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09:28
專題:2025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
9月27日-29日,2025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本屆大會以「十年奮進,智啟未來」為主題,由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聯合主辦,設置了1場閉門會議、1場大會開幕式暨主論壇、6場主題論壇,以及多場特色專場活動,並新增了「充換電產業十周年發展成果回顧」,旨在共同推動充換電行業良性產業生態構建。其中,在9月28日下午舉辦的「主題論壇:充電服務品質提升」上,安徽能通集團科大能通子公司總經理馬田雨發表精彩演講。
以下內容為現場發言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我是來自安徽能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馬田雨,今天非常榮幸能夠站在這里,給大家共同探討充電基礎設施行業的未來。關於充電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考與實踐,其核心價值就是以客户為中心,用AI技術為充電設施的全生命周期賦能,開啟能源服務的新時代。
在正式展開之前,先讓我們看一下今天的分享框架,從行業的現狀與痛點切入,帶大家整體瞭解AI在整個充電設備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隨后逐一拆解AI在六大環節里面的具體實踐,最后總結AI驅動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能創造的核心價值。
隨着電動汽車的普及率急速提升,充電基礎設施已成為新型城市能源網絡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當前的行業面臨着建而不優、用而不管的粗放式挑戰,導致用户的充電體驗差、設備運營效率低、投資回報周期長等問題,科大能通以用户為中心,AI驅動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模式的新模式,以用户為中心,意味着所有的決策出發點和終點都是為用户創造價值。良好的體驗是用户的忠誠度、網絡效益和最終的商業成功基石。AI是實現這一理念的核心引擎,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將管理的視角從單一的建設或者運營,延伸至覆蓋規劃設計、生產驗證、部署安裝、運維維護、退役循環的完整閉環,確保價值在每一個階段都能被創造、傳遞和評估。
該模式將AI技術深入充電設施的每一環節,在開始講述我們解決方案之前,我們必須先看清行業現狀與挑戰。其實剛纔各位領導已經把2025年8月份所有的參數都進行了展示,這我也是展示了一下。
我們在梳理充電樁行業的六大痛點,這些不僅制約着行業的發展,也讓客户的體驗大打折扣,第一,佈局不均衡。第二技術標準不統一,第三用户體驗差,第四設備老化與運維難,第五盈利難,第六政策與標準待完善。這些痛點總結起來,就是行業里面的建而不優、用而不管的問題。安全能通要做的事,就是以用户為中心,用AI技術破解這些難題,實現充電樁全生命周期的協同優化與價值最大化。
首先介紹我們的公司,我們公司科大能通,成立於2014年,總部位於中國合肥,是一家集研發、製造、生產、銷售、安裝、售后、運維及運營為一體的專業新能源充電產品系統解決方案的國家高新企業。目前我們的主機廠業務佔比比較高,平臺安裝業務200萬用户以上,AI究竟在整個充電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發揮什麼作用呢?我們先看一張充電樁周期管理的藍圖。
在整個充電樁全生命周期管理藍圖里面,推動AI幫助我們構建一個規劃到循環的可持續充電網絡,接下來我帶大家快速走進這六個階段,看AI如何在其中創造價值。
首先我們進入第一環節,AI規劃與設計,這一階段的目標很明顯,通過AI數據洞察,實現精準的選址與選型,同時做好軟硬件協同系統優化,為后續的環節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數據驅動選址上,我們不是拍腦袋決定,而是融合了多元數據做科學決策,通過這些數據的整合分析,我們能最大化的充電未來的利用率,從源頭降低投資風險,在關鍵技術選型上,AI會根據不同場景的需求,給出最優方案,讓充電樁不僅能充電,還能成為電網的儲能節點,AI根據承載能力進行靈活匹配。
除了尋址和選型,AI還助力軟硬件協同的細化設計的能力,讓我們在圖紙階段就實現高可用性、易維護性、可延展性和低成本的目標。在硬件設計上,AI會參與模塊化設計、散熱設計、人機交互與互優化、槍線管理等設計,確保硬件既耐用又好用。軟件與生態設計方面,AI支撐雲端SaaS平臺搭建,用户APP、小程序開發,還能推動不同品牌的互聯互通,解決多平臺充電的難點同時AI實現跟蹤市場的法規,電網要求以及安全標準,確保設計方案完全合理,避免后續返工。
科大能通目前已擁有研發專利100余項,在申請專利40余項,軟件著作權20余項,參與國家制訂標準3項,團隊標準3項。
