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車載SOC芯片戰局覆盤:國產替代到底打到了哪一關?

2025-09-30 19:0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隨着國內新能源汽車不斷發展,智能化趨勢不斷明顯,智駕汽車儼然正在成為消費者購車的必選項。

車載SOC芯片作為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系統的「核心大腦」,左右着汽車的聰明程度,在接下來的汽車產業競爭中也愈發關鍵。

一直以來,中國芯片高度依賴歐美國家,不過這幾年來,隨着美國對中國實施芯片出口限制,中國企業愈來愈重視汽車芯片的發展,所以如今車載SOC芯片行業發展狀況到底如何了?

行業發展向上:國產SOC芯片替代率有望提升

車載SOC芯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智能座艙SOC芯片;二是智能駕駛SOC芯片。

前者以高通為首的國際公司形成寡頭壟斷,后者則以英偉達一超多強為主,形成多元化競爭。

根據2024年統計,智能座艙SOC芯片領域,高通、AMD和瑞薩三家公司佔據智能座艙領域85%的市場份額,其中高通以70%市佔率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智能駕駛SOC芯片領域,2024年英偉達芯片裝機量佔據39.8%,特斯拉為25.1%。

不過,在面對國際巨頭的壓力下,國產車載SOC芯片在去年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根據佐思汽研統計,2024年智能座艙SOC國產化率已超10%,在此前,國產智能座艙市佔率不足3%,以芯馳科技、華為海思、芯擎科技等為代表的國產廠商正快速崛起。

智能駕駛SOC芯片領域,華為昇騰610和地平線J5等國產芯片裝機量顯著增加,分別達到9.5%和5.1%。

國產車載SOC芯片已經邁出了0—1的關鍵一步,雖然在1—100階段仍有着非常大的距離,不過藉助市場風口,未來國產車載SOC芯片將在1—100階段有望進一步提高市場佔有率。

隨着新能源汽車下半場——智能化階段的到來,車載SOC已經進入下沉普及階段,像比亞迪今年2月宣佈,將高階智駕下沉至7萬元市場,打響了智駕平權的第一槍。

在「平權」趨勢推動下,國內車載 SOC 市場加速下沉,中低階方案佔比將顯著提高。

基於車廠裝車下沉的成本考量,低成本優勢和能力不斷提升的國產化方案有望在市場中突圍。

比如地平線的J6E/M系列芯片憑藉高性價比,適配吉利、長安等車企的中低端車型,市場份額持續擴大。

垂直自研VS合資研發芯片:活下來的都是少數?

企業層面而言,國內車載 SOC 芯片企業已形成兩條主流路徑:一是新勢力車企「垂直自研」,二是傳統車企「合資/戰略合作」。

自研陣營里,國內蔚來、小鵬、理想等都在重金投入。其中,蔚來今年量產上車的 5 nm「神璣 NX9031」已覆蓋全系,單顆算力直追英偉達 Thor-X。

傳統車企更傾向於用合資+戰略投資的方式快速補齊芯片短板。

吉利拉上安謀科技孵化芯擎科技;北汽與Imagination組建核芯達;長安與地平線共建長線智能;上汽、長城則直接砸錢成為地平線、黑芝麻的股東,用資本綁定核心技術,既省時間又佔賽道。

共同點是,無論是新能源車企還是傳統車企,為何都在努力往上游延伸把握芯片研發?

這背后意味着汽車產業鏈的深度變遷。

在過去燃油車時代,傳統車企掌握着動力系統核心技術,在產業鏈里有着毋庸置疑的話語權,傳統芯片企業僅屬於Tier2供應商,只是車企供應商中普通的一份子。

在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成為主流,ADAS裝車率達到82.6%的當下,軟件正在定義汽車,芯片企業在汽車產業鏈的價值不斷拔高。

芯片廠商不再只賣芯片,開始直接打包交付「芯片+系統」的完整方案,像地平線、英偉達、包括華為都在做軟硬一體方案提供;結果原本涇渭分明的Tier1與Tier2角色開始重疊,產業鏈層級逐漸模糊。

此前,華為的全棧式一體化提供方案,甚至讓傳統車企直呼不能把汽車製造靈魂交到第三方手里。

爲了將汽車的「靈魂」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這也是整車廠要麼自研芯片,要麼用資本「綁定」芯片公司,把它們變成「自己人」的原因之一。以地平線為例,據天眼查APP顯示,廣汽、奇瑞、長城、比亞迪等車企都已對其進行戰略投資,把它納入了自己的陣營。

所以芯片企業與車企的關係變得很微妙。

一方面二者互為命門。

芯片商縱有算力霸權,也需整車廠把硅片變成現金流;車企即便高舉自研大旗,一旦踏入製程與架構的深水區,仍須借芯片商的技術救生艇。於是,資本與訂單雙向奔赴——一方用整車銷量為芯片續命,一方用硅基架構為汽車賦魂。

