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MNC敗走英國

2025-09-22 10:31

(來源:氨基觀察)

一場席捲英國的生命科學版圖的暴風雨,仍在呼嘯着。

9月10日,默沙東宣佈關閉倫敦藥物研發中心。這已不再是縮減規模或暫緩投資,而是一次徹底的清場。所有研發業務轉移至美國,只留下空殼般的註冊存在。

緊隨其后,禮來宣佈叫停原定在英國的生物技術孵化器項目,聲稱要「等待生命科學環境更加明朗」。

這還不夠,當本土巨頭阿斯利康也加入隊列,凍結了劍橋研究中心的2億英鎊投資時,信號已異常清晰:英國正在愈發遠離全球製藥的舞臺中心。

9月15日,法國賽諾菲也公開表態,將對英國採取類似立場,加入撤退陣營。

如果説前幾年這些巨頭還抱着觀望態度,眼下卻已演變為一種系統性撤退戰略。曾經被譽為歐洲製藥高地的英國,如今為何成了MNC眼中的「投資黑洞」?答案藏在政策與資本的尖鋭衝突中。

而這場風暴,或許遠未結束……

/ 01 /MNC被迫出逃

站在MNC角度,這波撤退絕非主動選擇,而是在英國層層疊疊的税收重壓下的被迫出逃。

長期以來,藥企在英國開展研發和商業活動,需要面對公司税、研發税以及藥品銷售返款等多重税收負擔。

提起英國NHS,大概是很多英國人頗為自豪的一項公共事業,,常常被視為「免費醫療」的典範。然而,在老齡化加劇、資金緊張重重困境下,NHS的動作正在變形,壓力進一步給到藥企身上。

根據英國法定定價方案和「品牌藥定價、獲取與增長自願計劃」(VPAG),藥企必須將一定比例的銷售額返還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以彌補醫保缺口。這意味着,藥企必須按銷售額向政府按比例回款,這會直接壓縮實際投資回報率。

此前,已有部分藥企對此表示不滿,艾伯維和禮來先后宣佈退出VPAS計劃,認為這損害英國市場的創新性,BMS則取消了34項與NHS的合作。但更可怕的結局是默忍:輝瑞、阿斯利康、諾華等巨頭,只得無奈砍掉在英國的藥品研發計劃。

近期,税收負擔進一步加碼,加劇了企業壓力。今年一季度,納入2025年法定定價方案的藥品返款率為15.5%,與預測的VPAG比例15.3%基本一致。

然而,隨着新葯銷售增長超預期,VPAG決定將返款率上調至22.9%,衞生與社會保健部(DHSC)進一步提議23.8%,實際執行中,上半年按15.5%支付返款的企業,下半年需按32.2%支付。這意味着,藥企在NHS銷售額的三成要返還回去。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在索求更高利潤「回扣」的同時,還在削減藥品預算。英國醫藥行業協會ABPI指出,英國用於新葯的醫保支出比例相對較低,僅為9%,而日本和西班牙等國家分別將20%和17%醫療保健預算用於新葯。

對於英國來説,在盤子就這麼大的情況下,政府追求的是更多人有藥可用,流向創新研發的錢自然會變少,這勢必對研發導向企業積極性造成挫傷。

就在8月22日,英國衞生大臣韋斯.斯特里廷就其最新的「慷慨」提議向藥企發出最后通牒遭到拒絕后,長達數月的藥品定價談判徹底破裂。

於是,撤資、砍項目、部分退出市場,成了大藥企們的必然選擇。這纔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阿斯利康、諾華等多家MNC紛紛削減或暫停在英國的研發項目,大藥企對英國市場的投資意願降至冰點。

事實上,業內已經發出了警告,若回扣率維持在20%以上,到2033年英國可能流失約110億英鎊(約1066億元人民幣)的研發投資。

當然,也並非所有大藥企都徹底撤離。BioNTech和GSK仍選擇堅守,但這究竟是出於戰略考慮,還是無奈妥協,尚難定論。比如GSK一方面承諾繼續在英國投資,另一方面又計劃在美國追加300億美元資金,對比之下,英國的分量不言而喻。

