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21:40
9月18日,新加坡的空氣中瀰漫着熱帶的濕潤。一家來自中國的科技服務公司——博彥科技,選擇在這里為其三十年的征程,再次開啟一個嶄新的篇章。在這場以「讓全球市場觸手可及(Global Reach Within Your Grasp)」為主題的論壇上,博彥科技對外宣佈了兩件大事:正式啟動其「新加坡創新中心」,並公佈了全新的海外投資戰略。這並非是一次尋常的海外業務擴張,放在更宏大的時空背景下——今年恰逢博彥科技成立三十周年,其新加坡分公司也恰好走過了十年曆程——這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戰略「落子」,棋盤之上,是全球化與人工智能交織的未來三十年。
博彥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斌在開場致辭中明確指出,未來企業的競爭力不僅源於技術的突破,更在於與合作伙伴共同構建開放共贏的生態體系。這預示着一個深刻的變革——這家曾通過服務多家全球500強巨頭而成長起來的公司,正逐步進化為一個創新生態的構建者。
博彥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斌
在發佈會現場,博彥科技與美錦能源、文華在線和百勝軟件等三家企業正式簽署MOU,全面深化戰略合作,這進一步佐證了博彥科技在構建共贏生態體系的決心,為后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博彥科技與美錦能源簽署協議
博彥科技與文華在線簽署協議
博彥科技與百勝軟件簽署協議
本次發佈會的圓桌論壇主持人、36氪CEO馮大剛在現場的觀察,也為這一變革提供瞭解釋。他提到,當下的中國企業出海,正面臨一個微妙的悖論:「機會非常好,但是難度突然變得更大了」。這並非難以解決的矛盾,而是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敍事進入新一階段的真實寫照。當單純的產品出海、模式複製已不足以應對一個日益割裂和複雜的全球市場時,一種全新的、基於生態的全球化範式便應運而生。博彥科技決定在新加坡邁出戰略性的一步,正是對如今這個時代浪潮的一次關鍵迴應。
博彥科技的出海選擇並非偶然。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複雜、信任成為稀缺資源的今天,出海的第一步,選擇從哪里出發,幾乎定義了你將去往何方。
王斌在採訪中解釋了選擇新加坡的深層考量:「新加坡的好處在於,它相對中立,法制比較健全,大家覺得它是管得很嚴的一個地方。所以你從這個地方出來的產品,再到國際上去的話,大家的信任度會有一個加分。」
這種「信任加分」,在全球企業愈發重視數據合規、本地生態建設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個市場準入的優勢,更是一個身份的「轉換器」。
出海論壇:中國企業出海的路徑探索與投資機遇
圓桌嘉賓、DayDayUp創始人兼CEO薄益羣進一步闡述道:「千萬不要僅僅把新加坡看成是一個銷售市場,它是一個窗口,能夠幫助所有企業打開國際市場。」他指出,在過去十年,新加坡連續被評為跨國企業亞太總部的首選城市,同時,這里註冊了超過1200家創投機構,是東南亞三分之二以上VC投資交易的發生地,堪稱名副其實的國際資本與商業樞紐。
這個「轉換器」的深層價值,或許也可以從馮大剛在現場提出的一個尖鋭問題中得到體現——一個習慣了國內「一將功成萬骨枯」式競爭的企業,如何在海外轉變成一個能夠共贏的生態夥伴?這個問題直指中國企業出海最艱難的挑戰——價值觀的迭代。而新加坡,以其高度國際化和規則化的商業環境,正是在文化和價值觀上起到「轉換」與「規訓」作用的關鍵節點。它讓出海企業深刻意識到,在東南亞這樣碎片化的市場,「一招打全域」的方法肯定行不通,必須「一國一策」,與行業領導者共創互通互聯的商業環境,並與本地的政府、科研機構、大學以及社區產生深度捆綁,才能快速融入本地市場。
正因如此,博彥科技新加坡創新中心的使命被清晰地定義為「連接」。王斌強調,這個中心的核心任務不是生產代碼或銷售產品,而是「連接好的產品技術、連接本地的資源,以及未來連接投資和資本」。
有趣的是,博彥科技為這個創新中心設定了極不尋常的成功衡量標準。「財務指標不是我們第一考量的因素,」王斌坦言,「而是你做出來的產品到底有多少人使用,因為你被需要和被使用,就能證明你的價值。」他堅信,如果過早地用KPI去考覈收入,很可能會在打磨階段就把一個極具潛力的創新「給搞壞了」。這種對價值的重新定義,本身就宣告了一種與傳統商業邏輯不同的、更着眼於長遠的生態思維。
如果將新加坡視為企業在新全球化戰役中的「基地」,那麼,驅動這場戰役的「引擎」就是AI能力。然而,如何正確地使用這個引擎,已經成為當下全球企業面臨的普遍困惑。
美國東北大學達摩·麥金商學院唐頓家族院長David De Cremer教授在下午場的主題演講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核心。他剖析了當前企業界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將AI視為公司的戰略本身,而非實現戰略的工具。
美國東北大學達摩·麥金商學院唐頓家族院長David De Cremer教授
「AI絕不能等同於企業的戰略,就像錘子不是戰略一樣。如果你手里只有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覺得錘子能解決所有問題。」David教授強調,「現在很多商界人士,對AI瞭解不足,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把AI當成‘萬能解決方案’,宣傳我們公司是‘AI驅動型公司’。」他甚至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我今天早上看到新加坡在賣帶有AI的牙刷。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為什麼需要它?」
