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21:05
「AI+製造」應該如何「+」?浙江給出最新答案。
近日,省經信廳公佈2025年首批浙江省人工智能賦能製造業典型案例,在103個典型應用實踐案例以及典型賦能模式案例中,創源文化、吉利汽車研究院、金山雙鹿、東方電纜等甬企拿下21個典型案例,排名全省第二。
這道「加法題」能有多少想象力?甬企為何先人一步,選擇這道「加法題」?我們不妨走進這些試點,一探究竟。
金山雙鹿生產線。本稿件圖片均由受訪企業提供
甬企頻刷這道「加法題」
每分鍾超6000只電池,這是AI賦能下,金山雙鹿的檢測速度。
在金山雙鹿的生產線,依次下線的電池只要經過檢測口,就會被攝像頭一一檢測。毫秒間,「人工智能+視覺檢測」的組合就能夠完成位置、形狀、尺寸等6個大類18個小類的智能檢測。一旦有殘次品出現,就會被無情地踢出產線的隊列,確保電池良品率穩定在較高的水平。
相比於原先的肉眼檢測,人工智能的新應用解決了原本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AI賦能服裝設計。
不同於金山雙鹿,雲聚智銥的人工智能正承擔起設計師的重任。
以前,設計師設計服裝更多倚仗自己的經驗和靈感,並依賴自身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如今,設計師可以通過浙江服裝產業大腦供應鏈協同互聯平臺,獲取各類數據應用服務,更快捷地瞭解當前流行的款式、顏色以及面料,掌握全球紡織服裝企業的流行趨勢,並以更低的成本完成服裝設計。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入,讓主播、設計師、紡織服裝企業等主體的需求、想法,能夠根據數據的分析與應用,更為簡易地變成現實。」雲聚智銥副總經理陳煒説,只需輸入想要的款式、顏色、材質等關鍵詞,就能得到心儀的服裝實穿效果圖。
不僅如此,從「AI+3D服裝設計」,到「AI+面料識別」,從單個環節的技術突破,到逐步串聯起整條產線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人工智能的參與感不斷提升。
大榭石化。
在大榭石化,一條近1400米長的隧道里,79根隧道密集排列,上下共5層,都含有易燃易爆的氣體。
兩臺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在軌道上滑行,對管道的壓力、温度、泄漏痕跡等進行實時檢測,尋找可能引發安全隱患的每一個蛛絲馬跡。
「過去,巡檢主要依靠人工聽聲音、測量管道和風機的温度,檢查是否有氣體泄漏,基本上要依靠工人的觀察和經驗。」中海石油寧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生產運營十部的一位工程師説,「現在,我們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可以7x24小時不停歇,全方位高精度檢查,對隱患的響應時間縮短到分鍾級別,提升了5至8倍。」
「當人工智能的春風漸起,越來越多的企業已認識到,‘人工智能+製造’已逐漸成為一道必答題。」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説,一方面,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質量與效率的雙重壓力日益顯現。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至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成為驅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變量。在這樣的背景下,製造業不再是AI應用的跟隨者,而是其落地的主戰場和主引擎。
在此次公佈的典型案例中,寧波的21個典型案例已涵蓋數字經濟、裝備、消費品、材料等多個重點產業,涉及AIGC生圖大模型技術、視覺檢測、供應鏈賦能、智能巡檢、AI數據標註等多個重點領域。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未來寧波還將涌現出出更多的應用,釋放出更多的可能性。
極氪工廠。
「AI+製造」還能加在哪里
2025年6月,工信部明確提出要實施「人工智能+製造」行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升級,打造智能製造「升級版」。
這一表態不僅釋放出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製造」深度融合的高度重視,也為製造業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指明瞭方向。
意味着,AI浪潮下,製造業正面臨深層次的結構性挑戰與轉型壓力,站在「再定義」的門檻上。
「人工智能賦能製造,並不僅僅是爲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它更深刻地作用於製造系統的邏輯結構、組織方式與治理能力,推動製造業從流程驅動向數據驅動、從自動化向智能化、從人控系統向人機協同演進。」在本屆智博會上,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潘雲鶴如是説,因此,AI技術的嵌入,正開啟一場對製造業的「再定義」。
傳統制造體系長期沿用「感知-控制-執行-運營-決策」分明的層級型架構:傳感器採集數據,上傳至控制系統,指令驅動執行單元,自動化系統進行過程管理,決策層基於周期性數據分析進行計劃與調整。
未來,機器人將更多參與企業的生產。
在這個架構中,人工智能的能力不再是簡單地插入某一環節,而是深度嵌入整個製造網絡的神經中樞,成為系統智能的支撐。
在感知領域,隨着AI視頻分析、智能傳感器、工業物聯網的發展,製造現場的「眼睛」變得更加敏鋭,也更具洞察力。人工智能的介入,讓製造業的感知從「能看見」到「能理解」,能夠自動識別生產異常、故障預警、物品狀態變化。
控制系統的智能化,也在重寫工業控制的邏輯。AI的引入,讓編程不再是工程師獨自完成的任務。通過簡單的描述,AI可自動生成控制邏輯、流程圖、語義註釋,甚至進行調試與驗證,實現從人寫代碼到人機共寫的躍遷,提升控制系統的開發效率與迭代能力。
在製造的執行層,工業機器人也不再只是執行固有的指令,而是具備判斷力的智能執行體。在完成重複性操作的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可實現自適應路徑規劃、實時視覺識別與多機協同調度。
在決策層,人工智能的介入,讓企業可以進行情景模擬,快速評估不同排產策略的資源佔用與交付可能性;結合歷史與實時數據,預測質量波動趨勢,提前調整工藝參數;在庫存管理中,動態推薦補貨策略,提升庫存周轉效率。
整個生產流程都將因為人工智能的介入變得更加智能。這場系統性重構,正是「人工智能+製造」的內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