/ 02 /英國一手好牌打爛

曾幾何時,英國是製藥企業的歐洲「黃金門户」——脱歐前,手握一手無可挑剔的王牌:歐盟統一市場確保藥品「一次審批,全域通行」;倫敦的金融資本噴湧資金;牛津與劍橋的科研精英源源不斷;NHS的龐大體系支撐臨牀試驗。憑藉這些要素,英國長期穩居全球製藥投資高地。

然而,脱歐讓這一切戛然而止。

首先是審批效率斷崖式下滑。英國藥監局MHRA雖獨立,卻因流程繁瑣效率大幅降低——審批排名從全球第6位跌至2024年的第18位;臨牀試驗申請長達186天,是歐盟的近兩倍。

在講究唯快不破的創新葯研發世界,效率下降,等於自廢武功。

其次是人才和科研合作的受阻。歐盟人員自由流動政策的取消,使跨國科研團隊組建困難;臨牀試驗的跨境推進效率也隨之顯著下降。

脱歐本應是獨立機會,卻讓英國曾經的優勢淪為劣勢。

當然,脱歐也給了英國「政策自由」,不再受歐盟法規限制,有更多自主制定税收政策的空間。面對NHS高昂支出和財政缺口,政府開始「收割」大型藥企,典型手段就是VPAG計劃。

歐洲國家早有VPAG計劃的類似經驗。比如德國是最早推行藥物參考定價制度的國家,法國也曾對部分藥價管控條款進行修改。即使是創新葯天堂的美國,醫改也是在控費與產業激勵間反覆權衡。

對於英國政府來説,政策初衷是合理的:控制藥價、緩解財政壓力、保障患者利益。但在執行過程中,卻由於財政壓力走向極端。

如下圖所示,2024年底,政府宣佈VPAG的返利比率再度提高,達到23.5%,遠超其他國家的平均值(約7%),甚至是法國的4倍。

結果導致,MNC預期的崩塌,投資熱情進一步冰凍,患者實際獲得的藥物反而減少。

脱歐切斷了一體化紅利,VPAG計劃進一步擠壓利潤,國際競爭又把英國邊緣化。最終,曾經的全球製藥投資高地,在幾年間淪為「資本棄子」。

/ 03 /沒有共識,都是輸家

這場危機的核心不在政策,而在共識的缺失。政府的訴求是財政可持續、企業的底線是合理利潤、患者的願望是藥物可及。這三者本可在制度設計中實現一種微妙的平衡,但在英國的現實中,卻走向了對立。

ABPI首席執行官指出:「政府確實正確地將生命科學視為經濟增長的關鍵領域,但如果VPAG和相關法定計劃中的過高支付率問題無法解決,英國將看不到投資迴流。」

諾華英國和愛爾蘭地區總經理卡爾斯特倫更是直言:「製藥行業與政府缺乏共識,已對患者、NHS和整個生命科學產業造成嚴重挫折。」

短期來看,藥價似乎降了,但長期代價巨大,創新葯入英速度放緩,部分救命藥被NHS拒之門外。

這種情況下,患者首當其衝。典型如去年HER2-ADC藥物DS-8201就因價格分歧未能納入NHS體系,NICE認為其不太具有成本效益。但DS-8201的療效,此前也已經獲得了ASCO、NCCN、ESMO的推薦。

今年,禮來將減肥藥Mounjaro在英國漲價170%的舉動,更是徹底暴露了政策與現實的不對等。

至於政府層面,短期的確實現了醫保支出下降,NHS藥品預算已連續十年收縮,表面數字「漂亮」。但這種勝利代價同樣驚人,數據顯示,2021至2023年,英國生命科學外資直投暴跌58%,全球排名一落千丈。

眼下,MNC更是上演集體撤退。顯然,財政緊縮換來的是投資信心的崩塌,而非真正的可持續性。

因此,無論從哪一方看,這場博弈都是輸,企業退出、患者受限、政府陷入信任危機。

儘管近期英國科學大臣公開表示,政府決心解決與製藥行業的僵局,並扭轉NHS藥品支出連續10年下降的趨勢,但是,政策滯后、產業信心重創,註定這是一場漫長自救。

對於全球而言,這更是一記警鍾:在生物科技這個決勝未來的賽道上,平衡好「控費」與「激勵」,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否則,資本永不忠誠,它只會流向最温暖的土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