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早期AI科普技術痕跡明顯,如今被誇「古希臘掌管AIGC的神」,如何做到?

2025-09-15 15:46

(來源:上觀新聞)

複製者的遊戲、飢餓的暴君、癌之悖論、內穩態黃昏……

「用AIGC把科學史拍成科幻大片,電影級的科普視頻誰不愛看啊!」這句抖音精選的官方評語,精準捕捉了「大圓鏡科普」賬號的核心吸引力。

隨着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普視頻的創作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革。「大圓鏡科普」以其電影級的視聽體驗和嚴謹的科學內容,成為AIGC技術應用於知識傳播領域的標杆案例。

「大圓鏡科普」已經成長為AI科普新星

「大圓鏡科普」的誕生並非偶然。作為天橋腦科學研究院的重點孵化項目,創始人陳天橋和雒芊芊參與策劃,項目背后有着強大的研究和技術資源支撐。陳天橋自宣佈「All in AI」戰略以來,持續加碼AI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不僅推動開源Deep Research模型的落地,還孵化了覆蓋企業服務、健康、信息、市場營銷等多個領域的AI創業公司。在這一體系下,「大圓鏡科普」成為AI技術與科普傳播深度融合的代表作品。

與傳統科普視頻不同,「大圓鏡科普」團隊將電影級製作標準引入AI內容創作。從畫面構圖、色彩搭配到鏡頭運動和特效處理,每一個細節都經過打磨。團隊不僅追求視覺震撼,還專門設計豐富的音效和配樂,確保文案兼具科學性和故事性。觀眾在B站和抖音評論區頻頻表達震撼:「這是我看過製作最精良的AI視頻,達到了電影級視覺效果!」這種高品質體驗,刷新了大眾對AI生成內容的認知,也讓「大圓鏡科普」獲得「古希臘掌管AIGC的神」「全網AIGC電影級製作第一人」等多項官方讚譽。

截至目前,「大圓鏡科普」在B站、抖音和視頻號同步更新,已積累170.6萬全網粉絲,視頻總播放量超過1.8億,互動次數突破1000萬。代表作《生命科學簡史》系列曝光量高達1.4億,創下國內AIGC內容曝光最高紀錄。在B站,賬號五次登頂「知識區」熱門第一,一次全站熱門第一,五次全站熱門前十,成為知識區有史以來粉絲增長最快的賬號。

「大圓鏡科普」不僅得到用户認可,也獲得了專業機構的高度評價。AIGC作品《聲音也能治病》獲得「兩翼杯」青年前沿科普大賽二等獎;AIGC作品《人生是否只是宿命》入選IEEE ICME 2025 AI ART Gallery AI藝術展映;AIGC 科普視頻《激素戰爭:人類身體的解放戰爭》獲得北京科協和中科院聯合主辦的「2025北京科學傳播大賽」AIGC 科普創作單元第一名「最佳科學傳播獎」。AIGC藝術片《夢中的塞巴斯蒂安》在海量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五屆IM兩岸青年影展AIGC單元「最具AI微短劇潛力作品」,併入圍了2025「FIRST驚喜電影展」UNTITLED未命名單元。這些榮譽不僅肯定了「大圓鏡」的創作水平,也驗證了AIGC技術在科普領域的應用價值。

回顧AIGC技術的發展,早期AI生成內容因技術痕跡明顯,曾遭遇諸多質疑:「AI能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科普內容嗎?」「機器生成的視頻能有人文温度嗎?」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作者的持續努力,AIGC內容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如今,觀眾關注的已不再是「這是不是AI做的」,而是「這個知識點太有趣了」「這個視覺效果太震撼了」。這種轉變,標誌着AIGC內容從技術展示向價值創造的跨越。

陳天橋告訴記者,依託天橋腦科學研究院的專業背景和陳天橋在AI領域的持續投入,團隊將不斷探索更智能的內容生成算法、更逼真的視覺效果和更個性化的內容推薦。

「‘用AI打造最好的視頻’不僅是‘大圓鏡科普’的初心,更是我們面向未來的承諾。」

【相關閲讀】用AIGC視頻推進科普,這家知名腦科學研究機構還在籌備國際科普獎項

原標題:《早期AI科普技術痕跡明顯,如今被誇「古希臘掌管AIGC的神」,如何做到?》

欄目編輯:馬丹 圖片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