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05:52
「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合作成果對接活動重慶站現場。
□成科軒 (圖片由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提供) 如果將產業園區比作產業發展的肥田沃土,那麼科技創新就是讓產業破土而出的一顆顆種子。 2024年10月,成都決定在全市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市級產業園區開展「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簡稱「立園滿園」)行動。 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全力推動其中的五項重點攻堅任務之一——「科技創新促轉化攻堅」行動,並圍繞提升園區創新策源力、成果轉化承接力、創新要素運籌力等目標,讓科技創新為「立園滿園」注入新動能。 目標既立,路徑漸明。一年來,越來越多「創新種子」悄然在成都的產業園區中破土而出,持續提升園區創新策源力,激發園區創新動能,優化園區創新生態,賦能園區高質量發展。提升園區創新策源力讓更多科技創新實現「從0到1」的突破 2024年底,「立園滿園」行動部署后不久,四川天府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籌)首次亮相。 這一位於興隆湖畔成都科學城核心區的產業園區,自籌備之始便將「創新策源」寫入發展的基因中——在「一園三區」的空間佈局中,科技創新核心區被放在最前面。 如果將視野放寬,人們不難發現,除了前瞻性的空間佈局,興隆湖畔、絳溪河畔……成都正以優質的園區載體、完善的產業生態與精準的政策支持,構建起支撐「從0到1」原始突破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提升園區創新策源力。 在成都科學城、成都未來科技城等產業園區,近年來,隨着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天府興隆湖實驗室等一批國家實驗室、創新中心的先后落户,成都已構建完善「1個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創新中心+10個大科學裝置+4個天府實驗室」的高能級創新體系。 然而,在成都看來,這些成果只是起點。根據《成都市產業園區「科技創新促轉化攻堅」行動方案》,成都圍繞提升園區創新策源力,提出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組織原創性引領性科研攻關等多項重點任務。 佈局落地高能級科技創新資源,激活創新的「源頭活水」。一年來,隨着「科技創新促轉化攻堅」行動的深入推進,成都取得累累碩果—— 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在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温度與電子温度均突破一億攝氏度,天府絳溪實驗室聯合相關合作夥伴發佈全球首個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一批關鍵性成果在成都誕生。 太行實驗室試驗裝置獲批國家「兩重」項目,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高質量完成「入軌」評估……科學大裝置、實驗室等進展不斷加快。 支持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獲批組建四川省晶硅光伏技術創新中心……成都的技術創新平臺等建設步履不停。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即將開啟。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將推動首批4個方向天府實驗室高質量「入軌」運行,持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為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堅實支撐。提升園區成果轉化承接力打通科技成果「從1到N」關鍵一環 10月21日,成都興隆湖畔科學城中路,正在建設中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聚變技術研發基地)項目現場,一場「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轉化活動在這里舉行。 70余位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團隊、企業、投融資機構等相關負責人,聚焦核聚變領域前沿科技成果,促進技術與產業等精準對接。 如今,對於成都的很多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來説,「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等科技成果對接系列活動已不再陌生。 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從1到N」的關鍵一環。更好實現技術與產業的精準對接,提升園區成果轉化承接力又是其重中之重。 根據《成都市產業園區「科技創新促轉化攻堅」行動方案》,成都圍繞「實施‘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轉化活動」,提出建立「1+3」活動體系,聚焦科技企業「找技術」、創新產品「找市場」、創業孵化「找資金」,分行業、分特色、分區域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今年以來,成都累計開展科技成果對接系列活動近300場,組織8000余家企業走進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成果對接,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400余項。 除了成果對接轉化活動,過去一年,成都還圍繞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壯大技術經紀人隊伍、構建「線上科創通+線下科創島」創新轉化服務體系等重點任務,持續提升園區科技成果轉化承接力。 「線上科創通+線下科創島」創新轉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成都科創生態島2號館、3號館建成投用,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等108家服務機構入駐,發佈2025年「雙向揭榜掛帥」榜單3批次共180個項目,成功揭榜117個項目。 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專員」工作機制持續賦能。目前,採用「雙班長」制在四川大學等組建高校成果轉化專班9個,圍繞重點產業鏈組建產業專班14個,同時將觸角深入到各區(市)縣,實現重點產業園區專班全覆蓋。越來越多的中試平臺也在產業園區落地生根。圍繞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重點產業鏈,今年以來,成都新獲批國家制造業中試平臺11家、省級中試平臺12家,備案市級中試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43家,截至目前已建成市級及以上中試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141家。提升園區創新要素運籌力在產業園區匯聚更多創新資源 最近,成都市新津區天府創智灣多了一個「共享實驗室」。這個位於產業園區內的健康綠色食品聯合檢驗實驗室,可供28家小微食品企業在此實現檢測場地、人員、設備乃至知識服務的共享。 不止實驗室資源,一年來,越來越多的創新要素在成都的產業園區持續匯聚,為園區企業、科研機構在「從0到1」「從1到N」的攀登中提供不可或缺的系統保障。 創新葯企業康諾亞便是園區創新生態的受益者之一。該公司一款ADC新葯被跨國藥企阿斯利康「看中」,交易額創下當時中國創新葯出海紀錄。康諾亞創始人陳博感慨:「園區提供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和精準服務,持續激發了我們的創新活力。」 這些成功實踐,都是成都提升園區創新要素運籌力的生動印證。 圍繞提升園區創新要素運籌力,2024年,成都提出聚焦主導產業培育耐心資本、強化科技金融產品供給、推動人才資源向園區匯集等重點任務。 一年來,以產業園區為載體,成都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優化。編制《成都市開展財政科技資金「先投后股」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點工作方案》,起草「科創債」新產品方案。今年1—9月,「科創貸」為1709家科技型企業提供信用貸款84.43億元。 一年來,以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契機,人才資源也不斷向園區集聚,一系列「精準滴灌」的政策舉措,正吸引越來越多科研人才在園區落地生根、干事創業。 此外,還有落户成都科創生態島的米格實驗室等,一系列的人才、資本、平臺等各類要素正加速在成都產業園區匯聚融合,形成一個個要素齊全、協同聯動的創新生態圈。 一路耕耘,一路收穫。從興隆湖畔的創新策源,到產業園區里的成果轉化,再到要素資源的精準運籌——成都正以「立園滿園」行動為指引,為產業園區系統構建起全鏈條創新生態。隨着越來越多的「創新種子」破土而出,將為成都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