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10:00
(接上期文章)
敍事三:AI orchestrators 將管理 AI Agent 網絡
該場景所設想的 「新常態」 是:多個 AI Agent 將被整合到 「orchestrator uber-models(編排者超級模型)」 之下,由后者負責管理整體項目流程。
企業將藉助 AI orchestration(人工智能編排技術),統籌多個 AI Agent 及其他機器學習(ML)模型協同工作,並利用特定專業能力完成各項任務。
合規是人工智能良性應用的關鍵
Gajjar 認為,這一預測不僅可信,而且極有可能成為現實。她表示:「我們正處於這一變革的初始階段,但變革速度很快。今年,AI orchestrators 完全可能成為企業人工智能系統的核心 — 連接多個 AI Agent、優化人工智能工作流程,並處理多語言和多媒體數據。」 不過,她同時提醒,在缺乏適當保障措施的情況下,不應貿然推進。
Gajjar 警示道:「與此同時,要擴大這些系統的規模,就需要強有力的合規框架,以確保一切順利運行,同時不忽視問責制。2025 年或許會成為我們從試驗階段邁向大規模應用的一年,我非常期待看到企業如何在速度與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企業而言,在採用最新創新技術的同時,必須以同等的熱情投入到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治理及合規工作中,這一點至關重要。
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Hay 指出:「未來將會出現 AI orchestrator,它們將與多個AI Agent 協同工作。大型模型將扮演 orchestrator 的角色,而小型模型則負責處理特定的限制性任務。」
然而,Hay 預測,隨着 AI Agent 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工作流程將從 「編排式」 向 「單 AI Agent 式」 轉變。「當這些獨立的 AI Agent 能力足夠強大時,人們會轉而選擇‘依靠這一個 AI Agent 就能完成端到端的所有工作’。」
Hay 認為,隨着模型的發展,這種演變會呈現 「反覆拉鋸」 的態勢。「單 AI Agent 的能力會達到一個極限,之后人們又會迴歸到多 AI Agent 協作的模式。在多 AI Agent 框架與‘全能型單 AI Agent’之間,會不斷切換。」 儘管人工智能模型將主導項目流程,但 Hay 堅信,人類始終會參與其中(即 「人類在環路中」,human-in-the-loop, HITL)。
編排並非始終是正確解決方案
在 Ashoori 看來,是否需要 「meta-orchestrator(元編排者)」 並非既定結論,最終取決於預期的使用場景。她解釋道:「這是一個架構層面的決策。從定義上來説,每個 AI Agent 都應具備自主判斷能力 — 判斷是否需要與其他 AI Agent 協調、是否需要調用一系列工具,或是是否需要補充數據。不一定需要一個‘頂層中間 Agent’來監控所有 AI Agent,並指揮它們如何行動。」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meta-orchestrator」 可能確有必要。Ashoori 推測:「有時你可能需要明確,如何組合使用多個專業 AI Agent 來實現目標。這種情況下,你或許會決定創建一個專門充當 orchestrator 的 AI Agent。」
Danilevsky 則建議企業:首先要明確哪些工作流程可以、且應該轉化為 AI Agent 驅動模式,以及能帶來多大的投資回報率(ROI),然后再據此制定人工智能戰略。「未來會不會出現一些由 AI Agent 構成的 orchestration 流程?當然會。但企業里的所有流程都應該通過 AI Agent orchestration 來運行嗎?答案是否定的,那樣行不通。」
敍事四:Agents 將輔助人類工作者
關於未來一年 Agent 應用的主流展望是:Agent 將輔助(而非必然取代)人類工作者。支持者表示,在人類主導的高效工作流程中,Agent 將扮演 「貢獻者」 的角色。
然而,在企業人工智能應用的相關討論中,「人工智能導致失業」 的擔憂始終存在。隨着 Agent 能力不斷增強,企業領導者會推動 「人機協作」,還是會選擇用人工智能工具取代人類員工?
