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18:33
(來源:老司機駕新車)
神經介入臨牀專家交流
一、神經介入手術:量速齊升,下沉差異顯著
手術量高速增長,缺血類潛力巨大:神經介入手術整體量呈快速增長態勢,2022年介入手術量為8.4萬台,預計到2026-2028年,增長速度最差為25%,好的話可達35%。缺血性介入手術增長速度保守估計在30%以上,高的話可達36-39%。從醫院領導層面到績效分配都傾向於神經介入手術,未來有望持續增長。
手術下沉難度不一,基層開展各有侷限:手術下沉難度主要取決於醫院技術條件。缺血性手術中,急診取栓難度大,基層醫院因人力、技術等條件限制開展較少;擇期手術如支架手術相對容易開展,部分基層醫院可做造影。出血性手術中,動脈瘤栓塞一般由有神經外科背景的醫生操作,基層醫院對於小的動脈瘤可處理,大的有風險的建議到上級醫院。目前有能力開展手術的醫院基本都已開展,只是手術量大小有差異。
二、政策驅動與激勵:醫院支持,集採影響待察
醫院激勵加碼,神經介入受寵:醫院為提升排名,重視4級微創手術(神經介入手術屬於此類),其在排名考覈中佔重要指標,且手術時間短,分數向微創手術傾斜。同時,醫保支付和科室、醫院算績效時,涉及神經介入手術的CMI指數增加,醫保會給予更多資金支持,所以醫院對神經介入手術非常支持。
集採DRG細則不明,神經介入影響有限:集採和DRG等政策支付方式改革落地細節和各省市細則不明確,醫院會把控醫療費用總額。這可能使醫生積極性受一定影響,但在神經介入領域影響相對較小,對骨科、心內科影響更大。醫院推崇新技術,醫生做新技術推廣等有額外支持。政策核心是價值醫療,鼓勵低成本高效,會對耗材有一定限制,但目前細(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則未出,部分國產耗材達不到需求時,醫生和患者仍會選擇合適的產品。基層醫院受支付限制手術量可能受影響,複雜手術不受影響,大家都在觀望政策落地情況。
三、品牌角逐:國產進口各有千秋
國產品牌:價格響應雙優,精準驗證待深:國產品牌優勢在於價格,大部分至少打對摺,部分可達70-75%。響應速度快,服務好,能及時滿足突發需求。對小範圍需求反饋及時,有創新性,可根據需求做微調。但精準度和全球臨牀驗證不如進口品牌深入。
進口品牌:研發標準嚴格,複雜手術稱王:進口品牌在原創和研發時有嚴格標準,更新換代慢,需大量臨牀驗證。在穩定性、可靠性、持久性方面表現更好,對於複雜手術和對器材要求高的情況更適用。循證醫學方面,進口品牌做sat研究或大範圍全球驗證,更高級。
四、產品洞察:缺血出血各異,國產替代漸進
缺血類產品:國產替代有別,通用品類領先:技術成熟的彈簧圈、引導管等國產可替代;抽吸導管部分能替代;密網支架和微導絲等進口品牌更舒適、放心,目前替代率較低,通用類導管和彈簧圈替代率最高。
初期導管:國外主導市場,大口徑成趨勢:目前臨牀以國外品牌為主,大口徑顱內收集導管有需求和發展趨勢,8f導管做起來速度更快,能減少病人時間,但具體應用比例暫無法確定。
支架類產品:自膨常用,藥物前景待察,密網增長快但有價格隱憂:自膨支架臨牀使用較多,藥物支架若藥物釋放效率和穩定性好,應用前景大,其對側壁影響小。出血類手術中,彈簧圈使用較多,彈簧圈輔助支架使用比例約為20-30%,未來是否提升要看臨牀證據和指南。密網支架手術量增長快,但多為進口品牌,存在價格問題,最終使用情況要看新產品和政策定位,且其可能超集採包,但醫院有特批程序。
通路產品:微導絲差距大,國產品牌漸崛起,一站式採購待興:微導絲國產和進口差距較大,國外佔比70-80%,但國產品牌是大趨勢。醫院使用較多的國產品牌有佳琪科技生物、上海微創、新偉、沛加等。目前醫院一站式採購需求不明顯,絕大部分醫院未採用這種方式,未來若有政策導向可能會改變。
國產品牌臨牀證據:中低端全覆蓋,精準替代需時間:中低端產品國產品牌能全覆蓋,對於精準要求高的產品,大部分病例可覆蓋,少部分病例替代還需時間。從手術量維度看,國產比例較大,因為疑難危重症手術在神經介入手術中佔比低。
五、市場展望:海外有空間,中外交流待復甦
海外市場:中低端耗材具性價比,海外替代有潛力:中低端、非複雜精準手術的神經耗材性價比高,能達到技術標準,安全性和經濟成本有優勢,有一定海外市場可替代性,會有很多地區和病人願意接受。
中外交流:今年受限待改善,東南亞交流暫平穩:以往中外交流多,今年因特殊情況,歐美專家交流受限,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專家交流情況與原來差不多。
六、手術數據揭祕:取栓替代漸升,密網增長迅猛
取栓對溶栓:替代比例上升,總體佔比近四成:目前主要還是以溶栓為主,部分中心證明部分患者可直接取栓,但絕大部分中心遵循先溶栓再取栓的過程。取栓對溶栓的比例有所提升,直接在急診一次性搞定取栓或抽吸的患者佔入院缺血患者的15-20%,在急診溶栓效果不好,在病房穩定后再做的患者佔20-30%,總體約35-40%,其中取栓和抽吸比例約為46開。
密網支架手術:量速驚人,美敦力常用國產跟進:密網支架在國內手術量增長速度快,2020-2021年不到1萬台,到今年已超10萬台,增長速度至少60-70%,未來可能達80%。常用品牌有美敦力Pad,國內上海微創也有使用。
Q&A
Q1:今年整個神經介入手術量的大概增長情況,各類手術中增長最為明顯的是哪類,以及背后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什麼?
