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0 13:40
原標題:剛果(金)持續攪動全球鈷礦江湖
伴隨着新能源產業的強勢崛起,目前在全球資源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戰爭的規模正在從企業層面的商業戰,逐步向國家間的資源較量轉變。
據24潮產業研究院(TTIR)此前統計,在中國、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英國、等國家發佈的戰略性/關鍵礦產目錄清單中,鈷都位列其中。而鈷對於電動汽車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在三元正極材料中,鈷可以穩定材料的層狀結構,提高材料的循環和倍率性能,僅在這一領域的用量佔比就超過70%。
在鈷資源領域,剛果(金)作為全球*的鈷供應國(佔全球產量75.86%),其政策變動正在深度攪動與改變全球新能源產業與資本江湖。
時間回撥到今年2月22日,因鈷價跌至九年低點(跌破10美元/磅)剛果(金)政府首次宣佈實施為期4個月的鈷出口禁令,旨在應對全球供應過剩危機。這一系列舉措標誌着該國通過行政手段強力干預鈷市場平衡。此后禁令兩度延長:6月延期3個月,9月再延至10月15日。
9月底,剛果(金)戰略礦產監管局(ARECOMS)宣佈自10月16日起,剛果(金)將結束持續近8個月的出口禁令,轉而實施年度出口配額管理制度。根據剛果(金)戰略礦產市場監管局公佈的新規:
2025年剩余時間(10月16日-12月31日):出口上限為18125噸,按月分配為10月3625噸、11月7250噸、12月7250噸;
2026-2027年:年度配額鎖定96600噸,其中87000噸為 「基礎配額」,9600噸為 「戰略配額」(預留國家重點項目)。
配額分配以企業歷史出口量為基準,但保留動態調整權:若市場嚴重失衡,ARECOMS可按季度修訂配額,並有權回購企業超配額庫存。
10月11日,剛果(金)戰略礦產市場監管局宣佈了鈷出口配額明細,根據礦企截止2024年底的三年出口情況按比例計算。配額主要分配給礦企以及剛果(金)政府平臺。洛陽鉬業、嘉能可、歐亞資源等礦企獲得主要配額,三者合計佔比達62%;EGC、STL、ARECOMS政府平臺配額合計佔比17%;此外北方礦業、中色集團、中鐵資源、盛屯礦業、金川集團、華友鈷業、紫金礦業和五礦資源也分別獲得了出口配額。所有冶煉廠沒有拿到配額,但是未獲得配額的企業,可以向ARECOMS提交申請,文件包括:三年出口數據、生產數據、環境和税務證明還有其他要求的文件,給相關企業留下了口子。
新政核心目標是削減全球積壓庫存。剛果(金)戰略礦產市場監管局主席帕特里克·盧阿貝亞曾明確表示,新政目標是需將庫存壓縮至 「相當於一個月需求量」 的水平。此前長期供應過剩導致鈷價較2022年高點暴跌60%,嚴重損害礦產國收益。剛果(金)礦業部長Louis Watum Kabamba在紐約的一個研討會間隙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明確表示:「我們不會被中國人或任何人控制,而是我們自己掌控。一個供應全球70%鈷的國家必須對價格有發言權。」
受鈷出口禁令以及配額管制等政策的影響,鈷價大漲。據生意社、亞洲金屬網,截至10月9日,鈷中間品、MB鈷、金屬鈷價格較2月24日漲幅分別為185%、107%、123%。
受剛果(金)消息影響,自首次調控令發佈至今(2月22日-10月9日收盤),153個交易日,中國資本市場鈷礦4巨頭洛陽鉬業(603993.SH)、華友鈷業(603799.SH)、騰遠鈷業(301219.SZ)、寒鋭鈷業(300618.SZ)股價分別上漲了157.06%、155.56%、76.54%、64.10%,遠超同期上證指數16.42%的漲幅。
本文旨在整理與分析 「剛果(金)調控令的底層邏輯,以及將對全球鈷礦價格,乃至全球鈷供應鏈產生怎樣的影響?」 意在拋磚引玉,僅供參考,也歡迎讀者朋友予以補充,指正,甚至批評。
剛果(金)調控令底層邏輯與趨勢分析
任何國家政策出臺的背后必有其底層邏輯。
