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為「沉默」6年闢出一條算力路 手機領先賦能造車探索技術變現

2025-09-22 06:55

長江商報消息 二級市場上,BAT表現突出,尚未上市的華為,因產業成功突圍而備受全球業界關注。

9月18日—20日,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在上海召開,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演講時正式公佈了昇騰演進路標,發佈全球最強的算力超節點與算力集羣。

時過6年,華為曲線突圍,成功開闢出一條獨特的算力之路,且成為全球算力最強者。如徐直軍所言,華為打造了全世界最強算力集羣。

不僅僅是芯片,華為的手機也重回巔峰。2025年第二季度,華為以1250萬台出貨量重返中國市場榜首。

賦能造車,也取得不菲成果,繼「五界」之后,華為與廣汽聯合打造全新品牌「啟境」呼之欲出。截至2025年8月,鴻蒙智行全繫累計交付突破90萬輛,刷新行業紀錄。

依託研發創新,華為一步步完成了突圍、升級。

打造三個「全球最強」

徐直軍宣佈華為打造了全球最強算力集羣,讓人不禁感嘆,華為又突圍了。

徐直軍披露了未來三年的芯片計劃,以及超節點和集羣的佈局。

未來三年,即到2028年,華為正在開發和規劃三個系列,分別是Ascend 950系列,包括兩顆芯片:Ascend 950PR和Ascend 950DT,以及Ascend 960、Ascend 970系列,更多具體芯片還在規劃中。

徐直軍發佈的內容,傳遞給外界的是「三個世界最強」,即最強超節點、最強集羣、最強算力。

2025年3月推出的華為Atlas 900超節點,最大算力可達300 PFLOPS,到目前為止是全球算力規模最大的超節點。

華為發佈的最新超節點產品Atlas 950 SuperPoD和Atlas 960 SuperPoD超節點,分別支持8192及15488個昇騰計算單元的聯接。在計算單元規模、總算力、內存容量、互聯帶寬等關鍵指標上實現全面領先,並且將在未來中保持全球最強算力。

基於超節點,華為發佈了全球最強的超節點集羣 Atlas 950 SuperCluster 和 Atlas 960 SuperCluster,算力規模分別超過五十萬卡和達到百萬卡,這是全世界最強算力集羣。

業內分析認為,如此規模的「超節點+集羣」,已經覆蓋所有單芯片劣勢,相比英偉達將在2026年下半年上市的NVL144,Atlas 950超節點算卡規模是其56.8倍,總算力為其6.7倍,即使與英偉達計劃2027年上市的NVL576相比,Atlas 950超節點在各方面依然領先。

2019年,華為發佈的昇騰910在多種規格與能力上已處於全球領先水平。然而,受外部因素影響,昇騰被迫放棄了絕佳發展契機,英偉達、谷歌等全球巨頭實現了高歌猛進式發展。

6年的「沉默」,如今,華為獨闢蹊徑,闖出了一條獨特的算力之路,實現了突圍、超越。

手機汽車雙雙突圍領先

算力登頂,體現了華為逆境中突圍的決心以及實力。在手機等領域,華為也實現了突圍。

華為手機的曲折之路,讓人至今記憶猶新。

2019年,麒麟芯片斷供,谷歌服務切斷,海外市場崩塌,華為手機墜入寒冬。

榮耀,誕生於2013年,曾是華為的子品牌,主打互聯網銷售模式和年輕化市場定位。憑藉V系列和數字系列等產品,榮耀迅速在中端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2020年11月,爲了應對供應鏈危機,華為不得不將榮耀業務整體出售。

但華為的手機並未就此沉淪,反而是在2023年突然異軍突起。華為Mate60系列問世,標誌着華為手機實現了突圍。隨着摺疊屏的上市,華為手機的高端化之路已經顯露。

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1250萬台,中國市場份額為18.1%,時隔多年重返中國國內市場榜首。2025年上半年,華為手機出貨量2540萬台,市場份額18.1%,穩居國內市場首位。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華為不造車」,但華為賦能造車,並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華為聯手多家車企打造了「五界」(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市場統稱為鴻蒙智行。

9月16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披露,鴻蒙智行累計交付量達93萬輛,連續14個月保持中國汽車品牌成交均價第一的地位。

最新消息是,華為與廣汽聯手打造的全新品牌「啟境」呼之欲出。「啟境」的問世,被稱為傳統車企巨頭在智能化浪潮下的主動求變,也是科技巨頭技術變現路徑的全新探索。

華為的突圍、超越,依託的是持續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這得益於鉅額資金投入、龐大的研發團隊。近10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約1.25萬億元,超過一半的員工從事研發,截至2024年底,華為在全球累計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5萬件。

●長江商報記者 沈右榮

責編:ZB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