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前沿想象到AI落地,創新如何重塑增長|外灘大會首日觀察

2025-09-11 19:16

轉自:貝殼財經

當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中的場景,而是真正成為融入我們工作生活的工具乃至夥伴,我們如何面對新一輪技術浪潮將至?

9月11日上午9點,上海黃浦世博園區,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正式開幕。2024年圖靈獎得主、「強化學習之父」理查德·薩頓(Richard Sutton),阿里雲創始人、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源碼資本投資合夥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宏江,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宇樹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人類簡史系列」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來自全球的創新者們匯聚於此。

AI前沿技術日新月異,AI落地探索也進入了深水區。去年外灘大會的行業焦點更多聚焦在「我們能用大模型做什麼」,今天,站在外灘的舞臺上,問題已經悄然轉變為「AI應該如何與我們共存,並共同走向繁榮?」

今年的外灘大會,就像是一面創新增長的智能顯示屏。圍繞「探索智能上限、深入產業實踐、全球協作與發展」的主線,思想者和行動者們,在這里分享最新的前沿洞見,共同探索智能時代的創新路徑與商業未來。

最一線的思考者們——從圖靈獎得主理查德·薩頓(Richard Sutton)對「經驗時代」的宣告,到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關於「記憶與協作」的警示,再到產業精英們對落地路徑的激辯,一個更深層次的議題浮出水面:在追逐技術加速度的同時,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進步」本身?

但在這里,不止有會場內關於人類和產業未來的深度哲思。與此同時,一個由AI驅動的未來生活實驗場正同步在外灘大會上演:

在10000平方米的科技主題展和5000平方米的科技集市里,人形機器人自如地打着太極,機械臂精準地衝泡着手衝咖啡;萬平方米的科技展區內,「幻覺零食」、AI健康管家AQ等應用,也正吸引着人們排隊體驗。

深度思考:從人類學習到人文主義

大會的開場,2024年圖靈獎得主、「強化學習之父」理查德·薩頓為我們理解AI範式變遷提供了新視角。

薩頓認為,我們正處在「人類數據時代」的末期。今天絕大多數機器學習模型,本質上是將人類已有的知識、語言和標籤轉移到靜態的AI上。「我們正逐漸達到人類數據的極限,」那麼,AI未來該往何處去?薩頓給出了他的答案:「經驗時代」(Experience Era)。

他認為,嬰兒通過與玩具的互動來理解世界,智能體也應如此。這一論斷,幾乎是對當前主流大模型路徑的又一次「修正」。它意味着,真正的智能,關鍵不在於「知道多少存量知識」,而在於「多快地學習新知」。這為我們理解AI的未來演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或許更接近本質的座標系。

如果説薩頓定義了AI學習的未來,那麼其他幾位學者的分享,則從不同維度勾勒出通往未來的思想地圖。

阿里雲創始人、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則將目光投向了推動AI發展的核心動力——「開放」。他認為,AI時代的革命性變化,是開源的內涵從「代碼開源」(Open Source)演變為「資源開放」(Open Resource)。模型權重的開放,本質是數據和計算資源的開放,這讓后來者不必重複消耗巨大的算力。他甚至暢想,未來人工智能不應缺席太空,通過發射「計算衞星」,將大模型送入軌道,讓計算和AI陪伴人類走向火星。

源碼資本投資合夥人張宏江則描繪了AI產業的宏觀圖景。他指出,大模型的「規模定律」(Scaling Law)依然有效,AI正在驅動基礎設施大規模擴張,步入「產業規模化」階段。他預言,人類正進入「智能體羣」(agent swarm)時代,模型和GPU算力將成為組織的核心資產,「超級個體+agent」的模式將帶來巨大的結構性變革。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毅則引導我們迴歸對「智能」本質的探討。他尖鋭地指出,當前的大模型擁有海量「知識」,卻不具備真正的「智能」,因為智能的核心在於「自我驗證與自我糾錯」的能力。他呼籲,人工智能研究必須從依賴試錯的「黑箱」,走向基於數學原理、具備閉環反饋的「白箱」,才能實現真正的機器智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玄的視角則更為「高能」,他指出了AI發展的物理邊界——能源。他重申了「AI的終點是能源,能源的終點是聚變」的業界共識。隨着AI消耗的電力呈指數級增長,唯有「人造太陽」核聚變才能滿足其終極需求。而有趣的是,AI技術反過來又能幫助科學家設計全新的聚變堆,破解「終極能源」的挑戰。AI的「大腦」與核聚變的「心臟」,或許將攜手開啟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前半部分發言的思想者,更多是在暢想未來,而最后閉幕時,《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則是回望歷史的「史官」。他的分享,為這場技術盛宴注入了冷靜的人文主義關懷。

