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報告:全球支付體系呈現「區域化」與「基礎設施化」並行趨勢

2025-09-12 19:56

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夏賓)12日,由金融科技50人論壇牽頭撰寫的《銀行卡組織高質量發展推動支付產業服務實體經濟》報告正式對外發布。報告稱,隨着全球經貿格局進入新的演進階段,全球支付產業正處於深刻變革期,支付體系呈現「區域化」與「基礎設施化」並行趨勢,實時支付系統與區域性互聯互通加速推進。

據悉,報告系統梳理全球及中國支付行業發展趨勢,深入分析卡組織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角色及其數字化轉型和生態協同機制,並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未來的發展路徑與政策建議。報告在撰寫過程中廣泛吸納卡組織、商業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服務商等產學研各方觀點,兼具專業性與實踐參考價值。

報告稱,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生物識別等技術加速應用,正在深度重塑支付流程與用户體驗。中國銀聯基於MCP協議推出AI智能體支付服務、通過「物聯網+無感支付」打造新能源汽車安全無感充電體驗以及Visa利用AI進行支付風控和賦能智能商業、Visa與騰訊合作的刷掌支付等作為報告中創新案例展示,彰顯了技術對支付安全性、便捷性和無感體驗的革命性提升。

報告提出,在監管層面,全球聚焦「監管一致性」與「穿透式監管」,致力於在公平競爭、風險防控與創新激勵間尋求動態平衡。與此同時,賬户對賬户(A2A)支付、先買后付(BNPL)和加密貨幣錢包支付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折射出市場對高效、多元支付工具的不斷追求。

報告還肯定了中國支付產業取得的成就,認為當前已逐步形成「規模全球領先、技術深度滲透、結構多元共生」的生態體系,並存在多個特點。一是實體卡與數字卡發行並行的模式成為主流,數字錢包憑藉其便捷性成為綁卡的核心支付工具。

二是刷卡、二維碼、非接(NFC、HCE)、刷掌或刷臉等多元支付方式實現多場景覆蓋,在商超、交通等高頻小額交易場景中備受歡迎。報告特別提及中國銀聯「錦繡行動」在改善涉外支付環境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中國銀聯與Visa等境外卡組織共同支持北京等城市地鐵開通外卡拍卡過閘服務的實踐。

三是商業銀行、卡組織、非銀行支付機構與服務商等多元市場主體協同發展。其中,卡組織通過積極搭建合作平臺,推動產業標準化和規範化,同時通過支持互聯互通、優化清算流程、降低清算成本等措施,提升產業運行效率。

四是支付清算市場進一步深化開放合作。卡組織不斷拓展合作廣度與深度,圍繞產品創新、場景共建、風險聯防聯控等領域強化合作。2025年,中國銀聯與Visa聯合商業銀行推動雙標銀行卡從磁條卡向芯片卡的升級合作,提升卡片交易體驗。雙方共建「北京中軸線無障礙支付服務旅遊示範區」,共同助力入境支付便利化,促進中外人文交流。

報告強調,在中國支付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銀行卡及卡組織依然展現出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它們不僅推動支付體驗不斷升級,更構建了安全可靠、全球兼容、開放互聯的產業機制,有效促進全球支付體系的互聯互通,推動構建共生共贏、共促共榮的支付生態,實現政策引導與市場創新的良性互動。作為政策落地的推行者、標準制定的引領者和生態共創的促進者,卡組織為支付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