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18:45
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指引下,我國智能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25年,中國智能產業跨入重要拐點,從技術狂歡邁向商業化落地關鍵期。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產業變革中,一站式服務的AI科技領航者百融雲創(股票代碼:6608.HK)率先提出「硅基勞動力」概念,首創「按效果付費」商業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市場的發展路徑。
政策東風助推產業崛起 「硅基員工」重塑商業效率
人工智能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8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加快實施6大重點行動、強化8項基礎支撐能力,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兩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加快能源應用場景賦能、加大關鍵技術供給力度等作出部署。頂層設計的引領蓄力,為我國智能產業增添了強勁發展動能。
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打造全新「智高點」——作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核心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智能產業市場之一。今年以來,隨着「東數西算」工程的全面落地,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初步建成,進一步為硅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上,各類人工智能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迭代演進,加速融入生產生活全鏈條,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發展。百融雲創作為AI科技代表企業,攜「硅基員工」產品矩陣亮相展會,全面展示了從底層大模型能力到智能體平臺,再到場景化智能服務的全棧技術積累與應用成果。
智博會百融雲創的展臺前,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們紛紛與百融雲創的AI數字人一體機對話,這位。能夠支持50種語言與27種方言的「多語言虛擬接待員」,可提供跨地域、跨文化的智能接待服務,讓各國參會者在多語言切換中感受百融雲創「硅基員工」矩陣中明星產品的信息交互。
將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百融雲創展出的Voice GPT、3D全息數字人、數智人一體機、百工智能體平臺等一系列明星產品,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行業嘉賓、科技愛好者、媒體駐足交流。參觀者們在一次次與硅基人的流暢語音交互中,在絲滑的多語言切換中,感受百融雲創的硬核AI實力。
「硅基員工」不是簡單的軟件工具,而是具備感知、學習、執行並持續進化能力的數字勞動力。百融雲創副總裁、首席產品與市場官王偉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硅基員工」這一理念的背后,是百融雲創對傳統AI商業模式的深刻思考。
技術參數顯示,Voice GPT擁有不到200毫秒的極低響應延迟,語義識別精度高達99%,同時具有行業領先的100%有效打斷捕捉能力。目前該產品日均執行近1億通電話,已通過了市場的嚴苛檢驗,在金融、運營商、零售等領域廣泛應用。例如,在財富管理領域,某商業銀行可通過Voice GPT進行意向篩選和營銷轉化,最終為該行帶來3.6億元的存款產品淨流入和4000多名新開户,助力銀行方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與此同時,百融雲創推出的3D全息數字人「小云」、青少年情感陪護數字人「小悟空心理夥伴」等多模態數字人產品,正在政務大廳、營業廳、校園等場景中承擔起專業服務角色。
破解商業化難題 「硅基勞動力」定義行業新範式
國家戰略的前瞻佈局,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根據IDC數據,2024年AI智能體(AI Agent)全球市場規模約52.9億美元;並預計中國企業級AI智能體應用市場在2028年的保守規模將超過27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可增長至471億美元。這些持續進化的「硅基員工」,正在改寫生產力的定義,越來越多的頭部企業正在探索以多智能體協作為核心的業務架構。
然而在全球AI浪潮中,中國市場面臨着獨特的商業化挑戰。美國科技投資公司a16z提出的「智能體是一種新型軟件」的觀點,在中國市場遭遇了水土不服。「如果照搬歐美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的標準化、可複製、許可授權路徑,在中國幾乎註定走不通。」王偉民直言。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於:公開招標的「價低者得」讓軟件廠商難以建立長期收益,很多項目仍是「一次性交付」,需要滿足大量定製化需求甚至交付源代碼。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廠商只能做項目外包,難以形成訂閲和更新的正向循環。正是基於這一洞察,百融雲創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徑——將智能體重新定義為企業的「硅基勞動力」,按崗位定價、按工作量計量、按效果回報。
百融雲創CEO張韶峰在該公司十一周年慶典上闡述了這一理念:「當AI具備自主學習、推理和進化的能力,它就不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一種全新的勞動力形態。我們人類被稱為碳基生命,而計算機的芯片源自於硅,因此AI被稱作硅基生命。碳基與硅基協同,將成為新的生產力。」
基於這一理念,百融雲創開創了BaaS(業務即服務)模式,以實際業務結果計價,真正做到「價值付費」。這種模式讓客户用得起、看得見價值,也讓企業有底氣持續投入研發,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百融雲創研發的「硅基員工」已形成了服務各個生態的「數智人矩陣」,TA們(硅基員工)並不是具有單一應用價值的產品,而是公司面向全行業打造的系統性數字員工解決方案。
百融雲創的「硅基員工」具備超寫實數字形象、強抗噪硬件與毫秒級響應速度,可靈活擴展,如廣告播放、PPT講解、人臉識別迎賓等,並通過智能體矩陣的系統化協作,為各類機構和組織注入高效、可持續的智能服務員工。
金融業成主戰場 碳硅融合重構產業新生態
金融業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已成為硅基勞動力落地最為迅速的領域。目前,AI技術已在智能風控、智能投顧、智能營銷、智能客服等金融核心場景實現深度應用。
在財富管理方面,智能投顧系統通過智能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為客户提供個性化的資產配置建議。數據顯示,採用智能投顧服務的客户羣體,投資收益率較傳統模式平均提升3~5個百分點,同時大幅降低了服務成本。
全球諮詢機構Gartner等多份報告指出,多智能體系統正在成為企業級AI技術佈局的重要方向。IDC預測,到2026年,全球AI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億美元。在這場全球競爭中,百融雲創通過「百工」(CybotStar)智能體平臺,構建了多智能體協作的生態系統。
「百工平臺是一個智能體的‘孵化場’,把我們在金融、運營商、零售、教育等領域積累的行業know-how沉澱成可調用的模塊和標準化組件。」王偉民介紹。客户在該平臺上可以像給「硅基員工」安排培訓、配置崗位一樣,快速生成符合業務需求的專屬智能體。
在實際應用中,多智能體協作已顯現出顯著價值:在金融貸后管理場景中,多個智能體協作完成身份覈驗、條款解釋、異議處理,降低了人工干預率;在運營商客户運營中,智能體分工完成流失預警、話術優化、智能外呼,使客户留存率提升超過15%。
張韶峰以深耕人工智能產業的長期視角提出了自己的展望:「未來的企業組織圖上,除了管理層和決策者,還會出現一支由智能體構成的‘硅基員工’團隊。他們將和碳基員工一起,推動企業效率和價值創造的飛躍。」
為此,百融雲創升級了企業使命與願景——智惠千業萬戶,成為AI時代領航者。其正在進一步實施人才「硅基化」培養計劃,着力構建千人AI專家團隊,並開放其AI能力底座和智能體平臺,推動生態共建。
結語: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百融雲創的「硅基勞動力」實踐,為中國智能產業發展開闢了新路徑。其價值不僅在於技術突破,更在於找到了適合中國市場的商業化路徑。隨着碳基與硅基融合時代的到來,這種以價值創造為導向、以生態共建為支撐的模式,或將成為中國智能產業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優勢。在AI驅動的新質生產力革命中,中國企業正在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場化改革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