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15:01
「達利園蛋黃派,家家都喜愛」「快樂每一刻,我的可比克」「好吃點,好吃你就多吃點」「中國涼茶,和其正」「喝樂虎,提神抗疲勞」「豆本豆,國民營養好豆奶」「美焙辰麪包,早餐花樣鮮」,這些廣告語,相信大多數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
但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的是,這些廣告背后的產品,都出自同一家公司——福建達利食品有限公司。
在中國食品飲料行業,一家企業擁有如此多的知名品牌產品,是非常少見的。即便可口可樂、百事、雀巢、康師傅、統一等行業巨頭,在拳頭產品的跨度和數量上都難以與之媲美。這也讓眾多業內人士,對達利食品有着「干一個,火一個」的神奇評價。
更難得的是,這一切還是在外來品牌佔據絕對市場優勢的背景下,取得的。2000年后,眾多外資、臺資巨頭,對中國的食品飲料行業進行佈局與併購。在資金、人才、技術、品牌、市場等諸多領域與巨頭們相差懸殊的背景下,如何取得突圍,曾是整個行業面對的困局。
但達利食品,卻成了國內少數的逆襲者之一。
達利食品何以有如此魔力?這一切與其創始人許世輝和他特有的商業之道説起。
創業之路
許世輝,1958年出生於福建泉州惠安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在那個極端貧困的年代,每個人都在為填飽肚子而掙扎,許世輝小學沒讀完,就輟學回家務農、打零工。
年齡稍大后,許世輝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食品工廠里,找了份工作。進了工廠,就相當於有了「鐵飯碗」,工作雖然辛苦,但也穩定安逸。
在「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鍋飯」企業里,大多數工人都是準點下班,干完活就走,但許世輝卻願意在工作上多花時間和心思。他的勤奮與機敏,也引起了領導的注意,很快被提拔成了基層的小領導。
時間一晃就是近十年,80年代末,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地的泉州港城,涌現出了一批市場的弄潮兒。閩南的休閒小食品,例如糖果、蜜餞、罐頭當時已經走出福建,邁向全國市場。
在食品領域浸淫多年的許世輝,心動了。
1989年9月,31歲的許世輝用7000元買下一條二手餅乾生產線,在泉州惠安縣租下一間石頭房,拉着兩個親戚朋友,成立了美利食品廠。
當時的餅乾市場,質量良莠不齊,美利廠的餅乾則主打真材實料、價格實惠,所以很快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信賴,經常賣斷貨。
在市場站穩腳跟后,許世輝又敏鋭地意識到包裝與品牌的作用。當時的餅乾市場多以散裝稱重為主,許世輝認為,如果能推出有包裝有品牌的餅乾,一定會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在行業和市場尚沒有品牌意識的年代,許世輝的思想可謂十分超前。
謀定而后動,美利食品廠迅速推出了一款包裝精美的「美利牌」餅乾,投放市場。果然,銷售十分紅火,在那個物流信息尚不發達的年代,甚至遠銷到東北。
品牌的力量,讓許世輝深受震撼。可能也正是這種震撼,促使他在后續產品品牌建設中不惜重金投入,為達利食品的品牌帝國建立提供了保障。
蛋黃派一戰
1992年,許世輝投建了第一個自有產權基地,並與加達集團合資成立了福建惠安達利食品有限公司。對外,他們開始使用「達利」品牌。
在許世輝的帶領下,達利餅乾行銷全國。發展到1996年,「達利」品牌獲得了福建名牌產品的稱號。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很多企業陷入倒閉狀態,但許世輝卻開始逆勢擴張,當年在成都投資了第一家分公司。很多人包括家人都認為他瘋了,但他堅信,中國商業食品的市場,纔剛剛打開大門,未來潛力依然巨大。
果然2000年后,外資、臺資食品企業,紛紛在大陸市場加大布局,而其手段之一,就是收購中國知名食品品牌。
「達利」品牌,自然也是他們的目標,但許世輝果斷拒絕了這些「變現」的機會。一位500強食品企業總裁不解地問他:「僅靠你自己的力量,如何應付更多競爭對手?」
