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08:58
專題:官方通報「喜馬拉雅山放煙花」,蔡國強和始祖鳥公開道歉
來源:侃見財經
始祖鳥捅了「簍子」,遭殃的卻是安踏。
9月19日,始祖鳥聯合蔡國強在喜馬拉雅山搞了一場煙花秀,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原本一次普通的宣傳,最終卻引發了輿論的危機。
隨着該事件的不斷發酵,蔡國強工作室和户外品牌始祖鳥於9月21日分別發表聲明致歉,其致歉內容迅速登上熱搜。
面對始祖鳥的道歉聲明,有網友指出,始祖鳥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發佈的英文説明內容與國內版本存在差異,網友質疑海外版本態度和內容不夠誠懇,有「甩鍋」嫌疑。
對於始祖鳥以及蔡國強的道歉,有觀點表示,不能僅道歉就完事了。
隨后,始祖鳥承諾,將依據評估結果與社會各界的反饋,展開及時有效的補救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該事件造成的影響卻遠沒有結束,作為持有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體育39.5%股份的安踏體育,最終成了輿論的焦點,被此前始祖鳥的併購所「反噬」。
9月22日開盤,在港股上市的安踏體育股價大幅低開4.6%,盤中跌幅更是一度達到了7.28%,后來股價有所回升,但收盤時仍下跌2.22%。
誠然,今天安踏的股價確實探底回升,跌幅不算很大,但拉長周期來看,其表現也並非十分優秀。
截至最新收盤,安踏體育總市值為2657億港元,雖然其年內漲幅接近25%,但以業績表現來看,其距離2021年高點,股價仍處於「腰斬」狀態,且隨着其業績的新高,安踏的股價表現則相對要「落后」一些。
從這次煙花秀所引發的輿論危機來看,過往很長一段時間,雖然安踏憑藉着併購,確實打破了國內服裝行業的周期之困。但更深層次則透露出了一種危機的信號,即併購並非完全是企業的「解藥」,其所帶來的負面問題隨着企業併購的放緩,或將成為企業的負擔。
作為國內休閒體育龍頭,很長一段時間安踏爲了實現創始人丁世忠「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的目標,其都在瘋狂地併購擴張,其中就包括在2019年耗資數十億歐元對亞瑪芬體育的併購。
總體來看,併購擴張對於企業而言確實是一條不錯的捷徑,其帶動安踏體育營收從2016年的133.5億元快速增長至2024年的708.3億元,不到10年時間營收翻了超過5倍,但這種快速擴張背后也暗藏着如管理不善、併購對象業績不及預期等隱患。當下,安踏體育正在被過往的併購所反噬,對於安踏體育來説,如何管理好併購企業或是對併購策略進行重新考量,將是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資料顯示,安踏創立於1991年,由丁世忠與父親丁和木在福建晉江創立。
成立初期,安踏以代工生產為主營業務,2001年纔開設第一家專賣店,並逐漸建立起全國零售網絡。
2007年,安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上市體育公司。2年后,安踏迎來了重要轉折點:其斥資3.32億元從百麗國際的手中收購了意大利運動品牌斐樂(FILA)中國區的專營權和商標使用權,負責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地區推廣及分銷斐樂產品。
當時,並沒有太多人看好這筆併購,因為被收購的斐樂正深陷虧損泥潭之中。資料顯示,在安踏收購斐樂時,斐樂在中國只有50家門店,虧損金額高達3218萬,爲了扭轉困境,安踏先是重新迴歸斐樂運動時尚的品牌定位,此后又用了三年的時間收回了斐樂幾乎所有的門店,並改為直營模式。
在安踏的助力下,斐樂最終在2014年順利扭虧為盈。逐漸走上正軌后,斐樂成了安踏體育另一重要增長引擎。2020年斐樂營收174.5億元,佔安踏營收的49.1%,首次超過安踏主品牌;2021年,斐樂的營收更是高達218億元。有了斐樂這個成功案例,安踏開始大舉併購擴張:
2015年,安踏收購了位於俄羅斯以及東歐市場的運動休閒品牌Sprandi(斯潘迪);