而剛果(金)調控政策是在鈷價跌破10美元/磅的背景下出台的,這個價格除了在2015年短暫跌破外,21年來均未打破。而彼時氫氧化鈷,作為剛果(金)生產的主要產品,已經跌破6美元/磅。
鈷價雖然處於歷史價格較低區間,但鈷的供應卻呈現持續增長趨勢,根據USGS數據,2024年全球鈷產量同比增長21.8%至29萬噸,其中,剛果(金)為全球*產鈷國,產量同比增長25.7%至22萬噸,佔比約75.9%。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全球大部分鈷資源與銅、鎳等金屬伴生存在,鈷大部分為副產品。從鈷的礦產資源構成看,鈷礦主要有砂岩型銅礦、紅土型鎳礦和岩漿型銅鎳硫化礦三類。鈷在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數為27,位於鐵和鎳之間,與銅鄰近,這使得全球大部分鈷資源與銅、鎳等金屬伴生存在。全球銅鈷伴生礦佔比約41%,鎳銅鈷硫化礦佔比約36%,紅土鎳鈷礦佔比約15%,單獨原生礦僅8%左右。砂岩型銅礦(銅鈷伴生礦)主要分佈於剛果金和贊比亞。
所以鈷供應對價格相對不敏感,而且與銅、鎳礦山的主產品產量相關度更高,目前銅的價格處於歷史高位,企業的生產動力依舊強勁,導致鈷原料供應過剩明顯。以頭部鈷生產商洛陽鉬業為例,根據其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產銅65.01萬噸,其中四季度產銅17.4萬噸。按產量指引上限計算,完成度達114%,較2023年增加23萬噸,同比增長55%。作為銅的副產品,公司2024年產鈷11.42萬噸,同比增長106%。這得益於位於剛果(金)的TFM和KFM兩座世界級銅礦山的加持。2024年上半年,TFM混合礦項目3條生產線成功實現達產和達標,連同原先的兩條生產線,TFM形成了5條生產線、45萬噸的年產銅能力。KFM擁有15萬噸銅的年生產能力,經過持續的技術改進和工藝流程創新等,2024年月度產量頻創新高。24年該一家公司產鈷11.42萬金屬噸,佔到了當年全球鈷產量的39%。
供應持續增長的另一面,卻是需求端增速的明顯放緩。根據國投證券的數據,2024年全球鈷消費量預計為22.2萬噸,同比增長14%。其中電動車領域佔比43%,消費電子佔比30%,高温合金佔比8%。雖然總量增長,但增速較前幾年明顯放緩。具體到中國市場,2024年中國鈷消費12.26萬噸,同比僅增長5.6%。其中消費電子佔比約42.8%,同比增長13.2%;而新能源汽車領域佔比39.1%,同比下降5.3%。這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對鈷需求的拉動作用在減弱。
我們分析認為導致鈷需求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動力電池技術路線轉變,磷酸鐵鋰電池(LFP)市場份額提升,擠壓了三元電池的市場空間,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的數據,2024年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裝機量約367.7GWh,同比增長60%,份額佔比69.2%,較去年同期上升5.3個百分點,而三元動力電池裝機量約159.3GWh,同比增長23%,佔當年市場份額下降到25.3%;同時因高鎳低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如NCM811鈷用量降至3%),實際鈷需求增速低於三元動力電池裝機量增速;此外,全球電動汽車需求增長放緩,特別是歐美市場電動化進程趨緩,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超1700萬輛,中國銷量超1100萬輛(佔全球65%),滲透率近50%。但是歐洲銷量停滯(滲透率約20%),美國增長放緩(滲透率10%),對鈷的需求增速形成拖累。
由於供應面的嚴重過剩以及需求的不景氣帶來了價格的暴跌,導致了鈷金屬的價格在2022年高點后一路走低。
