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雙載荷ADC爆發:Biotech跑步入局孕育下一個BD爆款?

2025-10-03 09:59

原標題:雙載荷ADC爆發:Biotech跑步入局孕育下一個BD爆款? 來源:動脈網

近年來,ADC發展如火如荼。數據顯示,全球ADC交易數量從2015年的9筆增長至2023年的62筆,2023年也成為迄今為止ADC達成交易數量最高的一年。根據已披露的交易金額,2015—2025年,全球ADC總交易金額超過1400億美元。

截至目前,全球已獲批上市的ADC藥物共有19款,根據藥明合聯及沙利文預測,2030年全球ADC藥物市場規模將達到662億美元,2024—2030年複合增長率約31%。摩熵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29日,全球處於活躍狀態的ADC在研藥物合計1457個,其中70.97%處於臨牀前階段、14.00%處於Ⅰ期臨牀、8.44%處於Ⅱ期臨牀。

隨着ADC的廣泛應用,ADC產品的腫瘤異質性與耐藥性問題開始展現。為逆轉ADC耐藥與腫瘤異質性問題,ADC本身組件的優化成為當下開發的重點與熱點。其中,雙載荷ADC通過精準調控兩種藥物的比例,將兩種協同作用的有效載荷精準遞送至癌細胞,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此外,採用兩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有效載荷,可大幅降低耐藥性發生率。

今年上半年,輝瑞、羅氏等頭部MNC已嗅到商機,跑步入局雙載荷ADC賽道。與此同時,信達生物、康弘藥業、愛科瑞思、康寧傑瑞、百奧賽圖、宜聯生物、佰睿壹、靶聯生物、Adcoris、BioRay、GeneQuantum、Sutro等海內外企業也在同台競技,搶灘新藍海。

在今年舉辦的2025AACR年會上,雙載荷ADC已然成為新的焦點。根據大會發布的摘要,至少14款雙載荷ADC亮相其中,且大多數項目此前從未披露。而一年前的AACR大會上,還僅有4個雙載荷ADC的身影。

種種信號表明,雙載荷ADC作為ADC領域的新秀,正處於爆發的前夜。接下來,隨着早期雙載荷ADC管線陸續進入臨牀,得到初步的數據驗證,下一個BD爆點或將誕生於此。

01

為克服ADC耐藥、優化治療窗口而生

在理解雙載荷ADC為什麼會成為爆點之前,我們需要知道雙載荷ADC是什麼。

在大多數有效的癌症化療方案中,需要使用互補的藥物組合,以克服異質性腫瘤細胞對不同藥物的敏感性,這種大眾熟知的策略,就類似於雙載荷ADC。所謂雙載荷ADC(dual-payload ADC),是指在單一ADC分子中,同時搭載兩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有效載荷(payload)或同一載荷的兩種差異化連接子(linker)形式,並通過精確調控總藥物抗體比(DAR)及其釋放動力學,實現協同殺傷、克服耐藥及適應症拓展等目的。

最早在2017年,Levengood等人在研究中首次採用兩種不同類型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劑MMAE、MMAF,以偶聯的方式連接在半胱氨酸殘基的短肽連接體上,讓人們對雙載荷ADC有了初步的概念。其中,MMAE具有細胞滲透性,可以表現出旁觀者效應,可殺傷鄰近抗原陰性細胞;但MMAE會產生多藥耐藥,對高表達外排泵的細胞活性降低。相反,MMAF不易受藥物外排的影響,在多藥耐藥細胞上保留活性,但其細胞滲透性極低,因此不表現旁觀者效應。相關藥效學試驗證實,該雙載荷ADC藥物顯示出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同時可以通過添加互補載荷來克服腫瘤細胞耐藥,極大程度上增加了ADC藥物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

基於雙載荷ADC初步概念,我們需要進一步釐清的是,在行業發展初期,常有人將「雙毒素ADC」與「雙載荷ADC」混淆,但后者的範圍更大。在雙載荷ADC中,「雙載荷」可以是兩種細胞毒性藥物(如DNA損傷劑+微管抑制劑,即「雙毒素ADC」);也可以是一種細胞毒性藥物+一種免疫激動劑/放療增敏劑等非毒性載荷;甚至可以是同一毒素經兩種不同linker釋放(通過時間、空間差異化釋放)。

不難理解,雙載荷 ADC 的目的是「一箭多雕」——通過在同一抗體骨架上整合兩種互補或差異化的治療彈頭,以單分子形式完成傳統組合療法才能達到的多靶點、多時空、多機制協同。因此,理論而言,雙載荷ADC具備四大技術優勢:

● 協同機制:針對不同生物學通路或同一通路的不同節點進行聯合打擊,顯著提升殺傷效率。例如,同時搭載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和PARP抑制劑的ADC,可針對HRR缺陷和同源重組正常腫瘤均產生強效殺傷;  

● 克服耐藥:通過多機制聯合作用可減少原發性耐藥和減緩獲得性耐藥。例如,微管抑制劑與免疫調節劑的組合,既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又能激活抗腫瘤免疫,形成「殺傷-免疫」正反饋循環;