2016年,安踏又斥資1.5億與迪桑特子公司和伊藤忠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收購了迪桑特在中國區獨家經營、產品設計、銷售及分銷的業務;
2017年,安踏再次收購了1973年創立的韓國高端户外品牌KOLONSPORT(可隆);2019年,安踏以57.95%的佔比,聯合方源資本、AnameredInvetments和騰訊組成合資公司,以46億歐元、溢價43%的價格完成了對國際知名運動公司亞瑪芬體育集團的收購;
2023年10月,安踏又收購女性瑜伽品牌MAIAACTIVE的75.13%股本權益。
接連的併購,讓安踏體量迅速膨脹。
財報顯示,在還未收購斐樂的2008年,安踏的營收不過46.27億元;但到了2024年,安踏的營收已經膨脹至708.3億元,16年時間營收翻了超過15倍。而在淨利潤方面,2024年安踏的歸母淨利潤為156億元,2008年時僅為8.95億元。
對於安踏來説,併購擴張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擴張方式,但每一種經營模式都難免會有弊端,而這種大規模併購企業的經營模式自然也是如此。
對於安踏來説,其能有如今的市場地位,大規模的併購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任何模式都有其弊端,併購自然也是如此。就像這次煙花事件所引發的輿論危機,表面看似是一起「黑天鵝」事件,但背后折射出安踏對併購企業管理上的缺失。
實際上,除了這一次營銷翻車,安踏的併購模式隱約有「失靈」的跡象。因為除了斐樂以外,這麼多年來安踏的其他併購都沒有發揮更大、更有決定性的作用。
從營收的角度來看,2023年安踏、FILA兩個品牌的營收額累計為554.09億元,佔總營收近88.9%,其他子品牌營收加起來僅佔總額約11.1%。換而言之,安踏自2015年后的多起併購,還比不上2009年收購FILA這一個品牌帶來的效果。
當然,安踏的這些併購也不是着眼於營收增長,而是拓展消費羣體,即完成丁世忠「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的目標。
但是,這些收購的子品牌在拓展消費羣體方面,表現並不理想。例如安踏在去年併購的女性瑜伽品牌MAIA ACTIVE,這一運動服飾品牌2016年註冊成立於上海,對標知名品牌Lululemon,在瑜伽健身服領域聲量頗高,這次併購也展現出了安踏要補全集團女性業務板塊拼圖的決心。不過,MAIA ACTIVE無論從業績、品牌號召力還是用户黏性的維度看,都和Lululemon之間存在着巨大差異。
也正是因為后續收購的品牌未能如預期,所以,安踏已經出現了業績增長放緩的跡象。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安踏體育實現營收385.4億元,同比增長14.26%;實現淨利潤70.31億元,同比下跌8.94%。
拉長周期來看,這也是安踏近年來首次出現半年度淨利潤同比下滑的情況。
實際上,安踏自身也清楚,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單純通過併購已很難維持業績增長。四年前,安踏發佈了下一個10年的全新發展戰略,從上個十年的「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轉變為新階段的「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戰略。
最近兩年,安踏主動瞄準國際化,即從「買進來」到「走出去」。
2022年,安踏在東南亞成立分公司;2023年上半年,安踏在新加坡核心商圈開設了新店;2023年2月,安踏在泰國開設子公司;2023年11月,安踏在曼谷開設了泰國首店,據相關媒體報道,安踏計劃未來一年在泰國新開超過10間門店。截至2023年11月,安踏在菲律賓有40家門店,馬來西亞開有40家,新加坡四家門店。
從安踏的整體營收結構來看,海外佈局目前仍未見效果,其營收的主要來源依舊還在國內。需要説明的是,隨着併購帶來的增長越來越乏力,如何打破增長的瓶頸對於安踏而言,難度較大。此外,安踏還需注意過往併購帶來的風險,謹防「始祖鳥事件」再度發生。
責任編輯:江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