要知道剛果(金)財政收入的40%依賴鈷、銅等礦產出口。當國際鈷價從2022年高點暴跌60%至2025年初的9.95美元/磅(九年*)時,政府外匯收入驟減。國內輿論將資源賤賣歸咎於 「外資掠奪」,迫使政府採取激進措施。
剛果(金)政府本次禁令出臺的核心在於抑制鈷價的持續下行。2024年2月在剛果(金)部長理事會會議上,總統齊塞克迪便要求總理根據戰略礦物市場監管局的提議,評估是否有必要實行出口配額或採取其他措施,以抑制鈷價的持續下行。
2025年2月的鈷出口禁令及后續配額制,即是典型的價格維穩手段。該政策的出臺是資源國應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本能反應,也是國內政治經濟矛盾交織的必然結果。作為全球*鈷供給國,剛果金對鈷供給管控態度明確,未來直接放開出口的可能性不大,鈷長期價格中樞有較強支撐,但是后續的執行預計仍有各種變數難以預料。
剛果(金)政策的不穩定性給全球鈷價的變化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例如20世紀70年代后期剛果(金)的政治動亂、2006年底禁止未加工的鈷出口以及限制鈷精礦出口,都導致了鈷價格的持續增長。
可以看到的是,無論價格的漲跌,鈷作為關鍵礦產之一,在各國更加註重供應鏈多元化和能源獨立的時代大背景下,對於優質鈷礦資源的爭奪仍然是各個國家和企業競爭的焦點。
價格巨震下的中國警示
根據USGS的數據,截至2022年,中國鈷資源已探明可採儲量僅為14萬噸,全球佔比1.69%,且多為鐵、銅、鎳伴生礦,分離難度極大。中國已探明可採鈷資源主要集中在甘肅省,2022年全國產量僅為2200噸左右,約佔全球產量的1.16%。
五礦證券數據顯示,中國鈷礦對外依存度達98.41%。
在剛果(金)政策調控下,對全球,尤其中國鈷礦產業鏈與價格正在發生造成較大影響。
比如2月底剛果(金)頒佈的出口禁令,由於該國至中國的海運周期長達3-4個月,從海關數據上可看到3-5月的出口量並沒有明顯下降。3-5月到港的鈷原料主要為禁令生效前已發運的在途庫存,這導致進口量在初期維持相對穩定。
據海關數據及安泰科測算,2025年6月中國鈷原料進口約8081金噸,同比下跌32.64%,環比下跌54.21%。其中鈷濕法中間進口約5697金噸,同比減少43.14%,環比下跌61.63%。
另外據海關數據及安泰科測算,2025年7月中國鈷原料進口約7053金噸,同比下跌60.12%,環比下跌12.72%。其中鈷濕法中間進口約4143金噸,同比減少72.6%,環比下跌27.3%。2025年1-7月中國鈷原料進口量約為10.4萬金噸,累計同比減少14.69%。
而6月進口量驟降則明確印證在途庫存已基本到達國內。此后,剛果(金)於6月21日宣佈將禁令延長三個月,進一步切斷供應來源。在途庫存對國內原料的補充能力斷崖式下跌,冶煉廠被迫進入加速去庫存階段,原料短缺矛盾持續加劇。
鈷出口禁令后,安泰科對2025年剛果金進口原料估算數據做出重新調整,2025年鈷原料進口將會大幅縮減,主要是剛果(金)出口大幅萎縮,預計到達國內原料數量將降到13萬金噸,印尼出口量有所增加,全年累計進口原料預期能夠達到16萬金噸。
短期來看,臨時出口管控延期10月15日,海運排期問題仍考驗當前庫存,10月15日延期結束海需要考慮海運路程至少3月,根據目前機構估算,當前產業鏈庫存大概有4個月,意味着延期結束(這段時間剛好把庫存消耗差不多,並且重要的是,4個月庫存是全產業鏈庫存,但凡哪一環節多存一點,都會加劇產業鏈整體供應緊張可能對市場預期和庫存去化節奏有一定影響。)
供應緊張迅速反映在價格上。截至9月底,電解鈷均價為310,000元/噸,近2周上漲13.55%,年初至今上漲116.78%;硫酸鈷(≥20.5%)均價為65,000元/噸,近2周上漲20.82%,年初至今上漲138.10%。
如上圖所示,以硫酸鈷為代表的鈷鹽漲幅遠高於電鈷,主要仍在於鈷鹽冶煉企業主要採用粗製氫氧化鈷等中間品為原料,受鈷中間品價格漲幅更大影響,行業成本倒掛進一步加劇。如下圖所示,9月鈷原料呈加速上漲趨勢,截止9月底氫氧化鈷(min30%Co)CIF中國報價均價為14.42美元/磅,同比上漲129.62%,環比上漲9.57%;截止9月30日,外盤顯示折扣係數(折扣係數本質是氫氧化鈷相對於電解鈷的品質折價與風險補償)在91%-93%,受原料稀缺影響,溢價或繼續擴大,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10月中旬,氫氧化鈷係數已抬升至95-99%,整個鈷市場市場呈現 「麪粉比麪包貴」 的狀態。