這種「AI驅動」的迷思,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David教授引用數據指出,絕大多數商業領袖在批准了AI項目的預算后便「退縮」了,將主導權完全交給IT部門,導致項目淪為純技術演練。最終的結果是,高達80%的AI項目因無法擴展而失敗,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更顯示,95%的公司未能從其AI項目中獲得任何利潤。這些項目大多隻是孤立的試點,負責人根本不清楚為什麼要在那些場景使用AI,整個項目本身就缺乏意義。
真正的出路在於「AI賦能」。這意味着,AI必須服務於一個清晰的商業目標,並被整合進組織的業務流程與轉型中。這恰好與王斌在演講中反覆強調的理念不謀而合:「用AI去跟各行各業的朋友們一起做深度的融合,應該是博彥科技未來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博彥科技的海外投資戰略,正是「AI賦能」理念的成功實踐樣本。博彥科技海外投資負責人(顧問)孫東霞在發佈會上明確了其投資定位:「成為品牌出海的一個護航者。」在這個合作模式中,品牌負責在前方開疆擴土,而博彥科技則提供那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底座」,底座的核心就是數字化與AI能力。其具體的「三步走」戰略也十分清晰:第一步「樹標杆」,打造可複製的案例;第二步「建生態」,建立共享式服務體系;第三步「擴戰果」,成立全球化基金,擴大投資規模。
新鋭潮流咖啡品牌「拉環咖啡」的戰略合作案例,生動地展示了這種「護航」如何運作。作為一個成立僅三年就在國內開出超過500家門店的品牌,「拉環咖啡」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差異化定位和快速複製的能力。博彥科技與其戰略合作是全方位的,孫東霞介紹,博彥科技不僅助力其完成了海外首輪戰略融資,還在幫助他們做數據中臺與AI化的核心模塊。在發佈會現場,拉環咖啡的代表分享了更具體的細節:團隊正致力於將互聯網公司那套打法應用到全球化中,而博彥科技的AI技術將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這套智能IT系統將覆蓋前、中、后臺。前臺,通過AI用户畫像做精準營銷;中臺,打通全球各渠道數據,建立統一的會員系統;后臺,解決至關重要的全球化合規與供應鏈管理問題。根據測算,一套智能化的供應鏈系統,能精準地控制門店損耗與存貨,預計可為一個海外門店降低20%-30%的成本。這為品牌在陌生的海外市場高速擴張,注入了最寶貴的「確定性」。
這種構建深度合作生態的思路,在未來可能變得愈發重要。正如馮大剛在討論中的大膽推測,未來由於地緣政治的影響,很可能「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大模型」。在這個日益碎片化的全球AI版圖中,單點式的技術輸出將難以為繼,只有深度綁定、共同成長的生態模式,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當AI的能力邊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時,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擺在了所有人面前:人的價值是什麼?
回顧30年征程,王斌給出的第一個關鍵詞便是「人」。但人的價值在AI時代正面臨嚴峻的挑戰。David De Cremer教授對此也發出了警告,他觀察到,AI正在快速消除會計、法律等行業的入門級崗位。如果企業爲了短期效率而放棄對年輕人的培養,那麼當現在40-50歲、經驗豐富的中堅力量退休后,組織內部將出現后繼無人的「經驗斷層」。他將此命名為「自動化導致的死亡」(death by automation)。
「我們將會需要AI代理人,而我們將是創造了它們(並最終被其取代)的人。」David教授強調,未來的核心人才競爭力,將不再是單一的技術能力,而是批判性思維、情商、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整合性思維等軟技能。大學教育需要從純粹的知識傳授,轉向技能與工作經驗相結合的模式。
這與王斌在三十年創業歷程中沉澱出的人才哲學形成了默契的共振。對於如何培養全球化人才,王斌的看法極其務實,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人才培養需要和實戰經驗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增長。
他在採訪中直言,「我們更強調的,是用事件、用任務、用目標去驅動。」換句話説,這是一種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實戰哲學。同時,博彥科技高級副總裁陳超在圓桌中也分享了具體的管理實踐:在全球化管理中,必須真正做到本地化,核心團隊由本地人組成,總部提供戰略和資源支持,最忌諱的就是「遙控指揮」。
這種對「人」的價值的堅持,最終迴歸到了商業的本質。王斌認為,在To B市場,最大的價值永遠都是「你能幫別人解決問題」,只要能持續地用好的產品和服務為客户創造價值,口碑的傳播力甚至會超越營銷本身。
圓桌討論:AI與全球化時代的人才、文化挑戰,如何重塑企業戰略
「從人才培養到生態構建,全球化不是一場獨行,而是需要匯聚頂尖智慧的聯合遠征。」這是博彥科技所傳達的、貫穿整場發佈會的核心理念。而在全球化敍事的第二季,博彥科技也將致力於構建一個更開放、共贏的生態網絡。
設立創新中心是搭建平臺的物理動作,而啟動戰略投資則是激活生態的化學反應。兩者結合,構成了博彥科技面向未來的雙螺旋。
在現場演講的最后,王斌提到了他很喜歡的一首歌——孫燕姿的《遇見》。「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這句歌詞為整場充滿商業與科技味的發佈會,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人文亮色。王斌期待通過新加坡這個平臺,與更多全球合作伙伴相遇,共同創造一個更好的明天。
對於30歲的博彥科技和無數正在重新思考全球化路徑的中國企業而言,這或許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它體現出一種務實的理想主義,雖然承認未知前路的巨大挑戰,但更願意相信連接與合作的力量。正如主持人馮大剛在圓桌論壇結束時所總結,「悲觀者容易正確,但是到最后贏的人大概率是樂觀派。」
博彥科技發佈會現場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