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起底全球估值NO.1機器人公司 39歲創始人被稱作「下一個馬斯克」 背后站滿硅谷巨頭

2025-09-20 08:55

《科創板日報》9月20日訊(編輯 宋子喬) 一家成立僅三年的機器人初創公司,憑藉明星創始人、快速迭代的產品,在科技熱潮中迅速崛起,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的成名史非常具有「硅谷特色」。

當地時間周二(9月16日),Figure在官網宣佈,公司C輪融資籌集了超10億美元,投后估值達390億美元,一舉成為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本輪融資由知名投資機構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英偉達、英特爾資本、LG Technology Ventures、賽富時、T-Mobile Ventures、高通創投等行業巨頭參投。英偉達、英特爾等曾參與Figure此前的融資。

Figure於2022年1月誕生於美國硅谷,致力於研發自主通用人形機器人。2023年5月,Figure完成7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跟投方包括Aliya Capital、Bold 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和庫卡機器人前CEO Till Reuter,兩個月后,其又獲得了英特爾資本等的900萬美元A+輪投資;其在2024年2月完成約6.75億美元的B輪融資時,估值約為26億美元,其中貝索斯通過名下公司Explore Investments LLC承諾投資1億美元,微軟投資9500萬美元,而英偉達和亞馬遜附屬基金則各投資5000萬美元。

立足當下,過去短短一年半的時間里,其估值增長了約14倍。同樣站在熱門風口,為什麼這些知名資本、硅谷巨頭選擇押注Figure?

超絕行動力和全棧式路線

成立后不到12月的時間里,Figure團隊從零設計出了人形機器人的大部分部件。2023年3月,Figure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Figure 01面世,不僅能完成搬箱子等簡單的體力任務,還能通過觀察人類示範學會煮咖啡。

2024年8月,續航能力和計算推理能力更強、軟件更高級的Figure 02上線。

2025年2月初是個重要的時間點,Figure與OpenAI終止合作,轉而進行完全自主研發的端到端機器人AI模型——Helix。據介紹,Helix是首款能對整個人形機器人上半身(包括頭部、軀干、手腕和手指)進行高頻率、連續控制的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通過直接將視覺語言模型中捕獲的豐富語義知識,直接轉化為機器人動作,克服了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多個長期挑戰——至少不需要為機器人的每一個動作進行大量訓練了。

今年以來,Figure放出一系列演示視頻,展示了其人形機器人在多種場景下的作業能力

與OpenAI「分手」當月,2月20日,Figure便演示了Helix加持的兩個機器人能「共腦合作」,即AI同時操控兩臺機器人;

3月25日,Figure更新擬人步態技術,其人形機器人Figure 02能夠以每小時2.68英里(約1.2米/秒)的速度像人類一樣以自然步態行走,機器人行走速度較前代產品提升近七倍;

5月,第三代產品Figure 03問世,Figure CEO Brett Adcock強調這是他迄今為止見過最先進的硬件系統;

6月,Figure的人形機器人成功學會了在物流產線上分揀包裹;

7月-8月,Figure展示了機器人作為「家政員」的能力,包括從筐中取出待洗衣物,並將其放入洗衣機滾筒、自主疊衣服;

最近的技能更新是在9月3日(見下圖),其機器人能夠自主將碗碟放入洗碗機。儘管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光滑或易碎物品的處理需要精準的操作,洗碗機籃筐的誤差容忍度僅有釐米級。

image

國泰海通最新研報認為,場景層面,Figure機器人摺疊衣物任務的突破標誌其從工業向家庭場景滲透,未來有望圍繞日常服務需求(清潔、護理等)拓展能力邊界。

也就是説,Figure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人形機器人從概念到原型,再到商業化應用的跳躍,在AI模型構建、本體硬件、現實場景運行的數據採集和商業化上實現了閉環,現在正試圖在B端場景落地,並延伸到C端場景