A1:神經介入手術整體量呈不斷增長態勢,是快速增長狀態。2022年介入手術數據為8.4萬台,到2026-2028年,增長速度最差為25%,好的話能到35%。手術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介入手術增長最為明顯,保守估計增長速度在30%以上,高的話可能達到36-39%。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技術改進使之前不能做的手術現在可以做,不具備手術條件的也在更新;從醫院領導層面到績效分配方面都傾向於神經介入手術。
Q2:出血和缺血手術在往二級或基層醫院滲透時,其難度和目前的進度有何不同?
A2:下沉難度主要取決於醫院的技術條件,硬件不是大問題,主要是人力和技術。缺血性手術中,急診取栓難度大,病人病情重,醫院需有綠道、卒中心快速通道,有人24小時值急診班,基(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層醫院人手不夠,軟硬件條件可能不達標,所以急診取栓在基層醫院開展較少;擇期手術如亞急性支架或早期頸動脈狹窄支架相對容易,基層醫院可以開展。出血性手術中,動脈瘤栓塞對設備和經驗要求高,基層醫院對於較小的動脈瘤可以處理,但對於重要位置或有風險的,一般建議到上級醫院。目前有能力開展的醫院基本上都已開展,只是手術量大小不同。
Q3:醫院層面對於醫生羣體的績效考覈,具體是什麼樣的績效或激勵政策,讓大家更多地去做介入手術?
A3:有兩方面激勵政策。一是醫院排名考覈中有重要指標是4級手術(微創手術),做這類手術分數提升快,在排名中佔優勢,且手術時間短,醫院會特別在意微創手術量,不僅神經介入手術,其他科室的微創手術也是如此。二是醫保支付和算績效時,有CMI指數,神經介入手術能增加CMI指數,醫保會給予更多資金支持。
Q4:國家層面的集採和DRG政策對醫生羣體的手術積極性有何影響,對品牌選擇有哪些具體影響?
A4:目前集採和DRG政策落地細節和各省市細則不明確,大家會把控醫療費用總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醫生消極,不過在神經介入領域影響相對較少,之前對骨科、心內科影響更大。醫院推崇新技術,醫生做新技術推廣、新術式、新改革或新病種有額外支持,重複性手術做多可能扣款會影響醫生。政策核心是價值醫療,鼓勵低成本高效,會對耗材有一定限制,但目前細則未出,部分國產耗材達不到需求時,病人和醫生仍會選擇更合適的。基層醫院技術含量低,限制支付后手術量可能不多,但複雜、高危或病人要求高的手術不受影響,大家都在觀望政策最終落地情況。
Q5:從臨牀端考慮,國產品牌和進口品牌在神經介入領域的優勢和不足分別是什麼?
A5:國產品牌優勢:一是價格有優勢,大部分國產品牌價格至少打對摺。二是響應快,服務好,能及時滿足臨時需求。三是具有創新性和靈活性,能根據小範圍需求進行微調或快速跟進。不足:穩定性、可靠性和持久性較差,在複雜手術和對器材要求高的情況下,不如進口品牌;循證醫學方面,進口品牌做大規模全球驗證,國產品牌多是小範圍或局部驗證。進口品牌優勢:穩定性、可靠性和持久性好,循證醫學高級。不足:價格高,響應慢,更新換代慢。
Q6:缺血治療中,取栓和抽吸兩個品類,國產與進口的替代比例大概是多少,看中國產的哪些特性;缺血治療中,初期導管在臨牀中的使用比例大概是多少,未來發展潛力如何,國產廠商推出的大口徑顱內收集導管在臨牀上的價值是什麼;如何看待缺血治療中自膨支架未來的應用需求和市場前景,目前臨牀中使用的是否為自膨藥物支架,藥物支架未來的應用前景大嗎?
