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超越治療,走向「愈人」:構建肺癌、乳腺癌全生命周期的守護新生態

2025-09-13 15:21

(來源:上觀新聞)

在我國,肺癌和乳腺癌正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兩大「癌症殺手」——肺癌是國內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位居第二,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近日,在第28屆中國臨牀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期間,安徽省腫瘤醫院副院長、CSCO乳腺癌、轉化醫學、心臟安全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潘躍銀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陶敏教授、輝瑞中國戰略聯盟事業部總經理金肖東、華潤醫藥商業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郭霆以及與癌共舞論壇創始人金萍等多位臨牀和行業的專家與代表,就如何突破惡性腫瘤診療瓶頸、迴應患者真實需求、構建更完善的疾病診療體系,分享了他們的關鍵洞察與實踐路徑。

精準診療的最后一公里:我們卡在了哪里?

儘管腫瘤診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但臨牀實踐中仍面臨諸多待解難題。在肺癌診療領域,主要面臨三大「壁壘」。陶敏教授指出,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醫院的肺癌診療,在規範與技術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導致患者生存預后不均。而基因檢測普及率、標準化不足使精準治療難以落地。此外,優質藥物難入基層,則形成了「診療最后一公里」的障礙。

潘躍銀教授坦言,雖然針對不同類型、分期及分子亞型的乳腺癌可以採用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但當前乳腺癌的診療仍存在兩大突出挑戰:一是區域間診療規範差距顯著,部分基層醫院難以實現「同病同治」;二是治療藥物需平衡療效與安全性,部分藥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對全周期、多學科診療(MDT)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面對現狀,多位專家指出,我國正通過政策引導、學科協作等方式,逐步搭建適配國情的規範診療體系,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癒希望。

針對臨牀痛點,我國肺癌診療體系正加速變革。分級診療與醫聯體建設已成為重要破局手段。上級區域醫療中心通過技術下沉、人才培養、遠程MDT會診,將成熟診療方案輸送至基層,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獲得規範治療;同時,國家主導的單病種質量控制與臨牀路徑規範化工作深入推進,進一步實現了診療「同質化」。全國乳腺癌規範化管理專家委員會及省級專委會的成立,為診療提供了科學指導,放射影像、病理診斷、外科、內科等七大亞學科協作組的建立,進一步整合了診療資源,基於循證醫學的MDT模式,能精準判定乳腺癌分期與分子分型,優化手術、系統治療及放療的時機與方案,讓每一位患者都能獲得精準診療。

超越治療:傾聽那些被忽視的患者聲音

在診療體系向精準化、規範化推進的同時,患者在疾病全周期中的真實需求仍存在諸多未被滿足的缺口,這些缺口超出單純的診療範疇,涉及資源獲取、心理支持、長期管理等多個維度。

每天都能聽到患者和家屬最真實的聲音,他們在疾病診療全程中存在太多需求未被迴應。患者組織「與癌共舞」論壇創始人金萍介紹,當前腫瘤患者的困境可以總結為四句話——跑不起的求醫路、回不去的本地治療、看不見的心理創傷和接不上的隨訪管理。目前需要進一步推進創新葯物審批上市、完善醫保目錄更新機制,提高關鍵抗腫瘤藥物在醫院的配置率。此外,老年患者、經濟困難患者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家庭照顧者的專業培訓支持,也應納入醫療服務優化範疇。

輝瑞中國戰略聯盟事業部總經理金肖東表示,輝瑞始終致力於解決患者在疾病管理和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未盡的需求,以「Outdo Cancer(共克癌症)」為願景,依託小分子藥物、抗體偶聯藥物(ADC)、雙特異性抗體及免疫治療三大技術平臺聚焦高發癌種及不同疾病階段,以突破性科學加速抗癌進程。在加速科學創新的同時,擴大患者對優質成熟藥物的可及,確保每一位需要治療的患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獲得經過科學驗證的成熟藥物,真正為患者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生態。

華潤醫藥商業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郭霆表示,作為中國醫藥分銷頭部企業,華潤踐行「大國民生」的理念,持續利用全面、完善的供應鏈分銷能力及深厚的行業資源優勢,為適用創新葯的患者打通了藥物配送「最后一公里」。去年,華潤醫藥與輝瑞攜手,藉助華潤醫藥卓越的全國渠道優勢以及學術醫療能力,共同推動輝瑞在乳腺癌與肺癌治療領域的四款優質的成熟藥物下沉到基層市場,為廣大的基層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

多方協同:醫院、企業、患者組織聯動,織就全周期健康守護網

現階段,包括肺癌、乳腺癌在內的部分亞型已經逐漸向慢病化轉變,從單純「治療疾病」走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當更多患者能夠實現長生存之后,也催生了對腫瘤治療的新需求。填補這些需求缺口,僅靠單一主體難以實現。正如潘躍銀教授所言,提升腫瘤患者診療預后與生活質量,並非任何一方能獨立完成,醫療機構、醫藥企業、患者組織各司其職、緊密聯動,才能構建以患者為核心的高效診療生態,真正實現從「治療到愈人」。

潘躍銀教授指出,乳腺癌診療中「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治療,核心在於高質量的醫患共同決策,醫生需用通俗語言解釋疾病分型、治療方案選擇和風險,同時尊重患者的年齡、職業、家庭角色與風險承受力,避免「只見疾病不見人」。

金肖東介紹,腫瘤治療的專業性極高,患者不僅需要權威的知識和信息,更需要有針對性的醫療指導和疾病管理等健康服務。醫學界持續探索,同時聚焦臨牀和患者需求,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賦能創新的患者服務體系併成功推出了一站式腫瘤患者服務方案。只有當患者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能力,積極參與到治療決策中,才能真正達到腫瘤治療的醫患共同決策,實現治療方案的個性化和最優化。

高質量患者服務平臺和工具是腫瘤患者的迫切需求,郭霆表示,華潤醫藥旗下的潤曜國際打造了以「專業化學術推廣+數字化診療服務」雙輪驅動的模式,構建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安全運營體系和高效管理機制;「潤小醫」作為華潤醫藥在互聯網醫院數字化醫療創新服務領域的實踐平臺,打造了患者關愛服務體系,深化醫療機構院內服務體系,為腫瘤患者提供了便捷的線上醫療服務和全方位的用藥支持。

潘躍銀教授認為,腫瘤治療的終點不僅是腫瘤控制,更是患者長期生活質量的提升,多方協作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將專業診療、創新產品、温暖支持無縫銜接,為患者提供從診斷、治療到康復的全程守護。未來隨着創新技術迭代、服務體系完善與協作機制深化,我國腫瘤防治必將實現從「提高生存率」到「追求高質量生存」的跨越,為更多患者重築健康與希望。

原標題:《超越治療,走向「愈人」:構建肺癌、乳腺癌全生命周期的守護新生態》

欄目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潘嘉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