創始人被稱作「下一個馬斯克」

Figure的創始人兼CEO、現年39歲的Brett Adcock(佈雷特•阿德科克)已經有近20年的前沿科技創業經驗。他曾創立eVTOL公司Archer Aviation,該公司於2020年底上市,更早時候Adcock創立了在線人才市場Vettery,該公司后被全球最大的招聘公司德科集團(Adecco Group)以1.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image

Adcock曾喊出了「要做世界上第一個商業上可行的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口號,他在Figure首輪便投入了1000萬美元,A輪追加2000萬美元,並表示未來可能至少投入1億美元資金進入Figure。

這種傾注自身家當、孤注一擲的投資風格讓包括《福布斯》、TechCrunch在內的多家媒體將Adcock稱為「下一個馬斯克」或「馬斯克2.0」。2023年9月,在《My First Million》節目中,主持人Sam Parr在視頻封面將Brett貼上「埃隆•馬斯克2.0」標籤,標明其身價30億美元,並表示在10年內他會成為霍德華•休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物。

目前,Figure正積極推動機器人量產和B端應用。3月15日,Figure宣佈BotQ量產工廠,第一代產線每年可量產12000台人形機器人,未來四年將擴展至年產10萬臺機器人或300萬個執行器的規模。

在商業應用方面,Figure已經與寶馬汽車建立了合作關係。寶馬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斯帕坦堡工廠引進了Figure的人形機器人進行汽車產線測試。同時Figure將與C輪投資方Brookfield展開合作,幫助Helix開發預訓練數據集。

行業加速進入淘汰賽 機構聚焦頭部廠商供應鏈

有意思的是,據澎湃、投資界的報道,Adcock曾公開聊到王興興的宇樹科技,坦言感受到來自中國同行的競爭壓力。在他看來,中國工程團隊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的優勢,將使中國成為未來全球機器人技術的主要競爭者之一。

他還預測,「最終只有少數幾個團隊取得成功」。

當下,機器人熱潮翻湧不止,Figure、特斯拉Optimus、宇樹科技等均處於第一梯隊。

中金公司日前發佈研報稱,未來僅有少數具備全棧能力的機器人企業,有望進一步突破至「具身智能」層級。該機構認為機器人大模型是破解傳統機器人控制瓶頸、邁向通用具身智能的關鍵路徑。當前行業主要基於大語言模型、自動駕駛大模型及多模態大模型探索的發展方向,產業重心已轉向「小腦+大腦」系統研發,而不同企業在研發與商業化路徑上存在差異。只有極少部分具備全棧技術能力、資源整合優勢與長期主義戰略的企業,未來將通過收斂技術路徑,最終定義「具身智能」的核心標準,進一步突破至「具身智能」層級。

華泰證券也表示,本輪具身智能熱潮起於大模型的技術突破,大模型決定了人形機器人泛化能力的天花板,是現階段商業化的核心壁壘之一。當前眾多科技大廠入局賽道,如谷歌、OpenAl、Meta、英偉達等均在佈局大腦,國內大廠雖然佈局稍晚,但已有成型產品,如華為、百度、科大訊飛等,同時涌現出一批優秀初創公司,試圖打造機器人「通用大腦」,以及Figure Al為代表的全球頭部人形機器人創企開始自研基礎大模型。這會加速行業進入淘汰賽,不具備一定AI能力的本體廠或被擠壓生存空間

該機構進一步表示,覆盤2022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的行情,從2022年特斯拉官宣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開始,從早期的主題行情向趨勢行情切換,並由T鏈向國產鏈擴散。賽道估值中樞隨產業技術突破而不斷抬高,市場的信心跟隨產業進度不斷加強,至今市場已深度認可人形機器人的廣闊空間,對核心零部件公司給予了「終局估值法」(按特斯拉2029年出貨100萬台對應的利潤空間,再乘相應市佔率)。考慮當前特斯拉鍊估值水位已較高,該機構認為2025年下半年市場或更注重有頭部主機廠訂單的供應鏈、機器人業務佈局邊際變化大的個股、新技術方向如擺線針輪、或是國產鏈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