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08:47
(來源:每財網)
保險業務成為業務增長的「主引擎」。
文/每日財報 慄佳
近日,水滴公司發佈了2025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
整體來看,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還是很不錯的。單季度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其實現淨營業收入8.38億元,同比增長23.93%;歸母淨利潤 1.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8.75%,連續14個季度實現盈利。對應到今年整個上半年,水滴公司實現總營收15.92億元,同比增長15.27%;歸母淨利潤2.48億元,同比增長47.02%。
不過,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面看雖有大幅改善向好趨勢,但業務深層增長困境並未完全消退。一方面,雖然保險主業實現較好增長,但這主要是由於AI賦能下技術服務收入增加所帶來的助力,在依賴公益項目引流的流量紅利逐漸見頂下,保險主業的獲客成本依舊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其眾籌業務收入縮減、虧損繼續擴大,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業績增長。再者,該公司憑藉水滴籌直面患者的優勢,於2022年跨界拓展而被認為是第二增長引擎的「招募患者CRO業務」,如今也面臨着較大競爭壓力。
保險業務表現可圈可點,
成本依舊較高
從收入構成看,保險相關業務一直是水滴公司的王牌,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13.97億元,同比增長18.29%,增速顯著跑贏總營收,對總營收的貢獻佔比高達87.74%;實現營業利潤3.22億元,同比增長27.85%,成為拉動盈利增長的「主引擎」。
回看水滴公司保險業務經營情況,可以發現,在此前水滴籌因騙捐事件出現公信力危機的情況下,該項業務的營收、利潤增長也隨之開始走下坡路。
財報顯示,2021-2023年,水滴保險相關業務收入分別為30.71億元、25.59億元、23.41億元,整體呈下滑趨勢;2024年保險業務收入雖有增長至23.64億元,但也僅是微增,同比增速連1%都還不到,且距離2021年度保險相關業務收入規模還有較大的差距。
利潤降幅則更大,2022-2024年,其保險相關業務的營業利潤逐年下滑,分別為10.35億元、5.28億元和4.77億元。
今年上半年保險業績向好,不再是由「公益引流+保險變現」傳統模式帶來的,而之於原因,水滴公司的管理層認為,系自研的水滴守護系列AI應用逐步在獲客、銷售、覈保、質檢等多個業務環節落地,有效提升獲客精度和運營效率。
據悉,水滴的保險相關收入包括保險經紀收入和技術服務收入兩部分。其中,保險經紀收入代表從保險公司獲得的經紀佣金;技術服務收入來自向保險公司、保險經紀人和代理公司提供技術服務,包括風險控制技術服務、用户分析和智能推薦服務、客户關係維護、客户投訴管理、索賠審查和用户推薦服務等。
在今年二季度財報中,水滴將保險相關業務收入實現較好增長的原因直接歸功於技術服務收入的增加所帶來的顯著助力。
的確,得益於AI應用在內部業務流程的滲透率提升,今年二季度,水滴保險業務的首年規模保費達32.0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0.2%。在短險側,水滴繼續加大獲客投入和AI深度賦能力度,促成短險首年規模保費同比增長95%;在長險側,公司加快AI大模型應用落地,長險首年規模保費同比增長45.4%。
只不過,AI深度賦能雖提升了水滴公司保險業務的創收及盈利能力,但並未有效改善其居高不下的成本問題。
根據財報數據,截止今年6月末,水滴公司運營成本和費用總計達14.18億元,同比增長10.63%。其中,保險業務佔據了「大頭」,在總運營成本費用中的佔比高達75.73%,為10.7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46億元,增幅達15.69%,明顯要高於整體運營成本和費用增速。
費率提升利好已消散
眾籌業務虧損擴大
經過上述分析,今年上半年水滴公司業績可圈可點主要是受益於保險主業的強勢發力,但令人較為擔憂的是,其眾籌業務依舊錶現不佳,不僅創收能力在后退,而且虧損幅度有所擴大,是制約盈利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要知道,在2024年末之時,該業務全年是有較大幅度減虧的,如今虧損繼續擴大,着實令人意想不到。
作為2024年民政部首批三家個人求助網絡服務指定平臺,水滴籌6%的服務費率處於行業基準線。橫向對比另兩家平臺的暖心惠民8%費率、輕松籌採用8%與6%雙模式,水滴籌的費率設置既符合監管導向,又通過適度收費維持平臺運營可持續性,在公益屬性與商業邏輯間實現平衡,契合行業規範發展要求。
事實上,自2023年12月起,水滴籌服務費率由3%上調至6%,單項目收費上限同步從5000元增至8000元。此項調整直接推動2024年眾籌業務盈利改善,營業利潤虧損額從2023年的2.46億元鋭減收窄至0.95億元,成為提振全年利潤表現的核心支撐。
然而,服務費率上調至6%后,籌款者若想達成相同目標金額,平臺將分走更多資金;若維持原分配比例,則需擴大籌款規模,這種「雙向壓力」可能動搖捐贈者對平臺的信任根基。也就是説,當公益屬性與商業抽成比例失衡時,用户粘性將面臨考驗。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原本依賴「信任背書」的流量轉化邏輯可能被削弱,進而衝擊水滴籌向保險業務的引流效率。
