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6 19:34
作者 | 《財經》記者 凌馨 編輯 | 王小
從賺中國市場的錢,轉向投資中國市場、賺全球的錢
「最近有沒有外企想賣中國資產的?有些客户很感興趣。」一位醫療投資從業人士問《財經》。2025年9月,兩家外資醫療企業出售在華資產的消息甫一傳出,再次引發業界熱議。
這次是跨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BMS)轉讓合資藥廠中美上海施貴寶製藥股份,通用電氣醫療(GE醫療)考慮出售中國子公司股權。
此前,全球仿製藥巨頭山德士、日資藥企住友製藥和協和麒麟等先后售出中國資產,比利時藥企優時比出售了在華「成熟產品業務」。追溯至2019年,曾售出中國區資產的跨國藥企還有禮來、武田、第一三共等。
與此同時,阿斯利康、西門子醫療、勃林格殷格翰等國際藥械巨頭,則在2025年宣佈了新一輪在華投資計劃,分別涉及100億元、逾10億元、40億元。曾經出售中國資產的禮來,也在2024年底宣佈投資約15億元用於工廠產能升級。
幾乎同一時間,同在中國,為何有人要退出,有人持續加碼?這些跨國藥械企業截然不同,甚至左右互搏的選擇背后,實際透露出的是行業巨頭們對中國市場,某些一致的判斷。
老藥老產品,打不過就撤?
2025年9月確認被BMS售出全部所持股權的合資企業中美上海施貴寶製藥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老藥生產的企業。
摩熵醫藥數據庫顯示,中美上海施貴寶在中國擁有12款藥物有效批文,主要為頭孢、對乙酰氨基酚、二甲雙胍等常見藥物,其中上市最晚的是恩替卡韋,獲批於2008年。
「對外企來説,老藥沒太多價值了,不如賣給中國企業做。」一位國際投資機構藥械投研人士告訴《財經》。
細看跨國藥企在中國出售的資產,幾乎都是較早在中國上市的老藥。
優時比委婉的説法是「成熟產品業務」。2024年8月,優時比宣佈出售包括神經病學產品、過敏產品及其在珠海的生產基地。其中抗過敏藥物西替利嗪,1995年獲批在美國上市,2005年進入中國市場,距今已20年。優時比同批售出的其他產品,也都是獲批超過十年的老藥。
伴隨醫保談判和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國市場成熟藥品價格大幅降低。
截至2024年底,國家醫保局進行了十批國家藥品集採,共計435種藥品通過這種方式降價求量。前九批集採平均降幅在50%左右,個別品種降幅超過90%。特別是二甲雙胍這樣的老藥,集採后,單日藥費可降至0.24元,為集採前15%。
集採藥品都是已經上市多年、主要成分過了專利保護期、多家企業生產的品種,也就是説臨牀使用成熟的老藥纔會納入集採範圍,由此價格卷得格外激烈。
二甲雙胍於2020年8月被納入第三批國家藥品集採,其中口服常釋和緩釋兩個劑型共有八家國內仿製藥企業中標。中美上海施貴寶的二甲雙胍原研藥「格華止」未能進入集採,醫院端銷售額大幅下滑。2021年,該藥全國醫院終端銷售額下滑28.77%,下滑趨勢持續到2024年。2023年起,格華止在實體藥店的銷售額也開始下滑,2025年至今降幅達20%。
即使沒有集採,像二甲雙胍這樣的老藥,競爭也已白熱化。原研藥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已受到國產替代衝擊。中國至少有350家企業擁有生產二甲雙胍及複方產品的藥品註冊許可,隨着更多新型糖尿病用藥進入市場,價格戰加劇只是時間問題。現如今,一些二甲雙胍降至幾分錢一片。
同樣,此次BMS出售的恩替卡韋原研藥,2008在中國上市,兩年后首款國產仿製藥獲批,到2018年,首仿藥的市場佔有率,就超過了原研藥。那時,國家集採還沒正式推開。
老藥市場萎縮、利潤下滑,並非中國獨有。一位從事醫藥出口的企業高管曾告訴《財經》,在美國,原研藥專利一旦到期,市場份額會很快被低價仿製藥搶走,「基本也就三年,利潤就會降得很薄很薄」。
前述藥械投研人士認為,在老藥利潤被大幅擠壓的情況下,大型本土企業可以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換取較好收益。它們擁有更龐大的銷售網絡,可以觸達更加廣闊的基層市場,實現以價換量,又有着本土產能帶來的規模效應,這些都是跨國藥企在中國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是外企出售中國資產就引發關注了,其實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普通的企業,完全可以理解為產業升級、騰籠換鳥。」一位業內人士對《財經》表示,「中國企業也有很多老藥,賣得不好或者利潤太低了,自然而然它就退出市場了,包括一些發展不那麼好的企業,被淘汰的也很多。」
2024年出售中國區業務的協和麒麟,可能算是在中國區發展沒那麼好的企業。財報顯示,中國區收入僅佔其全球收入約3%,不足5000萬美元。
實際上,出售中國資產,只是外資在華策略調整的一種類型,還有不少企業,選擇了「外包」。
比如輝瑞,在2024年底與華潤醫藥簽署協議,共同推動四款用於腫瘤治療的成熟藥物的商業化運營。賽諾菲選擇的合作方則是上藥控股,雙方合作產品包括多款老藥,不少產品已經納入集採,但多未中標。
從樣樣賺錢,到創新葯賺錢
曾有一位資深仿製藥從業人士對《財經》回憶,20年前、十多年前,在中國做藥,等於「印鈔票」。現在,不做創新葯,只能在生存線上掙扎。