受制於生產經濟性不佳及原料庫存短缺等因素,部分冶煉企業選擇削減產量,但由於下游產業主要應用在動力電池、電子產品等剛需產業,需求仍然堅挺,硫酸鈷等鈷鹽產品庫存已經很少,市場低價貨源稀缺,貿易商及部分持有現貨的冶煉廠看漲情緒較強。
由於鈷鹽等產品現貨供應偏緊,市場觀望情緒濃厚。冶煉廠及貿易商惜售看漲,下游採購承壓,供需雙方持續博弈,實際成交以剛需為主。隨着供需矛盾凸顯,市場情緒日益升溫。上游礦山與冶煉廠普遍採取 「封庫惜售」 策略 ,進一步收緊現貨流通量。同時,投機資金藉機入場,部分貿易商囤貨待漲,全行業產業鏈都形成了共振,出去對原料短缺的恐慌心理的作用,鈷及鈷鹽產品價格持續上漲,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估計短期內難以修正。
同時中長期來看,長邏輯被進一步強化,根據新出台的配額政策,2026年剛果金配額量僅為9.66萬金屬噸(去年剛果金出口近22萬噸金屬鈷,配額相較於去年出口量減少56%),再減去9600噸的 「戰略配額」,實際可用於普通出口的基礎配額僅8.7萬金屬噸,這個配額量級或將鈷的中長期供需平衡拉回緊平衡甚至短缺。此外,短期靠印尼紅土鎳礦濕法冶煉的核心中間產品MHP(氫氧化鎳鈷)提供大量增量很難,24年印尼的MHP提供鈷金屬產量約3.2萬噸,鈷作為副產品未來增量需要鎳價支撐,考慮到即便大幅增量也無法彌補剛果配額政策帶來的缺口,根據華泰證券預測,2026-2027年鈷價中樞有望站穩35萬元/噸以上,這一預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看漲情緒。
近年劇烈波動的鈷價無疑是產業發展,甚至國際博弈的一個重要縮影。在如此形勢下,未來不論是在商業層面,還是國家戰略層面,對鈷資源的爭奪戰可能將更加激烈。鈷資源的爭奪早已超越傳統商品周期,演變為一場決定未來綠色能源話語權的戰略博弈。
如今暴漲的鈷價如同一聲炮響,警醒世界,資源民族主義與產業安全的博弈沒有退路。對中國而言,98.41%的進口依存度是*軟肋,卻也是*機遇——本土回收技術(如國內廢棄電池回收利用項目的高度重視)、國內企業出海印尼鎳鈷資源綁定以及下游技術迭代重構需求根基(低鈷化電池滲透)及鈷等高端應用突破,正共同編織一張 「去剛果金中心化」 的防護網。
歷史經驗昭示,(剛果(金)政策反覆的教訓)資源安全從來不是市場自發的結果,而是政策遠見、技術儲備與全球協作的共同產物。鈷礦戰爭的終局,或將定義下一個十年全球綠色轉型的主導者。
去剛果(金)化下的中國歷史機遇
我們認為,本次剛果(金)鈷出口限制政策或令全球鈷供應鏈啟動結構性調整,政策風險正在倒逼企業尋求替代供應源。所以,剛果(金)之外的產地國企業或受益於鈷價的穩定,或藉此機會擴大全球市場份額。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鈷資源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全球排名前10的礦山(其中8座礦山都分佈在剛果(金))產量佔到全部鈷資源供應的78%。隨着中國企業在新能源資源的上游的拓展,中國企業在鈷資源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強大,全球前十大鈷生產商中,中國佔據了7席。
不僅如此,伴隨着中資企業在印尼鈷礦產業鏈佈局的逐步深入,且強勁崛起,正在改寫全球鈷供應鏈格局。
其中,由於技術的突破,印尼的鎳鈷項目近幾年投產較快,華友鈷業、力勤資源(2245.HK)和格林美(002340.SZ)是中資企業出海印尼紅土鎳礦濕法冶煉的傑出代表,2020年之后多個項目集中上馬,並在2022-2024年期間大規模投產,推動印尼鈷產量從2020年不足千噸飆升至2024年的3.2萬噸,成為鈷原料的重點補充。