許世輝説:「我沒有考慮競爭對手的問題,我把企業做好了,誰都不是我的競爭對手;我如果沒有把企業做好,到處都有我的競爭對手。」
當時,中國的食品行業已經開始向休閒化邁進,餅乾等消費食品,不再只是用來充飢和補充營養,而是主要用來日常消遣享用。市場上,旺仔小饅頭、奧利奧、趣多多等巨頭的產品,成為熱門產品。
如何突破這些大品牌的包圍?許世輝的策略是,選擇一個市場成熟的熱點產品,然后跟進。
這是一個非常務實的策略,因為選擇熱門產品跟進,既避免了高昂的市場培育成本,還大幅降低了企業的試錯風險。
在眾多的產品中,許世輝選擇跟隨的第一個產品是蛋黃派。
當時韓國的好麗友派在市場中很受歡迎,幾乎處於壟斷地位,但其較高的售價,也給后來者留下了機會。
2002年,許世輝推出了達利園蛋黃派,其售價只有好麗友派價格的60%-70%,渠道上避開與好麗友在一、二線市場的競爭,主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市場。
深知品牌力量的許世輝,還邀請當紅明星許晴拍攝了達利園蛋黃派的廣告。「達利園蛋黃派,家家都喜愛」的廣告語,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
質優價廉的產品+渠道下沉+廣告轟炸,這一套組合拳下來,達利園蛋黃派的市場佔有率迅猛增長。當積蓄了足夠的實力后,達利園蛋黃派又回頭反攻一、二線市場,利用價格優勢搶奪好麗友的地盤。
僅僅幾年時間,達利園就成了行業「派」類的第一名。此后,隨着達利園小麪包、達利園軟麪包等產品的相繼走紅,達利園一舉奠定了烘焙糕點領域的行業領先地位。
商業心法
「蛋黃派」一戰的大獲成功,讓許世輝悟到了一套成熟的商業心法:錨定一個高增長賽道,採取后發制人策略,通過飽和式廣告營銷,利用經銷商網絡快速鋪貨,通過性價比優勢佔領市場。
許世輝這套達利食品的爆品方法論,此后屢試不爽。
2003年,許世輝把目光放在了薯片上。薯片作為外來品,當時很受青少年歡迎,但市場卻被品客、樂事等少數跨國品牌所壟斷,且產品定價頗高。
爲了製造出可以與品客、樂事一較高下的產品,許世輝在薯片的原材料和製作工藝上,下足了功夫。
產品成熟后,許世輝邀請在青少年羣體中極具號召力的巨星周杰倫拍攝廣告,並在央視等媒體上密集投放廣告。這一招,很快讓達利的「可比克」薯片在消費羣體中建立了「高端薯片」的消費認知。
在分銷策略上,許世輝用桶裝薯片瞄準一線市場,性價比更高的充氣包裝填補二、三線市場。
可比克薯片上市后,迅速在市場上形成熱銷,上市第二個月,品客薯片就因壓力將零售價由18元一桶降到了12元,但即便如此,同樣重量的產品,可比克依然具有價格上的優勢。
不久后,可比克的銷量就成功超越品客,成為薯片市場的頭部品牌。
接連兩個爆款產品的推出,讓達利食品羽翼漸豐,許世輝更是信心大增。2004年,在觀察到餅乾市場有固化趨勢,市場期待新產品的情況下,他決定在餅乾市場再次發力。
當時的餅乾市場,主要被億滋、卡夫、達能、康師傅等大品牌所壟斷,產品更新速度較慢。看到機會后,許世輝推出了「好吃點」系列餅乾。
在具體產品上,為避開正面競爭,達利選擇差異化競爭路線:在絕大多數品牌主推牛奶、夾心餅乾的時候,從消費者的健康消費需求出發,以補充膳食纖維為出發點,推出高膳食纖維餅乾。
在「好吃點」的推廣上,達利選擇當時人氣極高的國內明星「小燕子」做代言人,還設計了朗朗上口的廣告語,「好吃點,好吃點,好吃你就多吃點」。
廣告播出后,這句極具傳播力的廣告語,很快就婦孺皆知,甚至至今仍被人們當作生活中的調侃俚語。
隨着廣告的傳播,「好吃點」餅乾在奧利奧、康師傅3+2等一眾大牌餅乾的包圍中脫穎而出,熱銷全國。達利也藉此打破巨頭品牌對中國餅乾市場的壟斷,成為行業里的重量級玩家。
在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2004年許世輝收購了合作方加達集團在達利的股份。自此,福建達利食品完完全全成為許世輝的家族企業。
爆品複製
2007年之后,在休閒食品市場取得不俗戰績的許世輝,開始佈局飲料行業。此后幾年,達利陸續推出了涼茶飲料「和其正」、蛋白飲料「優先乳」、綠茶產品「青梅綠茶」、功能性飲料「樂虎」、豆奶產品「豆本豆」等二十多款飲料。
這些產品的市場打法與過去如出一轍:對標行業領先品牌,明星代言廣告轟炸,銷售網絡快速鋪貨,以性價比優勢贏得競爭。
比如2007年達利推出「和其正」時,行業兩大龍頭「加多寶」與「王老吉」在市場上廝殺正酣,通常而言,行業老大老二相爭,受傷的是老三,但在許式商業打法的推動下,幾年之后,和其正成長為年銷近30億元的行業大單品,甚至一度反超行業老大與老二,上演了一把令人咋舌的黑馬奇蹟。