A6:在缺血治療中,彈簧圈和引導管技術相對成熟,替代問題不大;抽吸導管部分能替代,具體要看實際情況;密網支架和微導絲,進口品牌更舒適、放心,替代率較低,通用類導管和彈簧圈替代率最高。看中的國產特性主要是價格優勢和響應速度快。目前初期導管臨牀使用比例未提及。大口徑顱內收集導管有臨牀價值,手術速度更快,能減少病人時間,大口徑是發展趨勢,但具體百分比暫無法給出。缺血治療中自膨支架臨牀應用較多,市場前景較好,目前臨牀使用的可能是類似於輔助支架之類的,並非普通自膨藥物支架。藥物支架如果藥物釋放效率和穩定性好,對側壁影響小,應用前景大,但關鍵要看其能力。
Q7:出血治療中,彈簧圈輔助支架在臨牀的使用頻率或比例如何,重建和栓塞兩個術式最終會有什麼樣的關係,密網支架是否可能超集採包,是否會限制其使用,彈簧圈栓塞手術中使用輔助支架的比例大概是多少,之后是否會提升?
A7:目前彈簧圈輔助支架在臨牀使用頻率方面,大概為百分之二三十,每家醫院情況不同,但差異不大。重建和栓塞兩個術式最終關係要看后續新產品和政策定位,目前來看可能導向密網支架,但密網支架多為進口品牌,存在價格問題,需考慮性價比。密網支架會超集採包,但醫院有特批程序,對於符合新技術標準的產品或術式有特殊通道,不受限制。彈簧圈栓塞手術中使用輔助支架的比例之后有可能提升,主要看臨牀證據和指南更新情況。
Q8:國產微導絲與進口微導絲在產品上的差距,大概需要多長時間能追趕上?
A8:文中未提及國產微導絲追趕上進口微導絲所需的時間。目前國外品牌佔比百分之七八十,國產如微創神通等也在做,具有便捷、響應快、服務好和技術微調靈活性的特點,未來國產品牌是大趨勢。
Q9:醫院目前使用較多的國產品牌產品有哪些?
A9:醫院目前使用較多的國產品牌包括佳琪科技生物、上海微創、新偉、沛加、太極珠、珠海昇平、江蘇的一些品牌、賽諾等。
Q10:醫院或醫生對一站式採購耗材的需求是否明顯?
A10:目前絕大部分醫院沒有采用一站式採購耗材的方式,是否採用取決於醫院上層,而非醫生決定。未來如果有政策導向,且能提升性價比,符合國家趨勢,有可能會採用,但目前在上海大部分醫院未這樣操作。
Q11:國產品牌在臨牀補齊速度以及原創能力(開發新的PTA品種或新術式的能力)方面的情況如何?
A11:一些中低端產品,即簡單的可替代性比較強的產品,國產品牌能夠做到全覆蓋;對於一些比較更加精準的產品,大部分病例可以覆蓋,但完全替代少部分病例還需要時間。從手術量維度來説,國產產品的比例相當大,因為疑難危重症手術在所有神經接觸手術中的比例較低。
Q12:缺血治療中,上海的Dig包大概是多少,用哪些產品填充?
A12:上海第二屆的具體數字未出來,不光是神經肌肉,純神經內科的腦梗塞具體數字也沒有,不清楚具體用哪些產品填充。
Q13:神經耗材往海外發展的前景如何;去年到今年以來,是否有更多海外專家和醫生來國內學習或交流,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的專家來的數量是否有變化?
A13:對於一些中低端、不是很複雜精準的手術,神經耗材性價比更高,能達到技術標準,在安全性和經濟成本方面有優勢,會有很多地區或病人願意接受,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今年因特殊情況,海外專家來國內交流未大幅度鋪開,以往與美國、歐洲交流較多。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的專家來的數量與原來差不多,沒有變化。
Q14:缺血治療中,取栓對溶栓的替代、補充或滲透進度如何,溶栓失敗或效果不好后做取栓的比例與之前相比有無提升,目前大概是什麼水平,在這部分患者中取栓和抽吸的比例分別是多少?
A14:取栓對溶栓的替代進度比之前有所增加,但目前主要還是以溶栓為主,絕大部分中心遵循先溶栓再取栓的過程,只有部分中心證明部分患者可直接取栓。溶栓失敗或效果不好后做取栓的比例與之前相比有提升。直接在急診一次性做完取栓或抽吸的患者佔比為15-20%,在急診溶栓效果不好,在病房穩定后未出院前做取栓或抽吸的患(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者佔比為20-30%,總體加起來有35-40%。在這40%的患者中,取栓和抽吸的比例約為4:6。
Q15:密網支架手術去年和今年的增長速度如何,哪個品牌的密網支架產品用起來比較舒服?
A15:密網支架在國內的增長速度較快,2020-2021年不到1萬台,兩年前約六七萬,今年已超10萬台,增長速度至少有百分之六七十,未來可能達到80%。一般使用較多的是美敦力Pad,國內上海微創的也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