阿斯利康、默沙東、禮來、諾和諾德、羅氏製藥、諾華等大藥企,在2020年其中國區營收增速高於全球增速,中國區成為核心驅動力量。至2025年上半年,這六家大藥企中國區增速均低於全球。
習慣了中國市場飛速發展的跨國藥械巨頭們,已經開始接受這個現實。
GE醫療首席執行官(CEO)彼得·安杜尼(Peter J. Arduini)在2025年9月公開表示,中國區的增長模式正在改變。他説,過去十年,中國市場有大量新增設備安裝,而非成熟市場以設備替換為主的模式,但現在,中國市場的增長模式將更接近成熟市場。
藥物市場也一樣。「不斷研發新葯,替代別人的老藥,自己家的老藥也被新葯替代。」前述國際投資機構藥械投研人士指出,賣掉舊資產,換錢做新品,纔是更加符合這個行業發展邏輯的選擇。
日企住友製藥在出售中國及東南亞國家業務時,明確表示,將利用此次出售亞洲業務所獲取的資金,加速推進北美主力產品成長,同時推進兩款抗腫瘤新葯的研發。
跨國藥企禮來也是。2019年,它將旗下抗生素產品及生產工廠,以25億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企業億騰醫藥。2024年底,又宣佈投資15億元用於蘇州工廠產能升級,擴大糖尿病及肥胖症用藥替爾泊肽的生產規模,兼顧國內需求和出口歐洲。
住友和禮來之間的差異在於,出售舊資產后,錢投在了哪里。
禮來的替爾泊肽已在歐美上市,整個公司2024年的營收和利潤分別出現了超40%和超60%的增長,擴產、拓展新市場,禮來有錢有底氣。而住友,則因產品在北美專利權到期出現虧損,正在全球大幅裁員,集中力量重新拿下北美這個最大的市場,纔是當務之急。
可見,跨國藥企在戰略層面調整了中國區的打法,背后是一場涉及多層面的佈局博弈。
一致的是,中國創新葯市場對大藥企還是有着相當的吸引力。
2025年上半年,禮來在中國市場收入大增20%,較2024年全年增速9%再升11個百分點。而禮來的明星創新葯替爾泊肽在中國正式開始商業銷售的時間,是2025年1月2日。
禮來的選擇和業績表明,創新葯在中國一樣賺錢。
2020年底上市的科創板企業艾力斯,到2025年6月之前,只有一款核心藥物,用於腫瘤治療的伏美替尼。該藥於2021年獲批,當年12月納入國家醫保目錄;2022年,公司就扭虧為盈;2024年營收23.74億元,歸母淨利6.56億元,成為A股最受關注的醫藥上市公司之一。
事實上,一些外資企業在宣佈出售老藥資產的同時,也在推進新葯在中國上市。
優時比在宣佈剝離業務時表示,「近期正積極籌備在中國市場推出一系列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罕見病領域的創新葯物。」
賣掉了中美上海施貴寶股權的BMS,2025年在華獲批四款藥物/療法的新適應症。其中,明星產品PD-1聯合療法用於肝細胞癌的適應症,幾乎與歐盟同步獲批,早於美國。
從全球市場,到全球產業鏈
一系列跡象表明,對跨國藥企而言,中國不再僅是一個單純賺錢的地方,也是花錢投資,幫助它們在全球更多市場、賺更多錢的產業鏈的一環。
按照BMS「中國2030戰略」的説法,目標是成為「根植中國、源於中國」的創新領導者。這聽起來像外企常説的漂亮話。但,BMS在中國實打實花錢了,而且,確實花在了創新產品上。
2023年—2025年,BMS買下了不少中國企業在研創新葯權益,覆蓋抗腫瘤藥物、心臟病用藥等。其中,與百利天恆的交易,首付款八億美元、總額84億美元,創下抗體偶聯物(ADC)交易金額記錄。
「從全球製造廠到全球實驗室。」前述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正在跨國藥企的全球產業鏈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全面參與到創新產品從研發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中。
BMS稱,在制定「中國2030戰略」之初,就明確了要確保與全球同步開展創新葯物的III期臨牀研究。對在中國的投資情況、出售中美上海施貴寶資產的價格,以及在華研發團隊等情況,截至發稿BMS未做回覆。
這個變化,主要發生在中國藥品監管機構正式加入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之后。2018年,中國監管機構成為ICH管理委員會成員,實現全球研發數據的互認。
「在中國做臨牀,人力便宜,患者入組也方便,速度又快,現在好多MNC(跨國藥企)在中國建了研發中心。」前述國際投資機構藥械投研人士説。
2025年3月,輝瑞在中國的第三家研發中心於北京啟用。禮來、丹納赫、美敦力等跨國藥械企業也在中國新設研發中心或科創中心,這些都是2024年以來宣佈的新計劃。其中,拜爾、輝瑞、阿斯利康都明確提到,將在新設的研發中心開展臨牀相關業務。
「中國有人,做一些概念驗證沒問題,新葯可以在中國先多走幾步看看,行的話就推全球多中心臨牀。」前述藥械投研人士分析,特別是重要藥物的研發,不可能全權交給第三方機構,跨國藥企在中國同樣會親力親為。
在2025年的一場行業性會議中,有兩名業內人士不約而同提到,跨國藥企在中國推進早期臨牀,成為一種趨勢。甚至,已經出現了全球新葯中國首發的情況。2024年,羅氏的新葯可伐利單抗就是在中國率先獲批,早於美國和歐洲。
與20世紀外資藥械企業初來乍到時不同,現在的中國,不再是一片未被開發的空白市場,而是充分競爭、對藥品療效和性價比都有要求的日趨成熟的市場。同時,也是擁有了相當實力,可與全球醫藥產業鏈同頻共振的新的研發中心。因而,跨國大藥企必然會調整中國區佈局,創新葯競賽、資源重配與市場博弈,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