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3 15:58
中新經緯9月13日電 (李自曼 周奕航)「中國在機器人發展方面領先於世界其他地方,而且它正在快速前進。」近日,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上,加拿大參展嘉賓Brian Jamieson對中新經緯説。
從迎賓接待到遠程手術,從物流配送到金融服務,本屆服貿會上機器人「各顯神通」。不少外國參展商表示,被中國機器人「圈粉」,想帶回自己的國家。
「中國機器人行業進步非常快」
2025年服貿會現場,展出的機器人涵蓋了從工業生產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在電信、計算機展區,樂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樂聚)的夸父機器人在場館門口迎賓接待,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松延動力)研發的N2機器人則融合傳統文化元素,戴着戲劇臉譜面具,手持英歌棒跳起了「機器人版本」的英歌舞。「這簡直不可思議!」有外國參展嘉賓驚歎。
在浙江展區內,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G1機器人成為焦點。一臺呈站立姿勢,另一臺蹲坐在地上。在工程師操控下,其中一臺機器人主動向來往觀眾揮手互動。
健康衞生服務專題展中,北京長木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木谷)帶來了AI+手術機器人5G遠程診療一體化平臺——數智骨科手術室。「它成功填補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在骨科手術全流程覆蓋中的應用空白。」該公司工作人員曾惠彩介紹説。
供應鏈展區內,「美團小黃蜂」聽到語音指令后迅速響應,模擬取送餐品引得觀眾讚歎。美團公共事務總經理徐輝透露,目前,「美團小黃蜂」已在深圳寶安機場、上海互聯寶地等地試點累計配送超1萬單,是中國國內首個在機場管制區實現外賣直達登機口的機器人。
金融服務專題展中,中國工商銀行展位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工小晶」亮相。工作人員介紹,「工小晶」搭載了由工商銀行自主研發的千億級金融大模型「工銀智湧」。
不少外國參展嘉賓穿梭於展臺之間,對中國機器人表現出濃厚興趣。
Brian Jamieson表示:「中國在機器人發展方面領先於世界其他地方。在中國,有很多公司在製造機器人,他們每天都在改變。」
巴西的Saulo Origenes已經是中國產品的「老朋友」。雖然他還沒買過中國的機器人,但日常生活中用的很多產品都來自中國。「中國的機器人發展非常迅速,將一步步進入巴西市場。巴西人對中國的產品接受度也越來越高。」Saulo Origenes説。
來自毛里求斯的Rishi告訴中新經緯,展會上中國機器人在醫療、工業等領域的應用,讓他印象深刻。「它們真的能做事,不只是展示。」他補充道,「我相信它們(在中國)已經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了。」
「走向海外不能僅靠硬件輸出」
「中國的機器人太有趣了,如果有機會,未來我想買一臺。」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參展嘉賓Guru對中新經緯説。
在服貿會上,中新經緯在長木谷、樂聚、松延動力、北京術鋭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睿爾曼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個展台瞭解到,展會期間有不少外國人來諮詢機器人。
樂聚工作人員張錦程表示:「展會期間不少外國觀眾駐足諮詢,表現出對樂聚機器人的關注。不過,樂聚本次參展的核心目標在於品牌與技術展示,而非以現場銷售為導向。」
8月,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多款中國機器人獲獎或奪冠。這次服貿會,部分獲獎機器人也來到了本屆服貿會。首鋼基金成員企業——北京機器人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業務經理關點告訴中新經緯,與國外企業通常專注於某一類型機器人研發不同,國內機器人生態呈現出分工協作、覆蓋多元場景的特點。部分企業專注於本體結構與運動平衡性能的提升,另有團隊專攻靈巧手等關鍵部件,最后通過整合各方技術成果,實現機器人整體性能的優化。
關點指出,中國機器人要成功走向海外,不能僅依靠硬件輸出,更重要的是提供可複製的場景解決方案。「不是簡單賣一個機器人,而是輸出一整套經過國內驗證的應用模式。比如我們在國內公園落地了掃地機器人,就可以把這一整套運營方案引入國外類似的公園場景中。」關點説,企業需靈活應對不同國家的市場規則和使用習慣,包括數據合規、操作接口乃至外觀設計,都可能需要做本地化改良。
阿聯酋皇家獨角龍CEO對中新經緯表示:「我看好中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和未來。我們作為投資機構,一直看好中國機器人行業,也希望幫助他們在國外找到更多適用場景。目前中國機器人行業進步非常快,已經在國內找到了非常成熟的賽道和市場,但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適應國外與國內不同的需求,可能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不少優秀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開始佈局。」
「我們更傾向於從投資的角度與企業家交流,而非直接採購。預計未來五年,不僅在西班牙,整個歐洲都會出現更多發展迅速的中國機器人企業。我們的主業是投資,致力於幫助中國企業出海,通過融資支持他們成長到更高水平。」胡里奧説。
服貿會上,中新經緯遇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器人工程系主任劉相權,他正在指導學生給參展嘉賓演示機器人踢足球。
「中國部分機器人算法已經達到甚至超越國際先進水平,相關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具備較強競爭力。」劉相權説。
在劉相權看來,中國機器人走向全球需要從價格競爭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參與開源生態建設,還需要優化供應鏈,在海外建立區域製造中心,分散政策風險中國服務機器人出海需從「成本優勢」轉向「技術+品牌」雙驅動,通過全球化佈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另外,還需注意本地化、國際認證、數據安全方面的問題。
今年8月,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介紹中國機器人產業相關情況時提到,應用場景方面,工業機器人已應用於國民經濟71個行業大類、236個行業中類,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服務機器人在家用服務、倉儲物流、商用服務、養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的滲透率顯著提升。
國際數據公司(IDC)今年7月底發佈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出貨量突破10萬台,其中配送與清潔機器人占主導地位,中國廠商以84.7%的出貨佔比領跑全球。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廠商海外收入總計超過20億美元,其中協作機器人出口收入達到約7410萬美元,同比增長34.7%。
(中新經緯APP)
]article_ad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