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8 18:04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全球知名醫療巨頭宣佈了業務拆分計劃,旨在通過聚焦核心業務應對市場變化,提升競爭力。
本周,強生公司在公佈第三季度財報時宣佈了一個更重磅的消息,計劃在未來18至24個月內,將骨科業務分拆為一家名為DePuy Synthes的獨立公司。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全球知名醫療巨頭宣佈了業務拆分計劃,旨在通過聚焦核心業務應對市場變化,提升競爭力。在這一背景下,骨科行業正迎來一輪大洗牌,下一個「巨無霸」也有望誕生,加劇與目前市場主要參與者史賽克、捷邁邦美的正面競爭。
巨頭拆分,提振資產價值
最新拆分的強生骨科年收入近百億美元,佔公司總營收比約10%。這也是該公司自2023年以來的第二次重大分拆。強生預計,分拆后DePuy Synthes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注於骨科領域的公司,在主要產品品類(如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植入物及手術器械等)中將佔據領先的市場地位。
強生於兩年前就已經開始探討骨科業務重組計劃。2023年10月,強生首次提出重組DePuy Synthes骨科業務,預計將於2025年底完成。通過重組,強生希望讓骨科部門脱離「利潤較低的市場和產品線」,以提高部門盈利能力。
對於剝離骨科業務,強生公司高層表示,未來將聚焦高增長、高利潤率領域,例如腫瘤學、免疫學、神經科學、外科手術、視力保健和心血管領域。過去,強生已經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在這些高增長領域進行了長期佈局。
此前,美敦力也已經宣佈將拆分糖尿病業務部門,併成立獨立公司。公司對此解釋稱,隨着業務發展,需要繼續投資,並更加專注。
今年7月,碧迪醫療(BD)宣佈將分拆的生物科學和診斷部門併入實驗室設備製造商沃特世(Waters),這筆交易的規模預計達到175億美元;賽默飛世爾科技也宣佈計劃於今年下半年將包括微生物學部門在內的部分診斷業務剝離,出售交易規模約40億美元,拆分后能將資源投入更具增長潛力的核心賽道。
在業內人士看來,「聚焦」是永恆的主題。「這些巨頭拆分業務背后都是經過嚴密的戰略考量。」一位前強生中國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戰略就是要有取捨,不能樣樣都拿着不放,不聚焦不行。」
上述人士表示,將增長放緩或非核心的業務剝離,可以使企業更加專注於自身優勢領域和高利潤市場,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潛在的優質業務在大型醫療集團中的價值可能被低估,通過拆分成為獨立的上市公司,其獨特的投資價值會變得更加清晰,有望獲得更高的市場估值。
根據醫療器械行業網站Medical Design&Outsourcing上個月發佈的2025年全球醫療器械公司百強榜(Medtech Big 100),美敦力和強生醫療科技分別蟬聯榜前兩位,Medline Industries超越西門子醫療,排名升至第3位,第5至第8位依次為史賽克、GE醫療、飛利浦和雅培,雅培和波士頓科學排名上升2位至第9位,BD醫療的醫療與介入業務排名升至第10位。
按年收入來看,美敦力和強生醫療科技的年收入均超過300億美元,相比之下,進入榜單前100位的兩家中國醫療科技公司邁瑞和微創的年收入分別為50億美元和10億美元。
資本市場迎來新巨頭
在美國資本市場表現方面,兩家宣佈業務拆分的頭部醫療科技巨頭今年都實現了較好的資本回報。年初至今,美敦力股價上漲近20%,市值約為1200億美元,強生股價上漲約三分之一,市值逼近5000億美元;雅培和波士頓科學股價漲幅也都超過10%;但史賽克、GE醫療股價今年股價表現平淡,GE醫療甚至還出現虧損。
「爲了提振股價,企業通常會採取更換公司管理層,或是宣佈重大的業務重組,以改變資本市場的看法。」一位醫療行業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強生公司在宣佈了剝離骨科業務后,股價創下了歷史新高,這説明資本市場是樂於看到這些業務調整的。」
強生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杜安卿(Joaquin Duato)對投資人表示:「DePuy作為一家獨立公司將成為規模最大、業務最全面的骨科公司。」市場人士也預計,DePuy Synthes有望成為骨科行業的下一個「巨無霸」。
一位史賽克中國前高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骨科業務近年來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是仍在增長。他認為,強生剝離骨科業務后,新成立的公司有機會成為更強大的市場參與者,這可能改變整個骨科市場的競爭格局。
券商Needham分析師邁克·馬森(Mike Matson)在致客户的信中表示,儘管強生拆分初期可能會令競爭對手受益,但從長遠來看,DePuy Synthes將會變得更強大。
在目前的骨科市場上,四家頭部公司佔據主要份額,分別是史賽克、強生、捷邁邦美和施樂輝。其中,強生最大的骨科業務是創傷護理。加拿大皇家銀行(RBC)資本市場分析師沙岡·辛格(Shagun Singh)表示,強生在骨科創傷市場佔有超過50%的份額,與史賽克形成競爭。但他認為,強生骨科在整個強生集團整體業務中表現不佳。
相比之下,在膝關節、髖關節和肩關節置換等重建手術領域,強生落后於競爭對手史賽克。 RBC預計,強生在全球膝關節手術市場佔有約17%的份額,在全球髖關節手術市場佔有約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從公司收入來看,目前強生骨科的年收入接近100億美元,而史賽克的年收入超過200億美元,捷邁邦美的年收入不到80億美元。史賽克今年年初也宣佈了一項資產出售計劃,將美國脊柱植入物業務出售,併成立一家名為VB Spine的新公司。
