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特朗普政策致通用、福特擱置電動化野心,特斯拉需求成關注焦點

2025-10-16 02:03

  通用汽車周二宣佈,其即將發佈的季度業績將包含電動汽車投資帶來的 16 億美元支出 —— 這是大型汽車製造商近期一系列與電動汽車相關的負面披露中最新的一則。

  福特 CEO 吉姆・法利(Jim Farley)上月末表示,在聯邦税收抵免計劃終止后,他預計純電動汽車需求將減少一半。在此之前,旗下擁有Chrysler、Jeep等品牌的斯特蘭蒂斯已宣佈,將放棄 「2030 年前在歐洲僅生產電動汽車」 的目標,並下調了在美國市場的激進目標(尤其是針對Chrysler品牌的目標)。

  該行業本已面臨特朗普政府施加的重重阻礙,如今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時無法再享受 7500 美元的税收抵免,行業更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作為特朗普總統標誌性支出法案的一部分,這一激勵政策已於 9 月底到期。

  在汽車製造商紛紛下調投資者預期之際,有一個名字卻明顯未被納入討論 —— 那就是特斯拉。

  儘管隨着競爭加劇和品牌價值下滑,特斯拉的市場份額有所萎縮,但埃隆・馬斯克旗下的這家公司仍是美國市場當之無愧的電動汽車銷量冠軍。根據汽車情報公司(Motor Intelligence)提供的數據,截至 9 月底,特斯拉在美國純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估計為 43.1%,低於去年年底的 49%。

  特斯拉定於下周發佈第三季度業績,由於税收抵免已取消,華爾街迫切希望瞭解該公司對需求的預期。近期,特斯拉推出了熱門車型 Model Y 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和 Model 3 轎車的 「精簡版」 低價車型,以抵消税收抵免取消帶來的部分實際價格上漲影響。

  投資公司 Automotive Ventures 普通合夥人史蒂夫・格林菲爾德表示,傳統汽車製造商從電動汽車領域撤退,對特斯拉而言可能是個好消息,其市場份額或有望回升。他在電子郵件中稱,特斯拉擁有 「極強的品牌忠誠度」。

  格林菲爾德説:「很可能,大多數特斯拉車主在購買下一輛新車時,仍會選擇這個品牌。」

  然而,重大挑戰已然顯現。他指出,由於消費者在税收抵免到期前爭相購買電動汽車,導致需求 「提前釋放」,因此第四季度純電動汽車的關注度 「極有可能大幅下降」。格林菲爾德表示,到今年年底,特斯拉可能面臨 「雙重打擊」:一方面純電動汽車銷量下滑,另一方面已售車輛的利潤率也會降低。

  目前,特斯拉尚未迴應置評請求。

  投資者的態度已變得更加樂觀。儘管特斯拉股價在今年第一季度下跌了 36%,但隨后出現反彈,截至目前全年漲幅已超過 7%—— 這一走勢得益於馬斯克在 9 月購入了價值約 10 億美元的特斯拉股票。

  特斯拉今年年初的股價暴跌,與馬斯克引發的消費者反彈有關:他在美國和歐洲發表煽動性政治言論、為特朗普總統削減聯邦僱員規模的舉措效力,還公開支持包括德國選擇黨(AfD)在內的極右翼團體,這些行為均引發公眾不滿。

共同面臨的困境

  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的數據,分析師預計,特斯拉定於下周三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將顯示,營收同比增長 3.5%,達到 261 億美元。同時,分析師預測第四季度營收將出現下滑,2025 年全年營收或下降 3.5%—— 若該預測成真,這將是特斯拉有史以來首次出現全年營收下滑。

  本月早些時候,特斯拉公佈第三季度汽車交付量同比增長 7%。在今年前兩個季度連續下滑后,這一數據標誌着交付量的回暖。

  艾睿鉑諮詢公司全球汽車市場負責人馬克・韋克菲爾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事情並非‘其他公司都撤退了,特斯拉就能獨攬整個市場’那麼簡單。」

  韋克菲爾德指出,甚至在 7 月共和黨提出支出法案之前,純電動汽車的消費者需求 「就已經有些停滯不前」。購車者一直在等待一個 「突破時刻」—— 即電動汽車在價格上能與混合動力車或燃油車展開競爭。

  韋克菲爾德補充道:「這個市場需要新鮮感」,而新款低價版 Model Y 和 Model 3 「遠算不上具有顛覆性」。

  特朗普政府並未讓行業處境變得輕松。

  無黨派氣候政策智庫 「能源創新」高級主任羅比・奧維斯稱,汽車製造商的資產減記早在預期之中,且完全源於政策變化 —— 而非僅僅是税收抵免的取消。

  奧維斯表示,特朗普政府還 「撤銷了加州制定自有汽車標準的豁免權,取消了數十億美元用於電動汽車充電樁和汽車工廠轉型生產電動汽車的資金,並正着手廢除旨在推動電動汽車普及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

  他指出,這些政策連同關税,已給美國汽車製造商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這意味着它們已無力投資新的市場領域。

  特斯拉也未能倖免於此,且這種影響在國際市場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與此同時,馬斯克仍在試圖將投資者的注意力引向其他領域。

  他堅稱,公司的未來取決於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s)和人形機器人這兩大市場 —— 而特斯拉在這兩個領域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目前,特斯拉雖在部分城市以有限規模測試其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但已遠遠落后於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 Waymo(后者正迅速擴大商業化運營規模)。

  馬斯克在今年 3 月表示,特斯拉計劃今年生產 5000 台 「擎天柱」(Optimus)機器人,但該項目核心人員的相繼離職,讓這一計劃的可行性打上了問號。

  今年 9 月,馬斯克在社交平臺 X 上發文稱,「特斯拉約 80% 的價值將來自擎天柱機器人」。去年,他還預測,擎天柱機器人終有一天將使特斯拉成為市值 25 萬億美元的公司 —— 這一規模在他發表該言論時,相當於標普 500 指數成分股公司總市值的一半以上。

  這個故事足以吸引一些長期看好特斯拉的投資者和馬斯克的忠實粉絲。但目前來看,特斯拉的業務仍依賴電動汽車銷售驅動。而在美國市場,儘管特斯拉的份額可能有望上升,但至少在短期內,整個電動汽車市場的 「蛋糕」 似乎正在縮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