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王興興對手,Figure估值2700億

2025-09-18 16:10

原標題:王興興對手,Figure估值2700億

全球最貴人形機器人公司誕生了。

最新消息,Figure宣佈完成10億美元C輪融資,投后估值3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00億元),打破全球人形機器人公司估值記錄。

其實過去一段時間里,國內投資人聊到宇樹時也會常常提起Figure——2022年成立,估值千億,令人驚訝。相比之下,國內具身智能創業公司估值顯得保守多了。

鮮為人知的是,Figure目前產品的零部件,不少來自中國製造業公司。更有意思的是,Figure創始人Brett Adcock曾公開聊到王興興的宇樹科技,坦言感受到來自中國同行的競爭壓力。

全球最貴人形機器人

估值2700億

如果將時間拉回到兩三年前,幾乎沒人想到Figure日后會成長為一個千億獨角獸。

成立於2022年,Figure起初並不在投資人的視野里。「經過無數次演講,我找不到一個真正的風險投資人願意投資。」創始人Brett Adcock曾回憶創業初期那段艱難時光,公司沒有找到產品市場適應度,被幾乎所有的科技投資人拒絕過。

「我們的想法是放手去造一個人形機器人」。他們算了一筆賬,當時的資金消耗速度是每月100萬美元,必須儘快取得進展。於是在公司成立后不到12月的時間里,Figure團隊從零設計出了人形機器人的大部分部件。

投資人開始找上門。

2023年5月,Figure完成7000萬美金的A輪融資,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跟投方包括Aliya Capital、Bold 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和庫卡機器人前CEO Till Reuter。兩個月后,又獲得了來自Big Sky Partners和Intel Capital的900萬美元投資。

更大的轉折點,是行業外部環境開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具身智能站上了風口。風暴之下,人形機器人被視為極具前景的未來賽道之一,投資人蜂擁而至。

Figure成了香餑餑。2024年2月,公司宣佈完成約6.75億美元的B輪融資,其中貝索斯通過名下公司Explore Investments LLC承諾投資1億美元,微軟投資9500萬美元,而Nvidia和亞馬遜附屬基金則各投資5000萬美元。本輪融資后,Figure估值躍升至26億美元。

創業兩年,估值百億,這樣的成績已經足夠驚艷。沒想到這僅僅是故事的開始。

今年初,外界傳出Figure正尋求以400億美元的估值籌集10億至20億美元的消息。如今浮出水面——Figure正式宣佈C輪融資已獲超10億美元承諾資金,投后估值3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00億元)。

此次投資陣營豪華: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英偉達、麥格理資本、英特爾資本、Align Ventures、Tamarack Global、LG Technology Ventures、Salesforce、T-Mobile Ventures和Qualcomm Ventures也參與了投資。

換言之,僅僅一年半時間,Figure估值翻了15倍。

彈藥到位,Figure表示將加速其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並用於三方面:推動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和商業運營領域、構建下一代GPU基礎架構,加速訓練和仿真,以及啟動先進的數據收集工作。

眼下,商業化探索擺在所有具身智能公司面前。正如Brett Adcock所説,「團隊、產品和路線都已準備就緒,現在正是實現突破的最佳時機。」

39歲,創業狂人

旗下機器人也面臨質疑

Figure創始人Brett Adcock堪稱「創業狂人」。

出生於1986年,Brett Adcock在一個農場家庭長大。受父母影響,他從中學時期就開始嘗試創業。2012年創辦了一家線上人才市場公司Vettery,后被一家瑞士公司以1億美元收購。

這讓Brett Adcock賺到第一桶金。后來看到電動化浪潮機會,Brett Adcock便帶着全部資金投入了新的創業——成立一家eVTOL公司Archer Aviation,生產全電動垂直起降飛機,並於2020年底上市,最新市值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0億元)。

直到2022年,Brett Adcock宣佈從公司董事會辭職,創立Figure。他在公司官網上寫道:「Figure,展望未來30年」。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是AGI的終極形態,這是成立Figure的目標。