● 旁觀者效應:部分載荷(如RNA干擾分子)可靶向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或免疫抑制細胞,重塑微環境以增強整體療效;

● 優化治療窗口:通過DAR與釋放時序的精細調節,降低單藥劑量限制性毒性。

看準上述優勢,2025年以來,羅氏、大冢製藥等MNC已經成為*批「吃螃蟹的人」,率先在雙/多載荷ADC領域達成合作。2025年1月,羅氏旗下中外製藥(Chugai Pharmaceutical)與Araris Biotech達成合作(合作金額7.8億美元),共同開發多載荷ADC,探索更復雜的載荷組合策略;2025年3月,大冢製藥旗下大鵬製藥(Taiho Pharmaceutical)以11.4億美元收購Araris Biotech,獲得后者ADC連接子技術平臺Aralinq,加速佈局雙載荷ADC。

圖:目前在雙/多載荷ADC領域達成交易的MNC

圖:目前在雙/多載荷ADC領域達成交易的MNC

此外,2025年3月,輝瑞在其ADC研發投資者活動中也透露,將「開發下一代有效載荷」作為未來重點戰略進行佈局,雙載荷ADC就是其中之一。不難預見,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的MNC通過合作切入該賽道,在賽道爆發之前以較低的價格鎖定種子管線,避免晚期再溢價「搶貨」,一批真正具有雙/多載荷技術實力的初創企業,即將成為BD圈的寵兒。

02

中國Biotech走在臨牀前列

動脈網根據公開數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近20家制藥企業明確公佈其雙載荷ADC管線的佈局情況,另有不少企業通過融資、收購、戰略合作等方式間接透露出其在雙載荷ADC領域有相關佈局。包括Araris、Acepodia、Callio、CatenaBio、CrossBridge、Hummingbird、Sutro、BrickBio等海外企業,以及康弘藥業、愛科瑞思、康寧傑瑞、宜聯生物、信達生物、多禧生物、啟德醫藥、博鋭生物、親合力生物、拓濟醫藥、佰睿壹、靶聯生物等中國企業。

圖: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公開的雙載荷ADC管線(數據來源: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及其他公開資料)

其中,中國藥企康弘藥業的KH815和信達生物的IBI3020,是目前全球公開範圍內僅有的、獲批IND的兩款雙載荷ADC管線。

2025年3月,康弘藥業全資子公司成都康弘生物研發的KH815,其Ⅰ期臨牀試驗申請獲得澳大利亞人類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成為全球*進入臨牀的雙載荷ADC管線;2025年4月,該管線又獲得CDE簽發的《藥物臨牀試驗批准通知書》,同意開展臨牀試驗。

KH815能實現同時在RNA水平和DNA水平對腫瘤細胞的抑制,具有雙效協同機制;此外,還能降低P-gp和HSP70蛋白的表達,克服耐藥,增加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該管線的體外藥效研究顯示,KH815對TROP2不同表達水平的腫瘤細胞,均具有納摩爾級別的殺傷活性;體內藥效研究顯示,KH815在多個瘤種的CDX模型和PDX模型中,均表現出劑量依賴的抑制腫瘤生長作用,並且在多個喜樹鹼類ADC耐藥的CDX模型和PDX模型中,KH815也顯示出抗腫瘤作用。

雙載荷設計有望使KH815具有較高的人體抗腫瘤應答率,且對單喜樹鹼類ADC 耐藥患者具有治療潛力。

全球第二款獲批臨牀的雙載荷ADC管線,則來自於信達生物。2025年4月,CDE官網顯示,信達生物的雙載荷ADC管線IBI3020獲批臨牀。BI3020雖然不是*款獲批IND的管線,卻是信達生物自研ADC平臺DuetTx上產出的*個雙載荷ADC,也是已知全球範圍內同類型雙載荷中*完成臨牀患者給藥的ADC。

IBI3020抗體靶向癌胚抗原相關細胞粘附分子5(CEACAM5),與表達CEACAM5的腫瘤細胞選擇性結合后,發生依賴CEACAM5的ADC內吞,隨后被溶酶體降解。此外,其搭載的兩種細胞毒性藥物的釋放可以起到對腫瘤的雙重殺傷作用。在臨牀前研究中,IBI3020在多種荷瘤藥理學模型中展現出了良好的抗腫瘤活性,並具有旁觀者殺傷效應;同時,在臨牀前模型中,IBI3020安全性特徵良好,整體安全性可控。

在臨牀進度方面,中國藥企已經搶得先機。國內藥企在雙載荷 ADC 這一產業前沿領域上的前瞻性及趨勢性佈局,很大概率為未來與 MNC 合作提供了更多契機。不過,真正的領跑取決於未來2–3年的關鍵臨牀結果,以及最終的臨牀Ⅲ期成功、成功獲批上市銷售。