據瞭解,力勤印尼鎳公司PT Halmahera Persada Lygend(PT Lygend)在2021年首次投產后成為該國的*HPAL項目。華友旗下的華越鎳鈷是第二家投產的HPAL項目,其次是格林美旗下的青美邦鎳資源一期工程(3萬噸金屬鎳)在2022年8月份投產。
緊隨其后的是,華友鈷業的華飛12萬噸鎳濕法項目在2023年6月投產試車,下半年貢獻不少增量。
此外,2024年9月,力勤資源HPAL濕法三期ONC項合計3條生產線,總計年設計產能為6.5萬金屬噸MHP(鎳鈷化合物)達產,加上公司濕法一期二期5.5萬噸產能,公司濕法合計產能達12萬噸。
到了2024年11月,格林美在印尼的二期濕法冶煉(HPAL)產線已成功達產,產能超過2.5萬噸鎳/年。這一擴產行動使得格林美在印尼的鎳資源總產能從一期項目的4萬金噸鎳/年擴容至6.5萬噸鎳/年。格林美控股的美明項目也已於24年10月如期完成建設,併成功投料調試產出產品。此外公司表示在印尼佈局三元前驅體產線已於24年10月如期完成建設,現已進入投料調試階段,面向歐美市場。
若説剛果(金)鈷的供應取決於銅價,那麼背靠豐富的紅土鎳礦資源印尼 「鎳鈷產業鏈」 供應則主要取決於鎳價。(氫氧化鎳鈷,紅土鎳礦或三元黑粉的濕法冶煉中間品,是電池級硫酸鎳的主要來源)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HPAL廠商成本很有競爭力,在鎳的成本曲線中,企業生產成本處於底部,低生產成本可以確保了未來在市場需求下滑時,印尼的鎳鈷濕法冶煉項目仍能有很強的競爭力。
比如根據五礦證券的數據,以力勤資源為例,所用紅土鎳礦鎳鈷比10:1,鈷營收作為鎳成本抵扣,根據Hairita披露的鈷金屬價格較高的2022年上半年鎳C1成本*達到了0.26萬美元/噸,隨着鈷價回落以及紅土鎳礦原料價格上漲,2024年上半年抵扣后C1成本達到0.61萬美元/噸。
五礦證券根據公司披露業績倒算,華越項目2023年上半年銷售成本約1.4萬美元/噸,2024年上半年降至1.13萬美元/噸;華飛項目2023年剛投產,2023年下半年成本1.31萬美元/噸,2024年降至1.24萬美元/噸。格林美濕法項目成本維持在1.1萬美元/噸附近。
目前鎳價在1.6萬美元/噸,未來如果考慮到出口禁令刺激鈷價的進一步回升,扣除副產品鈷價后鎳生產成本將更低,將進一步提升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並刺激新增產能,成為剛果金鈷資源下滑的對衝重要來源之一。
如今鋰電池回收鈷已經是我國鈷來源的一個重要補充,主要原料有廢舊三元、鈷酸鋰電池,以及電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報廢料、邊角料等。根據相關資料表明,2023年我國回收鈷超2萬金屬噸,2024年隨着鈷價的下跌,鈷回收的經濟性進一步下滑,預計回收鈷的數量進一步減少。
我們認為,伴隨着剛果金禁令以及政策不穩定性導致鈷價的上漲,預計未來將進一步刺激國內的鈷回收產業。
國際知名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分析稱,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以及消費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加快,退役鋰電池供應顯著增長。2023年中國內地的退役鋰電池總量達到36.61萬噸,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340萬噸,2023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7.5%。其中在退役鋰電池中,2023年退役消費類電池、退役動力電池數量分別約10.62萬噸、25.97萬噸,預計未來仍將持續增加。