像地平線存在顯著的大客户依賴:2023 和 2024 年,其最大客户均為與大眾合資成立的「酷睿程」,貢獻佔比分別高達 40.4% 與 31.5%。

黑芝麻智能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佔比為47.7%,離不開主要車企的支持。

另一方面國內芯片企業陷入「備胎」危機。2021年的全球芯片危機,以及智駕方案提供讓更多車企意識到芯片供應這一軟肋。

英偉達的跳票,更是讓國內車企更是吃盡了苦頭。

由於Thor芯片一再延期,小鵬汽車被迫放棄在P7+和G7上原定的搭載計劃,轉而採用OrinX作為替代。

這讓眾多車企急於擺脫對第三方芯片的依賴。

如果未來車企研發不斷成功,像地平線這樣的芯片供應商也有可能淪為「備選方案」。

不過,談擎説AI更傾向認為,未來車載芯片行業競爭雖然會變大,但芯片作為一個高技術密集的行業,車企能真正做到自研芯片並實現商業回報的,終究只是極少數。

芯片不是手機類消費品產品邏輯,作為硬核技術產品,只有性能與性價比的區別,指標硬核,領先的產品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鯨魚吃海蝦,無論是在智能座艙領域獨大的高通,還是智駕芯片領域一超多強的英偉達,市場集中化程度都證明了這一點。

未來更大可能是多了箇中國的「高通」和「英偉達」。

而且芯片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對現金流要求極高。

上半年,地平線期內虧損擴大至52.33億元,但即使虧損擴大,研發投入上的真金白銀一點兒也不能少,僅上半年研發費用就為23億元,同比增長62%。

蔚來神璣NX9031整個項目周期約四年半,投入產出周期不可謂不長。

此外,手機廠商跨界造芯已有前車之鑑:OPPO 在 2023 年砍掉哲庫,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燒錢無底洞」與「自用規模撐不起攤銷」——投入百億,卻換不來足以覆蓋成本的終端銷量,最終只能止損離場。

汽車市場也同理,車廠自研芯片大概率只能「自產自銷」,即便性能追平高通、英偉達,同行也不會放棄現成供應鏈轉用競爭對手的芯片,最終還是看自家汽車銷量規模,但有如此規模的車企能有幾家呢?

今年芯擎科技創始人、董事兼CEO汪凱更是直言,「未來不管是座艙芯片,還是智駕芯片,都不會超過三家。」

艙駕一體化能否成為行業主流?

主打座艙芯片企業也好、智駕芯片也好,未來有沒有種可能成為一個單芯片?

高通則是和德賽西威率先打響艙駕融合第一槍,率先實現行業首個量產在即的單芯片艙駕一體方案。

此外,近半年關於「艙駕一體化」的利好不斷涌現。

今年7月,比亞迪近期引入斑馬智行原CTO王軍負責智能座艙研發,並宣佈將推出「One-Board」艙駕一體產品。

智能駕駛車圈近日又拋出重磅消息,地平線將推出新一代產品。這是一款面向整車智能的艙駕一體芯片,計劃於 2026 年發佈,並在明年內實現量產。

「艙駕一體化」正在成為新技術趨勢。

從行業來看,支持艙駕融合的芯片方案已分化為三大陣地:

一是 高通 SA8775 及其合作平臺,主打中端車型規模化落地;

二是英偉達 Thor,面向高階自動駕駛與集中式架構,提供高級算力;

三是 黑芝麻武當 C1296、芯馳 X9CC、芯擎「龍鷹一號」等國產芯片,以本土化供應和成本優勢切入不同價位車型。

目前來看,高通8775成爲了單芯片方案的主要選擇之一。

公開消息來講,德賽西威、車聯天下、中科創達、卓馭科技等均採用的該芯片平臺。

高通表示第二代則是在明年要量產的8397/8797。

目前已經有零跑、理想、蔚來、嵐圖、極氪等車企宣佈明年確定使用。

高通在艙駕一體化上實現技術跑通,對行業可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最主要的就是降低成本。艙駕一體通過將座艙域與智駕域集成於同一高算力平臺,艙駕一體化大幅減少硬件物料、線束和接口數量,降低了開發、製造和維護成本。同時,算力和傳感器資源實現複用,顯著提升整體資源利用率。

此前億咖通表示,稱其艙駕一體方案可以讓整車線束減少5%,研發成本降低15%,BOM成本降低20%。

在如今智駕平權的行業背景下,此舉無疑是錦上添花。

艙駕一體目前主要瞄準的是中低端的智駕市場,對希望標配基礎智駕功能、同時兼顧智能座艙體驗的車企來説,艙駕一體芯片是個不錯選擇。

尤其是在10萬—20萬車型的中低端市場,價格戰頻發,成本壓力更大,L2級智能駕駛是主流需求。

由於功能複雜度與安全門檻相對可控,「艙駕一體」方案通過硬件共享和架構簡化,正成為推動L2智駕快速普及的重要路徑。

如果高通量產后反饋不錯,有可能會對英偉達與國產智駕芯片造成不小的挑戰。

高通此前只是在智能座艙芯片上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如今能夠實現智駕與座艙SOC融合,這意味着攻略至英偉達的腹地。

以地平線為主的國產芯片勢力雖然正在向高端邁進,但中低端依然是基本盤,將可能面臨高通的帶來的壓力。

不過,艙駕一體化只是一個新的趨勢,並非是智能駕駛的最終解決方案。

雖然能夠降低硬件成本,但是對軟件部分的要求太高了。而且系統綜合起來產生的系統可靠性也可能出現大的問題。

同時智駕任務(如緊急避讓)要在微秒級回令,而座艙應用(動畫、音頻)慢到毫秒級也無妨,當二者共用同一 SOC 時,座艙側的高負載圖形作業可能搶走算力與內存帶寬,把智駕線程擠到后臺,結果就是讓救命指令晚到幾個毫秒,安全窗口受到影響。

這條路沒那麼容易走。無論是對軟件部分要求,還是后期市場反饋,都要走一步看一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