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頁紙」講透美股公司之:諾和諾德

2025-09-21 10:24

作者 | Alpha Engineer

今天繼續給大家帶來 「一頁紙」 講透美股公司系列。

本期的主角是:諾和諾德(NVO )。 諾和諾德正在面臨來自於禮來的競爭壓力, 25年以來連續三次下調利潤預期,股價接近「膝斬」。

今日公司表示其實驗性Wegovy口服藥在臨牀試驗中顯示出顯著的減重效果,與注射版本的結果相當,並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引起市場正面反饋。

這究竟是一個落入凡塵的頂級大白馬,還是激烈競爭中逐漸落入下風的昨日黃花,我用 AlphaEngine 來解讀。

(1)諾和諾德的發展歷程

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是一家擁有超百年曆史的丹麥全球醫療保健公司,專注於代謝類疾病,其歷史源於兩家公司的創立與合併。

1923 年,諾德公司 (Nordisk) 成立,率先從牛胰腺中提取並生產胰島素。

1925 年,佩德森兄弟離開諾德后創立諾和公司 (Novo) ,憑藉更強的商業化能力迅速發展。

1989 年,為應對禮來等國際巨頭的競爭壓力,總部僅隔幾條街的兩家公司正式合併爲諾和諾德,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胰島素生產商。

公司管理層高度穩定,自 1989 年合併至 2025 年僅歷經三任 CEO ,確保了戰略的連貫性與演進。

胰島素時代 :在首任 CEO 的帶領下,公司從人胰島素邁向胰島素類似物時代。

GLP-1 時代 : 2000 年后,公司業務成功擴展至 GLP-1 領域並加速全球化,尤其在 2017 年后,由周賦德 (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 帶領進入司美格魯肽時代,成功開拓減重市場。

結構調整期 : 2025 年,新任 CEO 杜麥克 (Mike Doustdar) 上任,隨即主導組織結構調整與資源重新配置,以應對新的市場競爭格局。

近年來,諾和諾德的主要競爭對手禮來憑藉替爾泊肽更優的減重療效,在美國肥胖症新處方市場已佔據64%的份額,嚴重擠壓了諾和諾德的市場空間。

這直接導致公司在2025年內連續三次下調利潤預期,EBIT增長指引從10-16%大幅下調至4-10% 。

為應對壓力,新任CEO杜麥克於2025年9月宣佈全球裁員9,000人(佔總數11%),旨在精簡組織並重新配置資源。

公司股價也從24年最高140元「膝斬」到如今的60元。這既反映出公司面臨嚴峻的競爭挑戰,也可能是難得一遇的上車機會。

來源:諾和諾德股價趨勢, Alpha Engine

(2)諾和諾德收入結構分析

諾和諾德的業務與市場高度聚焦,主要分為兩大業務板塊,其中糖尿病與肥胖護理業務是絕對核心, 2024 年收入佔比高達 94% ;罕見疾病業務作為補充,收入佔比約為 6% 。

市場收入高度集中於三大區域。美國是最大的單一市場, 2024 年貢獻了 58% 的收入; EMEA (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位居第二,佔比 21% ;中國市場作為關鍵增長引擎,收入佔比約為 6% ,擁有巨大的滲透潛力。

2025年上半年,諾和諾德的業績增長完全由糖尿病與肥胖護理業務驅動,該板塊貢獻了公司93.8%的收入。

在這一核心板塊內部,以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GLP-1產品線是絕對的增長引擎,其合計銷售額佔公司總營收的73%,凸顯了公司對該系列產品的極高依賴度。

其中,減重藥物Wegovy的銷售額同比飆升78%,成為增長最快的明星產品。

相比之下,傳統的胰島素業務雖然規模可觀,但增速放緩。

來源:由FinGPT Agent製表,下同

(3)諾和諾德商業模式及核心產品線分析

通過深耕糖尿病與肥胖症治療領域,諾和諾德已形成以GLP-1產品線為核心,形成從藥物研發到全球商業化的完整價值鏈。

公司歷史上較少,主要依靠內部研發,從動物胰島素逐步升級至人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及GLP-1受體激動劑,不斷在覈心領域保持技術領先。

諾和諾德的護城河建立在多肽藥物的研發壁壘、強大的專利組合及全球商業網絡之上,但在生產製造環節和對單一產品線的過度依賴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司美格魯肽系列是公司最重要的產品線,2025年上半年銷售額達1127.56億丹麥克朗(約166.32億美元),佔公司總營收的73%。

司美格魯肽具體可以分為三個細分產品: Ozempic(降糖注射版)、 Rybelsus(口服降糖版)以及 Wegovy(減重注射版)。

(4)諾和諾德財務表現:業績壓力顯現

諾和諾德正在經歷一場「壓力測試」,多重利空因素集中爆發,導致市場情緒悲觀,股價與業績短期承壓。

回顧歷史,在 2022 至 2024 年間,諾和諾德憑藉其 GLP-1 產品線的爆發式增長,經歷了一個財務表現極為強勁的黃金發展期。

但是到了2025年后,形勢出現了變化,諾和諾德 2025 年Q2業績呈現喜憂參半的局面。

公司營收達 768.57 億丹麥克朗,同比增長 13% ,表現穩健。

其中,減重產品 Wegovy 銷售額( 195.28 億丹麥克朗)超出市場預期,成為關鍵增長引擎。

然而,盈利能力出現壓力,營業利潤率( EBIT Margin )為 43.5% ,低於市場預期的 44.9% 。

這主要歸因於核心降糖產品 Ozempic 和 Rybelsus 的銷售不及預期,同時銷售及管理費用(佔營收 24.5% )與研發費用(佔營收 15.2% )均超出預期,侵蝕了利潤空間。