關於強生新成立的DePuy Synthes公司的更多細節還有待披露,但該公司任命納馬爾·納瓦納(Namal Nawana)為全球總裁。納瓦納曾任施樂輝公司首席執行官,並在職業生涯早期領導過強生公司的脊柱業務。
下一個戰場:手術機器人
市場人士認為,機器人是骨科巨頭下一個角逐的新陣地。
愛德華瓊斯公司分析師約翰·博伊蘭(John Boylan )在一份報告中預計,拆分后的DePuy Synthes將更加註重創新,加速產品上市,並進一步專注於包括機器人技術在內的賦能技術。
目前,強生在全球市場已經擁有骨科機器人平臺VELYS。去年,DePuy Synthes還推出了VELYS主動機器人輔助系統VELYS SPINE,用於規劃和操作脊柱融合手術,適用於頸椎、胸腰椎、骶髁脊柱等多個部位。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該機器人產品尚未推向中國市場。在中國,強生醫療科技骨科與國內骨科手術機器人行業領軍企業天智航正在共同研發手術整合方案,將強生醫療科技旗下骨科脊柱業務的微創內植物系統Viper Prime(TM)整合進天智航天璣手術機器人。
一位瞭解該合作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強生在機器人戰略方面的部署稍有落后,不及史賽克、美敦力等競爭對手,並且近期看不到迎頭趕上的苗頭。」
據艾昆緯IQVIA MedTech估計,2024年全球骨科機器人市場規模已超過19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35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將超過10%。
史賽克在2013年以17億美元收購了當時排名第一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公司Mako Surgical,近年來已推出一系列機器人產品並實現商業轉化。根據史賽克2025第二季度財報,醫療外科與神經技術部門銷售額達38億美元,同比增長17.3%,增長的核心就來自於Mako機器人系統的持續放量。
施樂輝同樣以收購方式切入手術機器人賽道,2016年就收購了骨科機器人公司BlueBelt,並於2019年推出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Cori,該產品於次年在美國上市。
醫療科技巨頭美敦力在2018年以16.4億美元收購Mazor Robotics公司,獲得了Mazor X手術平臺,近年來Mazor骨科手術機器人也是高端骨科領域的熱銷產品。
「骨科行業的一個顯著發展趨勢是智能化解決方案,手術機器人產品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位手術機器人資深研發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國企業也在崛起
醫療器械專家、上海理工大學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宋成利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科技正在重塑傳統的診療方式,醫療企業都在加大對創新技術的投入。在智能化醫療器械中,像手術機器人這類細分領域,中國企業也在擴大領先優勢。」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在商業化方面,跨國公司的手術機器人產品在中國的銷售情況並不理想,相比之下,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快速崛起。相關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骨科手術機器人銷量近百台,國產設備超70%。
現階段,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頭部廠商代表有天智航、微創醫療等。在手術量方面,以天智航為例,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術量超3.9萬台,較2023年超2.4萬台的全年手術量同比增長62.5%。
另據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數據,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持續高速增長,預計2026年規模達38.4億美元,增速高達44.3%。
在這一背景下,跨國大廠也在加強與本土創新手術機器人公司的合作。今年早些時候,美敦力展示了首款中國智造的脊柱手術機器人Mazor XC,以及美敦力康輝本土創新、擎航EngineNav骨科手術導航系統等本土研發製造的產品。
「從某種角度來看,中國巨大的市場一方面存在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也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新的機遇,可以通過合作在中國構建起創新的生態,靈活整合創新技術,實現共贏。」宋成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某國內機器人廠商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已經從與大廠合作的過程中獲益,雙方合作開發的技術已經成為產品重要的銷售點,並打破了過去技術方面由跨國公司主導的格局。
不過,相關業內人士也提醒稱,在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內卷」格局已經非常顯著。他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國內市場上參與骨科機器人競爭的廠商至少有50家,相關產品註冊證已經發放了約70張,僅去年一年就有40多個產品獲批。「市場供給端出現了明顯的過剩。」該人士表示,「未來會看到一大批企業被淘汰,競爭會非常殘酷。」
責任編輯: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