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7 16:02
據新華社,美國總統特朗普於9月16日抵達英國,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他第二次以美國總統身份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
同日,英國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SK)承諾將在未來五年內向美國投資300億美元。這不是第一家宣佈將向美國投資的國際藥企,此前,特朗普曾威脅對進口藥品徵收關税,並抱怨美國人支付的藥價偏高。
不過,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衞生高級研究員、美國西東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暨全球衞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若美國政府意圖推動藥企生產迴流美國或鄰近國家,「既不必要,也成本高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難以實現」,因為美國在藥品生產上高度依賴海外供應鏈。
國際藥企投資美國
美國約佔葛蘭素史克收入的50%。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沃爾姆斯利(Emma Walmsley)今年早些時候表示,葛蘭素史克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向美國投資數百億美元,將美國視為公司的「頭號優先市場」。具體舉措包括在賓夕法尼亞州建設價值12億美元的生物製劑工廠,以及提升現有美國生產基地的人工智能與先進製造能力,其余資金將用於藥物研發和臨牀試驗支持。
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白宮網站消息,今年以來,受美國關税威脅等政策壓力,多家制藥公司宣佈了在美國的投資計劃,涉及製造、研發和供應鏈擴建。
例如,今年2月,美國製藥公司禮來宣佈在美270億美元的投資額,將新建三家活性藥物成分工廠和一家注射劑工廠,並將美國本土製造能力翻倍。3月,強生宣佈將在4年內投資550億美元,涵蓋製造、研發和技術。美國藥品開發商LGM Pharma計劃投資600萬美元,擴建得克薩斯州的製造設施。默沙東公司(Merck & Co.)計劃投資90億美元,至2028年用於北卡羅來納州新廠、特拉華州生物製劑工廠等產品和研發管線。總部位於印度的賽基因國際宣佈投資3650萬美元收購巴爾的摩的生物製劑製造工廠。
4月,瑞士製藥公司諾華計劃在5年內投資230億美元,同爲瑞士公司的羅氏(Roche)承諾5年內投資500億美元。美國製藥公司艾伯維(AbbVie)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資100億美元,用於在美國新增四家制造工廠。同月,創新葯公司安進(Amgen)宣佈在俄亥俄州投資9億美元。賽默飛世爾科技宣佈將在4年內投資20億美元,增強美國製造業務並推動創新。
5月,法國賽諾菲(計劃到2030年投資200億美元,增強制造和研發能力。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稱將在5年內投資400億美元,用於研發、技術和美國製造。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計劃新增110億美元投資(總計320億美元),用於加州的藥物開發和製造中心及另外兩處設施的建設。默克動物保健(Merck Animal Health)將投資8.95億美元擴建堪薩斯州製造業務。6月,希克瑪製藥(Hikma Pharmaceuticals)承諾10億美元用於擴大美國製造和研究能力。
7月,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承諾到2030年投資500億美元,在弗吉尼亞州新建藥物原料工廠,並擴建5個州的工廠。百健(Biogen)宣佈投資20億美元,擴建北卡羅來納州研究三角園區的工廠。
然而,這股產業迴流美國的浪潮,背后卻存在顯著的政策干預與戰略疑慮。黃嚴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美國製藥行業對海外藥物活性成分(API)和仿製藥(generic drugs)的依賴很高,如果加徵關税,可能不僅導致美國藥品價格無法降低,還會對藥品的可及性產生影響。
更值得警惕的是,黃嚴忠表示:「美國藥企的新葯研發成本極為高昂,過去開發一款新葯可能耗資近10億美元且需多年時間。如今,部分美國藥企通過授權使用(license)中國研發的新葯來降低成本,這種模式顯著減少了研發費用。從這個意義來説,若美政府既要求美國藥企降價、又要求本地生產,這可能迫使藥企進一步將研發外包至外國,以維持成本優勢。這反而可能加深對海外研發的依賴,與其本土化戰略的初衷背道而馳。」
英國政府支持不足
英國首相斯塔默對葛蘭素史克的投資表示支持,認為這是英美合作的典範。但與此同時,英國製藥行業正面臨顯著的投資流失風險。
當前,英國政府與藥企之間持續的藥價控制爭端談判仍未有結果。據報道,英國自2024年生效的《品牌藥物定價、准入與增長自願方案》(VPAG)要求製藥企業向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返還品牌藥物收入的23.5%至35.6%,遠高於法國(5.7%)和德國(7%)等歐洲國家的水平。
這一機制旨在控制NHS藥物支出增長,但事實上,牛津大學藥物學傑出教授貝爾(John Bell)表示,NHS整體藥物支出佔比已從15年前的15%降至當前的9%,低於其他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水平(維持在14%-20%之間)。
在此背景下,8月22日,英國製藥工業協會(ABPI)宣佈與政府就VPAG方案的藥價談判正式破裂。該協會首席執行官託貝特(Richard Torbett)表示,這一僵局將阻礙患者獲得新葯、抑制行業增長,並使英國在全球生命科學投資中處於劣勢。行業警告,若回扣率維持在20%以上,到2033年英國可能損失約110億英鎊(約合1066億元人民幣)的研發投資。
近期,多家跨國藥企已採取行動。默沙東公司(Merck & Co.)已經取消了在倫敦的一個價值10億英鎊的研究樞紐計劃,該項目原定於2027年完工,現已啟動建設。此外,該公司還將在年底前關閉倫敦生物科學創新中心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站點。默沙東發言人表示,這一原因在於「英國政府對生命科學投資進展緩慢,以及歷屆英國政府對創新葯物的低估」。近日,阿斯利康也宣佈暫停劍橋研究站點價值2億英鎊的擴建計劃。1月,阿斯利康還取消了在北部英格蘭疫苗製造廠的4.5億英鎊投資計劃。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