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德國經濟因自身政策而陷入「自由落體」

2025-10-10 18:25

德國報告稱,8月份工業生產出現3.7年來最大跌幅,歐洲最大經濟體難以重振汽車行業並維持出口。

該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周三表示,8月份工業生產環比下降4.3%,扭轉了7月份1.3%的增幅。德斯塔蒂斯周四表示,8月份該國出口環比下降0.5%,至1,296.7億歐元的9個月低點。

兩人都未能達成共識。據Trading Economics稱,分析師此前預計工業生產將下降1%,出口將增長0.3%。8月份德國工業生產同比下降3.9%。

萬神殿宏觀經濟學(Pantheon Macroeconomics)經濟學家克勞斯?「除非統計局做出一些創造性的季節性調整,或者對9月份的數據做出大的假設,否則第三季度的GDP數據將相當糟糕。」"

由於中國的激烈競爭,德國曾經競爭激烈的行業已經減弱,中國正在向市場注入廉價電動汽車和機械。由於不明智的淨零政策,能源成本比美國高出三倍。

Destatis數據顯示,8月份汽車行業產量環比萎縮18.5%。機械設備製造業、藥品產出分別下降6.2%和10.3%。

這些挑戰已開始削弱德國曾經主導的行業。史蒂夫·福布斯(Steve Forbes)10月2日寫道,德國經濟「基本上已經死在水中。"

「德國似乎正處於自由落體之中,」前對衝基金經理兼KRAINER AnalyTICS創始人亞歷克斯·克賴納(Alex Kriner)周四在I-System TrendCompass報告中寫道。「德國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是一系列驚人的自殺式社會、經濟和地緣政治政策的結果。"

克賴納指出,柏林決定在2023年關閉其三座核電站。他説,關閉,加上北溪天然氣管道的破壞,增加了能源成本,「以至於使其國內工業失去競爭力」。

由於運營成本高企、電動汽車陣容薄弱以及關鍵市場需求下降,大眾汽車去年不得不關閉三家工廠。

與此同時,據Destatis稱,8月份對美國出口環比下降2.5%,至109億歐元。統計局表示,這是第五次環比下降,也是2021年11月以來的最低值。

儘管歐盟(EU)和美國避免了8月份的全面貿易戰,但德國公司一直難以維持對其最大市場美國的出口。8月份對美國商品出口同比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0.1%。

ING Think周三寫道:「儘管聽起來像是打破記錄的風險,但這仍然是德國工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的最清楚説明。」報告稱,自COVID-19大流行開始以來,德國的工業生產仍比大流行前的水平低約15%。

在全球金融危機(也稱為大衰退)期間,德國工業生產急劇下降。根據Destatis的數據,截至2009年4月的12個月內,產量下降了21.8%,這是自2006年以來有記錄以來第二大跌幅。2020年4月,在COVID-19大流行的不確定性期間,工業生產經歷了更大幅度的下降。

過去12個季度中,該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有9個季度出現萎縮或持平。根據Destatis的最新數據,第一季度GDP增長0.3%,第二季度萎縮0.3%。

2025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德國2025年GDP增長預測從早期估計的0.3%上調至0%,原因是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美國潛在關税的不確定性加劇。

然而,邁克爾·A。經濟學家兼政治分析師阿魯埃將德國經濟疲軟歸因於其他因素。

他在X上寫道:「他們迫切需要結構性改革和放松管制,但政府中的左派卻尖叫着要求增加税收和債務。」「隨着左翼聯盟的加入,德國的衰落將繼續下去。還有改變的希望嗎?"

與英國和法國類似,德國也開始經歷政治上的右傾化。對移民對福利國家的壓力和經濟停滯的日益不滿已經改變了公眾的情緒。

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右翼德國選擇黨(AfD)已超越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政黨。德國選擇黨在2月份的2025年德國聯邦選舉中獲得了21%的選票。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羅賓·布魯克斯周二寫道,政治派別的變化「源於移民問題,而政治中間派不願強有力地面對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充滿爭議和沉重的問題。別無選擇,只能面對它。"

阿魯埃警告説,如果不進行必要的結構性變革,例如減税和有競爭力的廉價能源,該國將「成為另一個官僚主義、負債累累、高税收、低增長的衰落國家」。祝你好運"

免責聲明:

本文中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僅限於作者的觀點。European Capital Insights對根據本文內容做出的任何財務決策不負責。讀者僅可將本文用於信息和教育目的。

Beninga免責聲明:本文來自無薪外部撰稿人。它並不代表Beninga的報道,並且未經內容或準確性編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