這表明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公司為維持增長正付出更高的成本。

綜合 UBS 與 J.P. Morgan 的預測,諾和諾德未來幾年的增長將顯著放緩,進入個位數或低雙位數的 「 新常態 」 。

儘管 MASH 適應症與口服 Wegovy 等新品有望貢獻增量,但核心產品增速放緩、外匯逆風及美國市場競爭加劇是主要拖累因素。

財務預期的變化,本質上反映了公司增長邏輯的戰略性轉變。

面對 GLP-1 市場競爭加劇、利潤預期連續三次下調的嚴峻現實,諾和諾德正從過去幾年由司美格魯肽驅動的超高速 「 規模擴張 」 階段,過渡到一個更注重 「 利潤率和運營效率 」 的平臺期。

新任 CEO 杜麥克主導的全球裁員 9,000 人計劃,目標是在 2026 年底前節省 80 億丹麥克朗,這並非簡單的成本削減,而是戰略資源的重新配置。

(5) 全球GLP-1市場競爭格局

全球 GLP-1 市場已形成諾和諾德與禮來雙寡頭壟斷的格局,市場集中度極高。

2024年全球GLP-1系列產品銷售額已突破500億美金,2030年GLP-1市場有望超1300億美金。

諾和諾德憑藉先發優勢佔據主導地位,其司美格魯肽系列產品在 2024 年銷售額已超 200 億美元。

然而,禮來的替爾泊肽正以驚人的增速追趕,其 2025 年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速高達 121.3% ,遠超司美格魯肽的 27.2% ,顯示出強勁的追趕和超越勢頭。

同時,中國本土藥企如信達生物則通過價格差異化切入市場。

下面我們針對這三塊核心產品深入分析:

諾和諾德 ( 司美格魯肽 ) :核心優勢在於先發地位、完整的劑型佈局(覆蓋注射與口服)以及最廣泛的適應症組合(已拓展至 MASH 領域),構築了強大的品牌和渠道壁壘。

其劣勢在於,作為單靶點藥物,其減重和降糖的峰值療效已被禮來的雙靶點藥物超越,即使推出高劑量版本(減重 19% ),仍不及替爾泊肽的 22.5% 。

禮來 ( 替爾泊肽 ) :核心優勢是其作為 GLP-1/GIP 雙靶點激動劑帶來的 「 同類最佳 (Best-in-class)」 療效,無論在減重還是降糖效果上均處於市場領先地位。

此外,其患者耐受性更佳,超過 70% 的患者能耐受最高劑量。

其主要劣勢是產品線相對單一,目前尚無口服劑型上市,且上市時間晚於司美格魯肽。

中國本土競爭者 :以信達生物的瑪仕度肽為例,其主要採取差異化競爭策略。

雖然在減重效果上不及前兩者,但憑藉顯著的價格優勢(價格約為司美格魯肽的一半),有望在價格敏感度更高的中國市場及非美市場中搶佔可觀份額,對原研藥企構成中低端市場的競爭壓力。

(6)諾和諾德的防守反擊與長期挑戰

面對禮來在療效上的超越,諾和諾德採取了 「 防守反擊 」 策略,旨在通過鞏固現有優勢和開闢新戰場來穩固其市場基本盤。

劑量升級鞏固療效 :通過提交高劑量 Wegovy ( 7.2mg )的上市申請,將減重效果提升至 19% ,直接回應禮來替爾泊肽的療效挑戰,力圖在高端減重市場守住份額。

適應症拓展構築壁壘 :積極拓寬產品護城河, Wegovy 已於 2025 年 8 月獲 FDA 批准用於治療 MASH (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炎),開闢了新的藍海市場,實現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佈局。

渠道創新應對價格戰 :推出 NovoCare 線上藥房及現金支付通道,繞開復雜的保險支付環節,以更靈活的方式直達患者,以此應對複合藥房的低價衝擊和禮來的價格競爭。

雙寡頭之外,其他競爭者正通過多路徑差異化入局,預示着未來 GLP-1 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和多元化。

技術路徑多元化 :競爭正從單靶點、雙靶點向三靶點( GLP-1/GIP/GCGR )升級。

同時,口服小分子(如禮來的 Orforglipron )和長效製劑(如石藥集團的月製劑)等給藥方式的創新也在同步推進,為市場帶來更多選擇。

價格競爭白熱化 :隨着國產創新葯和仿製藥在 2026-2028 年陸續進入市場,價格戰將不可避免。

例如,信達生物的瑪仕度肽定價僅為 310 元 / 支,遠低於原研藥,將對市場格局產生衝擊。

專利懸崖的長期挑戰 :諾和諾德司美格魯肽的核心專利將於 2031 年左右到期,屆時將面臨超 40 家企業生物類似藥的衝擊,市場格局將從雙寡頭壟斷逐步轉向充分競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