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9:22
作者 | 曉琳
2024年剛帶領公司扭虧為盈,這家藥企CEO辭任。
01
東曜藥業CEO、副董事長雙雙離職
10月13日,ADC領域的龍頭CDMO——東曜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曜藥業」)發佈多名公司高管變動公告。由於個人原因,公司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劉軍和非執行董事、副董事長黃純瑩辭任。
此外,劉軍及黃純瑩還將退任東曜藥業所有附屬公司的所有董事及(如適用)行政職務,兩人辭任后將獲聘為集團策略顧問。
其董事長付山自10月11日起,由非執行董事調任為執行董事,負責領導並監督東曜藥業管理與發展。
東曜藥業成立於2010年,起初是一家主打生物類似藥和改良型新葯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2019年11月赴港上市,上市的第二年便開始着手向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機構)轉型。
談及轉型原因,劉軍曾在媒體採訪中明確表示,早期的東曜藥業並沒有將重點放在創新葯上,過去十幾年在(抗體和ADC藥物)藥學研究和商業化生產上的積累更適用於CDMO。
2013年,東曜藥業啟動了國內首個T-DM1 ADC藥物研發,成為國內最早一批進入ADC領域的藥企之一。 以ADC為核心,佈局了多個有潛力的管線,雖然最后全部終止,但積累了寶貴經驗。
生產及產能方面,其擁有符合GMP標準的抗體和ADC商業化生產基地,覆蓋從篩選細胞克隆及構建細胞庫到CMC開發、中試研究、擴大生產、純化及填充、包裝等功能。其中ADC原液最高產能可達300克/批和5000瓶/批;ADC製劑最高產能可達3000克/批和50000瓶/批。
此外,東曜藥業立項開發的單抗藥物貝伐珠單抗注射液-朴欣汀®也在2021年成功上市,開啟了抗體藥物賽道上的商業化之路,后續為公司帶來每年數億的銷售額。
這些積澱讓轉型后的東曜藥業,CDMO/CMO業務一路高歌猛進,2020年時這一業務營收僅642萬元,四年后增加323.44%至2.07億元。
同時也讓公司整體扭虧,2022年全年淨虧損同比縮減81%至5000萬元,2024年首次實現扭虧為盈,淨利潤3475萬元。
不過2025年上半年不太理想,營收4.8億元,同比下降6%,其中CDMO/CMO業務營收7730萬元,同比下降32%。東曜藥業表示,主要原因為部分關鍵項目尚未達到交付節點。
公開資料顯示,劉軍今年58歲,辭任前年薪為566.30萬元。2016年加入東曜藥業,並分別於2018年、2019年、2020年擔任東曜藥業的執行董事、首席科學官及首席執行官等職務。
此外,2016年至2020年劉軍曾任集團副總經理,及2020年還擔任公司首席運營官一段時間,全面負責本集團的經營和管理,包括研發、運營管理及商務拓展等。
02
戰略轉型下的高管流動
不僅是劉軍,一個月前的9月同樣為CDMO的凱萊英,原首席商務官胡新輝(2024年年薪513.72萬元)也因個人原因離職。隨后以副總裁、首席技術官的身份加入恆瑞醫藥。恆瑞近期密集招兵買馬,被業內視為意在強化技術研發實力、加速創新葯商業化的關鍵佈局。
10月14日,甘李藥業發佈公告稱,任命曾在諾和諾德任職的賈婷為甘李藥業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全面負責公司歐美區域創新葯臨牀開發及全球化戰略佈局,尤其是進一步強化公司在內分泌代謝疾病治療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放眼我國創新葯賽道,2025年上半年共有40個國產創新葯獲批上市(21個化學藥、14個生物藥和5箇中藥),超過2024年總和。在研新葯管線佔比26.7%,全球第二。從研發主體看,傳統大型製藥企業佔比更大,如恆瑞有6個新葯獲批。
當創新成為主旋律,傳統制藥企業對頂尖研發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這一趨勢或加劇創新葯領域的人才流動。
而CDMO行業的未來再次面臨不確定性的陰影。
10月9日,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國防預算法案》,其中新版《生物安全法案》引發了市場對中國生物製藥產業鏈的廣泛關注。
新版法案與此前直接點名CRO/CDMO服務商藥明康德、藥明生物的1.0版不同,並未指明具體中國企業。不過,其將「受關注生物技術公司」排除出美國生態圈的核心意圖並未改變。目前,不少美國藥企在臨牀試驗、原料藥供應等環節上,高度依賴中國CRO/CDMO服務。
當外部風浪驟起時,無論是對藥企還是對高管自身來説,「調整航向」便成了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