根據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全國有200余家從事汽車生產、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等業務的企業,建成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10400余個,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鈷資源生產、下游材料加工商、電池製造商以及車企都紛紛佈局進入這一賽道。
作為中國循環經濟領軍企業格林美,在其年報中披露公司2023年年回收處理退役動力電池與電子廢棄物佔中國總量的10%以上,2023年,公司回收使用的鈷資源達到8,000噸以上,同比增長 6.67%,佔中國原生鈷開採數量的350%以上。公司計劃到2026年動力電池回收量將達到30萬噸以上,較2023年的21.5萬噸/年產能增加約40%。30萬噸以上的產能規模與2023年中國內地的退役鋰電池總量(36.61萬噸)相當。
作為鈷資源龍頭之一,華友鈷業也在積極佈局鋰電池循環回收業務,形成鋰電材料閉環。公司通過回收網絡體系建立、梯次利用開發、資源化利用、廢料換材料和電池維修維護再製造等商業模式創新,與寶馬、大眾、豐田、LG新能源、一汽、長安、廣汽、上汽、蔚來、理想等國內外主流汽車生產企業及電池領軍企業開展廣泛合作,為客户提供全球化、無害化且可持續的廢舊電池解決方案。如下表所示為公司再生項目進展情況。
此外,車企和電池製造商在廢舊電池回收領域的佈局也日益成熟。寧德時代(300750.SZ)董事長曾毓羣此前公開表示,公司目前具備27萬噸廢舊電池處理能力,未來將達到100萬噸的廢舊電池回收產能。
儘管目前行業仍面臨回收體系不健全、技術水平有待提升、標準缺失、參與者眾多導致的 「小、散、亂」 局面,但是可以預見的是該行業潛力巨大。各個企業通過佈局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這將極大程度地降低對鈷的進口需求,從而降低鈷資源的供應風險。
而且從需求端的角度,市場爭論的所謂三元電池無鈷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雖然從新能源汽車的角度,磷酸鐵鋰勢頭很猛,但是三元電池仍有其一席之地。
2月14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發布2024年我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產量。其中2024年,我國三元正極材料產量65.2萬噸,同比增幅約2.03%;鈷酸鋰產量9.8萬噸,同比增幅約13.95%;尤其是鈷酸鋰在2024年錄得了較高的增長,鈷酸鋰主要用於傳統數碼市場,包括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消費品。全球數碼消費市場在經歷了2023年的低迷徘徊后,隨着AI產品創新和商業條件改善,2024年出現明顯復甦。2024年AI人工智能技術在手機以及平板電腦方面的切入,使得新產品不斷上市,帶動了消費者的換機潮,對鈷酸鋰需求有一定的拉動。
未來隨着5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普及,消費者對3C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對電池續航能力有更高要求的設備的需求增加,預計進一步加大對鈷酸鋰的需求量,提升對鈷的用量。
以鈷為例,國內上游資源企業未來仍要致力於擺脫對單一鈷產地的依賴,需要通過資源地緣多元化、技術升級替代、循環體系重構三大路徑構建多維度保障機制。目前華友、格林美等頭部企業通過多維度的產業佈局,有望在變局中重構全球鈷資源分配權。我們認為未來鈷市格局必將經歷深度調整,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將成為重塑全球價值鏈的關鍵力量。
可以預見,鈷作為關鍵礦產之一,在各國更加註重供應鏈多元化和能源獨立的時代大背景下,對於優質鈷礦資源的爭奪仍然是各個國家和企業競爭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