在資本市場,則是國外的企業較為活躍。近一年時間內,初創公司CrossBridge與Callio相繼宣佈完成融資:2024年11月,CrossBridge宣佈完成1000萬美金新一輪融資,以推進其創新TROP2雙載荷ADC藥物CB-120進入IND階段開發,其Payload選用的是Exatecan和ATR抑制劑;2025年3月,Callio宣佈完成1.87億美元A輪融資,以推進其靶向HER2的雙載荷ADC,以及第二個未披露的ADC項目的臨牀概念驗證。

圖:近一年完成融資的雙載荷ADC企業

圖:近一年完成融資的雙載荷ADC企業

誠然,由於大多數雙載荷ADC還處於臨牀前階段,甚至部分創新療法連管線名稱、靶點、Payload等多項內容均未公佈,但這卻並不妨礙該領域對全球製藥企業的吸引力。經過數年的技術攻堅,以及近一年資本和MNC的加速佈局,在國內ADC出海大熱的背景下,雙載荷ADC或許有機會引領下一波出海浪潮。

03

雙載荷ADC正面臨三大產業難題

目前,有大量關於雙載荷型 ADC 的實驗研究正在進行中,相關研究也證實了雙載荷ADC的諸多優勢,但在實際轉化中也發現了此類藥物還面臨三大產業難題:

首先是監管模糊問題,當前FDA與EMA尚未對雙載藥ADC建立獨立技術指導文件,是否將其視作單一藥物還是組合療法還存在爭議。這方面的不確定性將直接影響:臨牀路徑設計(是否要求每個載藥都做毒理驗證)、商業化註冊策略(是否需要每個成分註冊以及授權)。針對這一問題,目前多家企業傾向採用「單一複合分子」定義,以便進入ADC專屬加速通道,但監管模糊性依然存在。

其次是藥物釋放的「同步性」難題,雙載荷藥物的釋放必須在組織選擇性、細胞選擇性、胞內環境與時間維度中精準控制。過早釋放或不均衡釋放,會導致其中一類毒素過量釋放,導致毒性增強;其中一類釋放不足,導致協同效應喪失;腫瘤外組織暴露過高,導致安全性問題。

然后是雙載荷比例調控的CMC挑戰,相比傳統ADC,雙載荷ADC在CMC穩定性、質量標準設定、批次放行邏輯、雙毒素偶聯的均一性控制等方面,均面臨更高監管門檻。此外,目前全球雙載荷ADC管線都尚處早期,需更多數據來驗證其長期安全性及克服耐藥性的能力。

針對上述難題,並無快速解決的標準答案,各家企業唯有不斷優化,通過時間慢慢告訴行業答案。未來,雙載荷ADC將聚焦以下方向:

● 載荷創新持續深化:DDR抑制劑(如ATR抑制劑)、免疫刺激劑(如CpG寡核苷酸)等新型載荷的探索不斷突破。例如,Callio開發的CLIO-8221(靶向HER2)將TOP1抑制劑與ATR抑制劑聯用,DAR為4+4。Callio計劃於2026年*季度啟動CLIO-8221的首次人體試驗。CrossBridge Bio也在開發TOP1 + ATR抑制劑的雙載荷ADC。其臨牀前數據顯示,在一種對 Dato-DXd耐藥的模型中,所有小鼠對雙載荷ADC均有響應,且持續超過120天。

● 三載荷系統已在路上:Araris靶向Nectin-4的三載荷ADC(兩種TOP1抑制劑+微管蛋白抑制劑MMAE)已完成概念驗證。

● 適應症的拓展:拓展至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等未滿足的難治領域。

雙載荷ADC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結構工程的創新與複雜,更在於藥理機制協同與治療窗口優化。其代表了腫瘤靶向治療從「單機制干預」向「多機制整合」演進的關鍵技術躍遷。其研究不僅推動藥物遞送系統、連接子化學與合成生物學的交叉創新,更在克服腫瘤異質性、延緩耐藥、拓展適應症邊界、實現免疫協同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在巨頭競爭激烈、單藥已成紅海的時代,它可能是一條通往差異化市場的道路,道阻且長但前景光明。隨着康弘藥業以及信達生物在2025年上半年相繼獲批臨牀,2025年下半年,雙載荷ADC也將迎來首批Ⅰ期臨牀數據。

* 參考資料:

1.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Dual-payload ADCs move into first 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2.中國科學雜誌社,《抗體偶聯藥物載荷的研究進展》

3.中國藥事2025年3月第39卷第3期,《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人用抗體偶聯藥物製品總論的思考》

4.藥學前沿2025年5月第29卷第5期,《抗體偶聯藥物的研究進展及在胃癌患者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5.腫瘤學雜誌2025年第31卷第7期,《實體瘤抗體藥物偶聯物生物標誌物及耐藥機制研究進展》

6.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抗體偶聯藥物用於乳腺癌治療的耐藥機制研究進展》7.《聽寬好胡牌,雙載荷ADC臨牀抗癌》8.《雙載荷ADC:站在爆發前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