頓和英國劍橋。她坦言,這里集合了這麼多跨國巨頭和新興藥物公司,聚集成「場」,就好比波士頓和劍橋區域內產業發展的生態系統,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可以對單一企業產生重要影響。

  「場」的引力正在釋放。去年禮來、輝瑞、美敦力等醫藥巨頭以及首藥控股等本土創新企業簽約后,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今年又迎來多家跨國企業。幾乎每個項目上都貼着「首個」「最大」這樣的標籤:強生計劃建設亞洲首個科創中心、亞太地區最大醫療器械培訓中心、全球心電生理應用及培訓中心和強生中國數字創新中心;GE醫療擬建立全球第二大醫學裝備研發中心、中國首個影像設備創新孵化器;飛利浦則將建設全球第二大全產線的研發中心總部以及中荷-中歐國際學術中心,共建醫師培訓中心。

  無論是國際巨頭,還是剛剛成長起來的中小企業,都格外在意創新生態,這也恰恰是「公園」的長處——全國首批投資規模最大、唯一聚焦生物醫藥製造的中試基地已落地,可提供數據、算力、靶點發現、受試者招募、真實世界研究等共性服務能力;上個月剛剛揭牌的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檢查京津冀分中心,將提供就近審評,深化審評審批改革,提升區域藥械企業創新效率;生命健康產教融合基地則聯動高校、醫院與企業,推動產業創新與人才培養協同發展;國際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則依託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建設國際一流研究型醫院,加快前沿科研發現、創新葯械研發、創新方案落地。

  全流程服務助力企業成長

  一款新葯的誕生往往要面臨「三個10難題」:10年研發周期、10億美元以上投入和只有10%的成功率。「政府部門的高效工作能夠顯著縮短從靶點到驗證,再到上市的過程。」何靜説。

  看到了企業成長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北京早早啟動佈局,讓「公園」除了高質量「硬件」,還有高標準「軟件」——集創新優勢、政策優勢、監管優勢、產業集羣優勢於一體。

  「企業在這兒可以一站式獲得從源頭到臨牀前研究,到臨牀試驗,再到藥品上市指導等全流程支持,這是吸引企業落地的最大原因之一。」北京經開區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局副局長王展碩説。

  但一塊功能區的崛起需要政策、科研、醫療、金融、服務等各種要素深度融合。為此,市、區兩級陸續出臺多項政策。今年,北京提出深化創新葯臨牀試驗審評審批試點,將審批時限由60個工作日壓縮至30個,藥品補充申請審評審批試點將審評時限由200個工作日壓縮至60個。經開區設立50億元規模的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專項基金、20億元規模的科技創新基金、100億元規模的生物醫藥併購基金,為企業注入資本動能。

  按照規劃,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到2027年將實現功能佈局初步成型,醫工融合區的高校、醫院等主體設施基本建成;到2030年主體功能區將全面建成,成為全球醫藥創新的合作樞紐、人才創業的首選之地、人工智能賦能醫藥行業的示範區域以及醫藥政策改革的先行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