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製藥,中國下一個「彎道超車」機會

2025-09-20 12:36

AI與創新葯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寫醫藥行業的底層邏輯。巨大的市場規模、效率的徹底顛覆,中國是否有望在這條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

一場效率的革命

「10年時間,10億投入,10%的成功率。」

過去,在醫藥行業,人們用這句話來概括新葯研發的九死一生。長期以來,國內外頭部藥企的天量研發投入也足以證明這一點。

「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特性,不僅讓不少罕見病患者在漫長等待中失去希望,更將中小藥企擋在創新門外。但近年來,AI技術與藥物研發的深度融合,有望打破這一魔咒。

「從研發的角度看,AI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更好的分子藥物設計、找到更好的靶標,比如預測哪一款分子可能是更安全的,以及能夠縮短從最初的研發到第一位患者使用這個藥物的周期。」

諾華藥品開發部總裁兼首席醫學官施睿明告訴中新健康,以諾華自身為例,藥物研發方面,AI的應用貫穿到了從設計到執行以及以更快、更高效的方式匯報臨牀試驗結果等流程中。

劑泰科技人工智能創新負責人王愷則以藥物遞送為例,將AI平臺的效率具象化。他説,脂質體是用於包裹藥物使其靶向運送到特定器官的納米級囊泡結構,一直以來如何篩選合適脂質材料實現高效包封藥物是個難題,「保守估計,我們脂質設計和配方空間是10的12次方之多,要去探索這麼大的空間,幾乎無法用已有的資金達到。1000萬的脂質合成和測試費用至少需要5億人民幣,而用AI,既能給你探索藍海的機會,又能增加效率,讓你不用花那麼多錢。」

可以説,AI利用海量數據分析優勢,讓過去「大海撈針」「盲人摸象」的研發過程逐漸顛覆。

中國的天然優勢顯現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人工智能驅動健康的未來:引領潮流》報告提到,預計2024-2032年,AI醫療市場將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長,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58萬億元,其中藥物發現和醫學影像是AI應用最廣的兩個領域,合計市場佔比將超過50%。

國際上,製藥巨頭的AI軍備競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禮來、默克等企業都在加大AI投資力度。在AI製藥這條賽道上,中國正顯示出自己的優勢。恆瑞等頭部醫藥企業在不斷開拓AI藥物研發平臺,深度智耀、晶泰科技、劑泰科技等一眾企業崛起,這些都成為中國AI製藥全球競爭力的縮影。有研究數據預計,2025-2028年,中國AI製藥市場規模將由12.1億元增加至58.6億元,年複合增速達68.3%。

「從一個早研有突破的藥,到上市,這是非常長的鏈條。中國的優勢在於,過去二十年,整個生態圈和供應鏈極其完備,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全球最完備的,比美國還要好。有大量的CDMO企業(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機構),把成本壓得非常低,這也是我們在這個土壤中快速成長的原因。」劑泰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賴才達説。

就在今年,《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對外發布,為行業指明發展方向。文件明確提出,到2030年,規上醫藥工業企業基本實現數智化轉型全覆蓋。

完備的供應鏈、交叉領域的人才儲備、政策激勵正形成合力,成為中國AI製藥快速發展的背后推手。

真正的大考:形成商業閉環

考驗企業模式的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能否形成商業閉環。

這幾年,跨國藥企掀起一輪對中國創新葯的「掃貨熱潮」。根據中郵證券研報,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總金額已接近660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2024年全年中國創新葯的BD(商務拓展)交易總額。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主動上門,購買中國AI藥物的研發授權。

今年8月,晶泰控股發佈公告,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宣佈與DoveTree完成總訂單規模近60億美元的管線合作簽約。該訂單成為中國生物醫藥史上排名前列的License-out交易。

更早之前,阿斯利康與石藥集團宣佈達成了最高達53億美元的合作,利用石藥集團的AI藥物發現平臺開發小分子候選藥物。

日前,劑泰科技也正式發佈了自主研發的AI納米遞送平臺NanoForge。對於商業化路徑規劃,賴才達在接受採訪時也説,「第一是產品先行,要有自己對外合作的管線,真正在臨牀上得到巨大的突破,就能夠帶動商業價值,創造更多平臺相關合作。創造患者價值后,品牌自然有它的經濟價值。」

未來,對於國內的AI製藥企業來説,將研發管線推進至商業化階段是企業面臨的「終極大考」。相信在實現關鍵跨越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也將從過去的「追隨者」躍升爲全球創新的「領跑者」。

記者:張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