Agents 應是工具,而非替代品
Ashoori 認為,未來的最佳發展路徑是:信任員工,讓他們自主決定在各自工作中如何最優地使用人工智能。她解釋道:「我們應當賦予員工權力,讓他們決定如何利用 Agent,但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用 Agent 取代人類。」 有些工作職能非常適合交給 Agent 處理,但在另一些工作中,人類的參與是無法替代的。「比如,Agent 可以轉錄會議內容並生成摘要,但你不會讓 Agent 來代替你和我進行這場對話。」
Danilevsky 與 Ashoori 觀點一致,他指出,在工作場所應用 Agent 的過程中,難免會經歷 「成長的陣痛」。「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旦任務變得複雜,就必須依靠人類。」 儘管企業領導者可能會爲了削減短期成本而裁員,但 Agent 的應用 「最終會更多地穩定在‘輔助角色’上。人類必須始終參與其中,Agent 為人類提供幫助,而最終決策仍由人類做出。」Danilevsky 在描述其 「人類在環路中」(HITL)的人工智能願景時如此説道。
Hay 則提出了一條工作場所人工智能可持續應用的路徑。「如果我們能正確運用人工智能,它將成為人類的輔助工具,幫助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若應用得當,人工智能能讓我們擺脫繁瑣,去從事更有趣的工作。」 但與此同時,他也能想象到另一種未來:人工智能被過度優先考慮。「確實存在一種風險:如果應用方式不當、方向錯誤,最終可能會變成‘人類輔助人工智能’,而非‘人工智能輔助人類’。」
Gajjar 也提醒,不應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我認為 AI Agent 不會在一夜之間取代人類工作,但它們肯定會重塑我們的工作方式。重複性強、價值較低的任務已經在被自動化處理,這讓人們得以投身更具戰略性和創造性的工作。儘管如此,企業在引入人工智能時必須深思熟慮。治理框架 — 比如那些聚焦公平性、透明度和問責制的框架 — 將起到關鍵作用。」
開源人工智能催生新機遇
在 Hay 看來,開源人工智能模型的一大優勢在於,它為未來 AI Agent 市場的形成以及開發者后續的商業化變現打開了大門。Hay 表示:「我認為開源 Agent 是關鍵。藉助開源模式,任何人都能開發 Agent,讓它完成實用任務,甚至還能借此創辦自己的公司。」
Hay 認為,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收益之余,還需考量其可能引發的 「成長陣痛」 與組織架構調整問題,對於 「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地區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
大型語言模型(LLMs)能生成文本形式的輸出結果,即便在網絡連接不穩定的地區,用户也可通過短信獲取這些內容。Hay 稱:「對於網絡接入條件不佳的國家,人工智能能在低帶寬環境下運行,且成本還在不斷降低 — 這種賦能作用非常令人振奮。」
總結思考:治理與戰略是 AI Agent 成功落地的關鍵
在與四位專家的交流過程中,有兩個核心主題被反覆提及。除了前文探討的四大場景外,要在當前人工智能爆發式發展的浪潮中找到可持續路徑,企業及企業領導者還需認可以下兩個理念:
人工智能治理是實現合規應用與負責任使用的基礎。
以經濟價值為核心的完善人工智能戰略,將助力企業實現人工智能的可持續應用。
治理的必要性
Gajjar 強調:「隨着 AI Agent 深度融入業務運營,企業需要治理框架來監控其運行表現,並確保問責機制落地。這正是 IBM負責任的人工智能’(Responsible AI)理念的優勢所在 — 核心就是要確保人工智能與人類協同而非對立,從一開始就構建可信賴、可審計的系統。」
Ashoori 描繪了 AI Agent 可能出現的一種失誤場景:「如今使用 AI Agent,本質上是藉助大型語言模型(LLM),讓它代表你執行操作。要是它在操作中連接到某個數據集,並刪除了大量敏感記錄,該怎麼辦?」
Danilevsky 指出:「技術本身沒有自主意識,無法承擔責任。」 她認為,在意外數據泄露或刪除等風險面前,「風險的影響規模會更大。人類在一定時間內所能處理的事務有限,但技術完成任務的速度更快,且可能在我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操作。」
而當這類問題發生時,不能簡單將責任歸咎於人工智能,進而免除相關人員的責任。Hay 警示道:「企業中必然會有人因這些操作而承擔相應的責任與問責。」
Ashoori 表示:「因此,當前的挑戰在於透明度,以及對 AI Agent 每一項操作的可追溯性。你需要準確瞭解正在發生的一切,能夠對操作進行跟蹤、追溯並加以控制。」
在 Danilevsky 看來,自由試驗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她稱:「讓人們實際去體驗、搭建這項技術,並嘗試找出其漏洞,這其中藴含着巨大價值。」 同時,她也提醒開發者,在選擇使用何種模型、向模型輸入何種數據時需保持謹慎:「有些服務商可能會收集你所有的數據,所以務必多加留意。」
為何人工智能戰略至關重要
Danilevsky 預測:「當前的人工智能熱潮無疑是由‘錯失恐懼’(FOMO)推動的,當這項技術逐漸常態化后,熱度自然會降温。我認為到那時,人們會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應用可行,哪些不可行。」Gajjar 補充道:「重點還應放在將 AI Agent 融入生態系統中,讓它們能夠持續學習、不斷適應,從而推動長期效率提升。」
Danilevsky 及時引導大家理性看待預期,並將討論拉回到可驗證的業務需求上。她表示:「企業需要警惕‘爲了用工具而找問題’的心態。大型語言模型(LLMs)剛出現時就有過這種情況 — 人們會説‘第一步:我們要用上 LLMs;第二步:再想想用它們來做什麼’。」
Hay 建議企業提前為 AI Agent 的應用做好準備:「價值將屬於這類組織 — 它們整合自身私有數據,並以特定方式進行梳理,讓 AI Agent 能基於這些文檔開展調研工作。」 每家企業都擁有大量寶貴的專有數據,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可支撐 AI Agent 工作流程的資源,有助於實現正向投資回報率(ROI)。
Ashoori 指出:「藉助 AI Agent,企業有機會利用其專有數據和現有企業工作流程,實現差異化競爭與規模擴張。對企業而言,去年是試驗與探索之年,如今它們需要擴大這種影響力,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資回報率最大化。而 AI Agent 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全文完)
文章來源:
IBM官網:https://www.ibm.com/think/insights/ai-agents-2025-expectations-vs-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