再比如2013年推出的「樂虎」,對標的是「紅牛」飲料。許世輝僅用5年時間,就讓樂虎成長為年銷30億元的熱門產品,穩居行業前三名。
手握一串爆款產品的許世輝,2015年帶領達利赴港上市,成為當年全球消費品項目最大的IPO。2018年,達利股價最高峰時,總市值破千億,許世輝也因此身價高達627億元,此后幾年,他蟬聯福建首富,直到2020年被寧德時代的曾毓羣超越。
跟隨戰略的背后
對於許世輝的成功,有些人頗為不屑,諷刺他是「山寨大王」,看到市場上的暢銷品,就緊隨其后推出「山寨品」。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2000年后,在外資、臺資品牌佔據絕對市場優勢的背景下,國內採取跟隨戰略的不止達利食品一家,比如娃哈哈也奉行「跟隨戰略」,但除了營養快線等個別產品外,多數品類前五、前十都難以進入。另外,採取渠道下沉的品牌更是不計其數,但取得像達利食品如此成績的,也非常少見。
事實上,許世輝的成功,不只是跟隨和模仿那麼簡單,而是背后有一套過硬的體系化能力在支撐。
首先是品質。很多跟隨者在產品品質方面難以與對標品牌相比較,所以往往產品投放市場后,很難對領先品牌構成威脅,中國曾經的各種可樂就是一例。但達利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比如研發涼茶時,曾有人主張像其他品牌一樣建立濃縮汁廠,然后再到各地分裝。
雖然這樣做非常有利於降低成本,但爲了保證品質與口味,許世輝否決了這樣的想法,而是不計成本,將原材料運送到各地工廠,通過「現熬萃取」專利技術,建立中草藥「在線萃取」涼茶生產線。
再比如研發「豆本豆」豆奶時,達利是在篩選了全球主要的大豆產區后,最終選擇了東北黑土地的原生非轉基因大豆作為原材料。類似的還有達利在甘肅建立的,亞洲最大的馬鈴薯全粉生產基地。
其次是達利的渠道策略,達利給予經銷商的出廠價,要比競爭對手普遍低5%到10%左右。這意味着,經銷商銷售達利食品的毛利會更高,他們也因此更願意主動推廣和銷售達利的產品。
通常企業將更多毛利讓利給經銷商時,其廣告推廣費用會相應降低。但達利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通過頂流明星代言,在央視等媒體密集投放廣告,給予經銷商強力支持。
產品追求高品質,廣告推廣不吝投入,但產品出廠價低,售價低,達利是如何平衡高成本與低價之間的矛盾?
達利的做法是,在一個新品投入市場初期,給予充足的營銷推廣費用,比如早年推廣蛋黃派時,其營銷費用能佔到營收的15%以上,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通常不超過10%)。但當達利園蛋黃派登頂行業第一后,佔領消費者購買選擇的心智后,其營銷費用就會逐步降低。
另外,隨着達利食品的產品種類逐年豐富,其在渠道的鋪貨成本上,也相較同行有着更低的成本優勢。
更關鍵的是,達利有極低的物流費用。全國性的食品品牌,物流費佔營收的比重普遍高於5%,但達利卻能做到2%,甚至更低。之所以能做到這點,依靠的是達利覆蓋全國18個省區的幾十家食品飲料生產基地。這些工廠,可以令達利食品以更低的物流成本,觸達銷售終端。
所以評價許世輝的達利模式,絕不是「模仿」「跟隨」可以簡單概括。從供應鏈把控到渠道建設再到敏捷的市場速度,許世輝用幾十年的深耕,將跟隨策略轉化為達利獨特的產業護城河。
許世輝曾提出過「四個百億」目標,即到2025年,達利食品會有4個品牌超百億,但目前來看,達利距離這一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這也讓很多人認為達利「摸着石頭過河」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如今在食品飲料行業增速放緩,消費者需求更加細分化、電商、直播、社區團購等渠道變革的背景下,如何再次實現跨越式增長,成了許世輝和達利面臨的新挑戰,當然也是新機遇。
不過物美價廉是消費市場不變的追求,也是一個商業模式成功的本質,達利過去的成功,就始終圍繞這一核心本質不變。相信許世輝和他的達利食品,只要繼續把握這一商業本質,不論是否「摸得着石頭」,都可以持續向上前行。
注:文/張軍智,文章來源:礪石商業評論(公眾號ID:libusiness),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