由此來看,水滴籌服務費比例提升帶來的業績增長利好,在2024年已消化掉了,那麼進入到2025年,「水滴籌」所在的眾籌業務繼續減虧的難度可謂頗大。
財報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今年一季度,水滴眾籌業務取得了0.67億元的收入,同比微幅下降了0.33%;實現營業淨虧損0.3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的0.32億元有小幅收窄。而進入到第二季度,該業務淨收入也為0.67億元,同比下滑2.75%;淨虧損則由去年同期的0.23億元擴大至0.32億元。
由此計算可知,今年上半年,水滴眾籌業務總計實現淨收入1.35億元,同比下降了1.55%;淨虧損達0.62億元,相比去年上半年虧損的0.55億元顯然是進一步擴大了。
與此同時,其眾籌業務的虧損也與成本端不斷上漲的費用有關。截至今年6月末,該業務運營成本和費用總計達1.97億元,同比增長2.59%,佔總運營成本費用的13.88%,收入未能及時覆蓋住成本,虧損也就在所難免。
受市場影響,
跨界CRO業務喜憂參半
水滴公司跨領域的CRO業務雖被市場寄予厚望,但當前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
作為其第三大業務板塊,該業務由2022年6月成立的子公司翼帆醫藥主導,核心邏輯是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數字化臨牀試驗全流程服務,從患者精準匹配、招募費用收取,延伸至患者運營、教育隨訪及數據洞察等環節。
據今年第二季度報告數據透露,截至2025年6月末,約有4.8億人通過水滴醫療眾籌累計向354萬患者捐贈了700億元。也就是説,這些354萬龐大患者基礎,是水滴公司能跨界做CRO患者招募業務的重要原因和支撐力量。
且在2022年水滴剛做CRO業務的時候,行業敞口還處於井噴向上的紅利階段。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數據顯示,2018-2022年,中國CRO市場規模由388億元增長至802億元,尤其是在2022年,CRO市場規模增速高達25.51%,增幅創新高。
在此背景下,水滴跨界業務打開了新局面。數據顯示,2022年度,翼帆醫藥成功新入組患者2800多名,入組臨牀實驗項目數400余個;截至2023年底,翼帆醫藥累計入組患者6900多名,累計入組臨牀試驗項目890多個。由此推算,2023全年,公司新入組患者4100名,推進履約臨牀試驗項目新增了490個。
隨着該業務的持續推進,2022-2023年水滴的數字臨牀試驗解決方案業績表現較好。2022年該項業務全年取得收入0.6億元,到了2023年增加至1億元左右,同比增長約68%。雖然該業務收入規模較小(佔總收入的比重為3.84%),但在2023年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足以見得該業務對水滴的重要性。
只不過,2023年以來,受政策及宏觀環境變化,疊加市場競爭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我國CRO市場規模增速開始放緩,2023年增幅突然降至5.74%,且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24年末我國CRO市場規模雖可達892億元,但是增速卻進一步降至了5.19%。
在整個CRO市場規模增長較為乏力的現實情況下,國內外藥企對於外包的新葯訂單也開始收緊,意味着包括翼帆醫藥在內的公司生存環境開始變得更加逼仄,「內卷」成為常態。
此情況下,翼帆醫藥在2024年度的履約臨牀試驗項目數量開始減少,並拖累當期收入下降至0.91億元,同比下降9.4%。結合截至2024年12月底,翼帆醫藥累計招募了10395名患者入組,累計履約臨牀試驗項目1212個,可看到2024全年其新入組患者僅有3495名,較2023年末的新增數量減少了605名;新增推進履約臨牀試驗項目322個,較上一年度減少了168個。
但一個轉好的跡象在於,今年以來水滴CRO業務開始回暖了,其收入在一季度同比增長11.5%的基礎之上,二季度進一步同比增長了34.2%,按半年度計算,今年上半年,水滴數字臨牀試驗解決方案收入總計達0.51億元,同比增長22.46%。
不僅如此,按照截至2025年6月底累計招募12216名患者參加1385個臨牀試驗項目來計算,今年上半年,翼帆醫藥較上年末共新增招募了1821名患者入組;新增履約臨牀試驗項目173個,算是很不錯的表現。
同時根據財報披露,翼帆醫藥與製藥公司和研究組織合作數量由今年一季度的185家,進一步擴展至二季度末的198家;公司為新項目發起的服務數量由同期的77個增長至114個;註冊的患者人數也創下歷史新高,由同期的822名增至999名。
但從市場競爭維度來看,如今CRO賽道各家分庭抗禮之勢相當激烈。要知道,像泰格醫藥、普蕊斯、諾思格、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等這樣專注醫藥研發外包的垂直企業,早已佔據患者招募及臨牀運營管理核心市場。
此外,作為藥物研發關鍵環節的臨牀試驗,受試者權益保護等議題爭議一直頻發,潛在風險需高度重視。
受此影響下,藥企普遍優先傾向於選擇與賽道頭部機構合作,以此來規避相關風險,而水滴公司作為行業新進入者,在專業背書、經驗積累等方面處於相對劣勢,面臨顯著競爭壓力,需通過差異化服務或技術突破實現突圍,這顯然是一個長期過程。
總體來説,在繼續加大AI創新力度,且AI技術已經實現全業務場景進行應用的賦能下,水滴公司業績尤其是保險業務取得了亮眼成績,這點值得肯定。但眾籌業務利好條件已消化下虧損繼續加劇,以及跨界CRO業務依舊面臨較大競爭壓力,這也都表明水滴業績長期將會面臨一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