到了AI的生產與驗證環節,我們在這里構建供應鏈與智能製造品控體系,用AI保障每一臺充電樁的品質,在可靠的供應鏈方面,AI會幫助我們對核心元器件的供應商進行嚴格篩選,通過分析供應商的歷史供貨質量、成本控制、交貨準時率等數據,建立動態評估模型,確保合作的供應商能在質量、成本和交貨穩定性達到我們的標準要求,從源頭把控產品品質。在智能製造上,我們引入了自動化生產線,AI則負責對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參數進行實時採集和追溯。我們建立了三級品控體系,從來料檢測到過程檢測再到FQC成品檢測,AI貫穿每一個環節。通過算法自動判定產品是否合格,大幅度提高品質控制率與準確率。
除了生產環節,AI還在全場景測試上與合規上發揮着重要作用。我們從四個維度進行全面測試,確保產品在任何惡劣環境下都能夠長期穩定運營。
第一,功能與性能檢測,第二環境與可靠性檢測,第三安全與電磁兼容檢測,第四合規檢測。AI會根據全球不同地區的認證標準,助力我們高效取得3C、CQC、CE、UL、UK等認證,為全球化銷售鋪平道路。科大能通主要產品已擁有了3C、CQC、CE、UL等國際國內的認證,充電樁系列暢銷全國並遠銷海外近20個國家。
生產出合格充電樁以后,下一步就是高效部署和安裝。在這一環節,我們靠着AI實現標準化、數智化、高效化,首先是AI標準化的流程與管理,我們制定了三大標準文件,AI將這些標準化固化到管理系統中,確保每一個項目都能按統一標準執行。同時我們推行流程標準,工具數字化、運維數據化,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動作,就是數字孿生體系的映射,在充電樁安裝后,將來它的資產信息及時錄入系統,在雲端構建一個物理設備完全一致的數字孿生體,這就相當於建了一個生命數字檔案,后續的運維、維護、退役等環節都基於這一數字孿生高效展開。
下面展示一下科大能通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目前科大能通在運維、安裝方面,我們擁有了與主機廠打通所有的,就是主機廠那邊給我下單,通過平臺就可以實現,整個過程從下單、接單、安裝、驗收包括后面的維護、驗收、維修,還有對賬單等,這也是目前行業里面很少,也是極少做的平臺,主要平臺是針對部署和安裝,特別是在我們私人樁領域里面,科大能通已經在整個行業里面是第一了。
其次,AI應用併網驗收也是充電樁投入使用的關鍵一步,我們通過AI與併網協同,實現即裝即用,即驗即收,在併網審批階段減少不必要的審批流程,大幅度縮短審批時間,在併網調節環節,確保負荷電網規範,避免對電網造成衝擊。在用户體驗驗收上,AI模擬用户全流程操作,從人臉驗證、掃碼到充電、支付全方位測試用户體驗是否流暢。最終實現即插即用,讓充電樁快速投入運營、產生效益,解決傳統部署中的安裝快、併網慢的問題。
如果説規劃、生產、安裝是基礎,那麼運營與維護就是充電樁全生命周期中的價值核心,首先,AI監控與能量管理平臺,我們搭建運營平臺,實現對充電樁實現從被動檢修到主動管理,在能量管理上,AI通過區域內的充電樁進行羣管羣控,同時參與電網的響應需求,當電網需要調峰時,充電樁可以反向充電,剛纔何總提到的V2G,市場領域充電樁的技術,為運營商增加額外的收益。
除了能源管理系統,AI還支撐着分級維護與OTA升級,對於簡單的軟件問題,我們通過L1級的檢測就可以解決,甚至可以通過AR願景指導現場人員操作,對需要現場處理的故障,AI會進行ALR的智能派單,對於複雜的故障則進行L3級的返場維修,通過設計低成本更換模塊或主控板,延長設備的技術生命周期。同時,我們也通過軟件OTA升級,遠程向充電樁推送新功能修復漏洞、優化體驗。
當充電樁達到使用壽命年限時,並不意味着它的價值終結,AI會幫助我們實現綠色退役,資源循環、價值最大化。
AI數據反哺於閉環優化,退役的充電樁歷史數據是非常寶貴的財富,AI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反哺到設計階段,最終讓下一代的產品在可靠性、可循環性上有着顯著提高,進行閉環優化。
通過前面七個環節實踐,我們最終打造了以AI驅動充電樁生命全周期的管理體系,實現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轉型,構建了長期運營收入與核心的競爭力。這個體系的核心有三個點,第一,數字大腦,AI構成的全生命周期的SaaS平臺像整個體系的大腦,整合了規劃、生產、安裝、運營、退役等所有環節的數據與流程,實現全區可視化、智能化管理。
第二,業務流程的標準化,確保無論在哪個地區、哪個項目,都能複製成功經驗,保證服務質量。
第三,在生命系統協調,我們與電網公司、物業、供應商、回收企業、服務商等所有的合作伙伴建立緊密聯繫,通過AI平臺實現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共同完成充電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整個生命周期管理當中,該體系能激活多重價值,推動整個行業發展。對於用户而言,徹底解決了充電焦慮、選址精準、充電方便、價格透明、設備可靠,真正實現以用户為中心,對市場而言,能釋放電動市場的全部潛力。對於運營商而言,通過降低風險、提高運營效率,控制運維成本,解決盈利難的問題。對於電網而言,充電樁通過AI參與能量管理,成為電網的靈活性資源,助力電網優化調度,提升穩定性。對於社會而言,推動整個社會新能源體系平穩過渡,為雙碳目標實現貢獻力量。
各位同仁,充電樁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看似是一個產業的話題,關係着整個行業的轉型未來,科大能通始終堅信以用户為中心,始於數據,終於體驗、成於AI,我們希望通過AI技術和行業夥伴一起,構建一個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充電網絡,最后,感謝大家聆聽,謝謝。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