正所謂投資就是投人,在外界眼里,Brett Adcock的創業過程,頗像馬斯克早期創建SpaceX的日子,他也因此有了「馬斯克2.0」的稱號。2023年10月,Figure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Figure 01面世,不僅能完成搬箱子等簡單的體力任務,還能通過觀察人類示範學會煮咖啡。

這種機器人「自主學習」的模式比特斯拉將數據傳輸給機器人的方法更具效率,也被認為碾壓馬斯克的擎天柱,吸引了全球科技巨頭的目光。

而Figure的另一大法寶,則是自主研發的機器人AI模型——Helix。

Figure機器人曾搭載OpenAI的大模型,但意識到人工智能是通用機器人的關鍵,今年2月,Figure與OpenAI終止合作,隨后推出名為Helix的VLA模型。在Figure的演示中,有了Helix加持,AI能夠首次同時操控兩臺機器人,讓它們共腦合作,這一幕轟動一時。

不過,外界質疑隨之而來。此前Figure宣佈簽下大客户寶馬汽車,但隨后就有外媒質疑,寶馬工廠實際僅有一臺Figure的機器人在非生產時段運行,有誇大宣傳合作嫌疑。之后的迴應視頻里,adcock brett僅展示了一個Figure機器人在寶馬生產線上忙碌。

過去一段時間,外界對於Figure機器人的瞭解僅限於社交網絡上頻繁發佈的演示視頻,實操能力如何?沒人在公開場合看到過。而對AI模型能力的競爭,對手們早已虎視眈眈。爲了應對挑戰,Figure已經宣佈,將與C輪投資方Brookfield展開合作,幫助Helix開發預訓練數據集。

歸根結底,千億市值之下,人們希望看到更多東西。

「宇樹們被低估了」

消息傳至大洋彼岸——9月17日,A股機器人板塊延續強勢,再度掀起漲停潮。隨着特斯拉擎天柱的密集動態、國產機器人廠商相繼拿下大單等利好加持,中國人形機器人概念股近期掀起一輪猛烈漲勢。

Figure無疑也是攪動這波春水的鮎魚之一。你可能不知道,這家千億獨角獸背后,還有一眾中國製造業企業:

匯豐發佈的研報顯示,在Figure的供應鏈中,長盈精密為Figure提供關節、軸承和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綠的諧波提供諧波減速器;旭升集團為其供貨鎂合金外殼;兆威機電提供無刷電機……

這一幕並不令人意外。

實際上,無論是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這類國產新貴,還是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頓動力等海外巨頭,都少不了中國供應鏈企業的深度參與。比如,來自浙江的拓普集團三花智控,正是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兩大一級供應商。前不久,馬斯克坦言擴大擎天柱機器人生產規模面臨的挑戰——必須要從零開始創建供應鏈。

這恰恰是國產廠商們實現突圍的機會。放眼望去,我國製造業總體規模已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大多數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從長三角到珠三角,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產業鏈供應鏈企業。這波具身智能浪潮中,不少投資人重新來到深圳找硬件項目,就是因為這里「硬件創新+製造業配套」的集羣優勢。

正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減速器、傳感器和螺絲釘,形成了國產機器人們生長的獨特土壤。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全球人形機器人100家關鍵企業中,其中56家來自中國。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和最強的製造成本優勢。可以看到的是,今年以來,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優必選等頭部機器人企業相繼拿下大單,成本優勢極其明顯,每一步都離不開中國供應鏈能力。

此前國內具身智能賽道一度被泡沫聲音籠罩,但當Figure拿下千億估值,一切似乎變得合乎情理。畢竟今年爆火的宇樹科技,6月融資時的投前估值百億級別,「宇樹們可能被低估了」。

回到Figure身上,他們早已注意到來自中國的對手。此前Brett Adcock在一次訪談中聊到宇樹科技,並對這些中國機器人領域的競爭者給予高度評價。在他看來,中國工程團隊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的優勢,將使中國成為未來全球機器人技術的主要競爭者之一。

他還預測,「最終只有少數幾個團隊取得成功」。可以斷定的是,中國面孔一定不會缺席。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吳瓊,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9/555022.shtml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