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11:13
專題:瀾起科技擬赴港IPO A股上市六年未再融資分紅回購額超33億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近日,瀾起科技收到證監會關於本次境外上市的備案反饋意見,具體反饋如下:你公司部分子公司經營範圍包含技術出口業務,請説明你公司及子公司最近三年技術出口業務的開展情況及合規性,是否存在技術跨境轉移。
瀾起科技的前世今生:營收26.33億高於行業均值,淨利潤11.12億遠超同行平均
瀾起科技成立於2004年5月27日,於2019年7月22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註冊地址和辦公地址均位於上海。公司是全球內存接口芯片領域的領先企業,專注於為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提供芯片解決方案,具備深厚的技術壁壘。
瀾起科技主營業務為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提供以芯片為主的解決方案,所屬申萬行業為電子 - 半導體 - 數字芯片設計,涉及AI芯片、中芯國際概念等多個概念板塊。
經營業績:營收行業第十二,淨利潤第三
2025年上半年,瀾起科技營業收入為26.33億元,行業排名12/48,行業第一名豪威集團139.56億元,第二名江波龍101.96億元,行業平均數為18.15億元,中位數為7.15億元。主營業務構成中,互連類芯片33.49億元佔比92.04%,津逮服務器平臺2.8億元佔比7.68%,其他(補充)1014.15萬元佔比0.28%。淨利潤為11.12億元,行業排名3/48,行業第一名豪威集團20.2億元,第二名海光信息16.42億元,行業平均數為1.95億元,中位數為4859.2萬元。
資產負債率低於同業平均,毛利率高於同業平均
償債能力方面,2025年上半年瀾起科技資產負債率為6.36%(去年同期4.60%),低於行業平均24.69%。從盈利能力看,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為60.44%(去年同期57.78%),高於行業平均36.35%。
董事長楊崇和薪酬999萬元,同比增加196.54萬元
董事長楊崇和,男,1957年出生,美國國籍,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權,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碩士及博士。他有豐富的行業經驗,2004年與Stephen Tai共同創立瀾起科技,自創立至今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2024年薪酬999萬,2023年802.46萬,同比增加196.54萬。總經理Stephen Kuong - Io Tai,男,1971年出生,美國國籍,擁有30年的半導體架構、設計和工程管理經驗,自2004年公司創立至今任董事兼總經理。2024年薪酬999萬,2023年802.26萬,同比增加196.74萬。
A股股東户數較上期減少14.90%
截至2025年6月30日,瀾起科技A股股東户數為6.83萬,較上期減少14.90%;户均持有流通A股數量為1.68萬,較上期增加17.51%。十大流通股東中,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位居第一大流通股東,持股1.15億股,相比上期增加2757.36萬股。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588000)位居第三大流通股東,持股5237.33萬股,相比上期減少112.99萬股。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588080)位居第五大流通股東,持股4739.55萬股,相比上期增加410.97萬股。嘉實上證科創板芯片ETF(588200)位居第七大流通股東,持股2717.25萬股,相比上期增加252.30萬股。華夏上證50ETF(510050)位居第八大流通股東,持股2248.04萬股,為新進股東。華泰柏瑞滬深300ETF(510300)位居第九大流通股東,持股2037.15萬股,相比上期增加172.35萬股。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159995)位居第十大流通股東,持股1803.24萬股,相比上期增加69.34萬股。
華源證券指出,2025年上半年瀾起科技預計實現營業收入約26.33億元,較24年H1增長約58.17%,實現歸母淨利潤11 - 12億元,同比增長85.5% - 102.36%。業績高增長原因有三:一是AI產業推動主營產品DDR5內存接口及模組配套芯片出貨量顯著增長,二子代和三子代RCD芯片出貨佔比增加;二是三款高性能運力芯片合計銷售收入2.94億元,較24年H1大幅增長;三是營收結構變化,DDR5內存接口芯片及高性能運力芯片營收佔比增加致毛利率同比增長。25年Q2預計營收、利潤再創新高,多項業績有望連續九個季度環比增長。AI算力需求擴張利好公司新老產品放量,業績增長樂觀。該機構上修2025 - 2027年公司歸母淨利潤預期為24.14/33.10/43.35億元,對應當前市值的PE分別為39.22/28.61/21.84倍,維持「買入」評級。風險提示為內存模組需求、新產品需求擴張不及預期,DDR5滲透率不及預期。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為AI大模型自動發佈。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