「單有速度,不是進步。」赫拉利用歷史作為參照系提醒我們,任何強大的新技術,都需要社會花費漫長時間去發明與之匹配的制度與習慣。

他從人類數千年的歷史中提煉出三條教訓,作為我們守護AI進步的「剎車系統」:

·建立全球合作:人類的力量源於合作,而非孤立。面對AI,我們需要的是建立可驗證的全球承諾,而不是看「誰跑得更快」。

·構建修正閉環:真正值得擔心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爲了商業優勢不顧安全邊界地部署技術。一個發達的技術社會,必須有能力及時發現並糾正自身的錯誤和偏見。

·帶着記憶前行:當AI開始構建敍事,我們必須守護人類講述自身故事的能力。如果把記憶託付給非人類智能,我們將一無所有。

戰場激辯:舊地圖上,如何尋找通往新大陸的航線?

在對於創新的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接下來的問題是,在AI時代,當創新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更大的迭代,我們如何理解發展、尋找增長的方向?

接下來的兩場聚焦產業實踐的圓桌討論,正是把議題重心放在了具有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地面戰場」。

第一場圓桌「AI原生時代,舊地圖上沒有新大陸」帶來了一股截然不同的年輕人的鋭氣。宇樹科技的王興興、DeepWisdom的吳承霖、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終身教授、hillbot創始人蘇昊、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助理教授等一批年輕的「AI原住民」創業者,他們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新大陸」的產物。

比如王興興就認為,AI的終極形態之一是與物理世界深度交互的機器人,真正的「新大陸」在於創造能夠自主感知、決策並行動的「新物種」。他強調,對於AI原生創業者而言,挑戰不僅在於算法的優化,更在於如何將模型能力與硬件載體結合,在真實的、非結構化的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這需要一種全新的、軟硬一體的系統性創新思維。

被譽為全球青年「科技朝聖之地」的美國科技藝術節—「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簡稱SXSW)向外灘大會發來一封特別的視頻致信,信中就提到,中國年輕一代展現的蓬勃活力與創造力令人振奮。

這屆年輕人,不再將AI視為優化舊流程的「輔助工具」,而是將其作為創造「新物種」、定義「新場景」的起點。他們討論的,是如何構建適應AI原生時代的組織形態,如何應對機器人、智能體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瓶頸,以及身處「無人區」的興奮與困惑。

第二場圓桌「大模型產業落地進行時」,則將行業最核心的焦慮擺上檯面:如何將澎湃的模型能力,轉化為確定的商業價值(ROI)?

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小米集團高管張雷以及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的對話,呈現了軟件服務、智能硬件和資本三種視角下的路線圖。

螞蟻集團的路徑,是在金融、醫療等高門檻、低容錯的垂直場景中,追求「專業深度的服務價值」。其推出的AI健康管家AQ、理財顧問「螞小財」,目標並非簡單的入口替代,而是通過AI重塑服務的信任與體驗。

小米則代表了另一股力量,將AI注入可穿戴設備,試圖將「設備即入口」的優勢轉化為用户的長期留存。而作為投資人,朱嘯虎則更關心商業模式的可複製性,並預言AI To C(面向消費者)的應用將在明年迎來大爆發。

這場討論的核心,是關於「入口」的重新定義:未來的用户,是通過一個無所不包的超級App,還是通過一個更懂你的智能硬件,來與AI時代交互?

面對產業的興奮與未知,全球化趨勢的觀察者們,則展現出了更為宏觀的洞察。

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指出,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大瓶頸不在於技術,而在於組織與文化,成功的AI轉型必須由CEO主導。同時,他認為中國企業出海正進入3.0時代,需要從過去的「世界工廠」轉變為「全球企業公民」,輸出IP、專長與能力,並建設國際化的管理團隊。

上海雄心:用創新驅動AI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外灘大會,首次迎來了新加坡金融科技節和香港金融科技周的主辦方。亞洲三大頂級金融科技盛會的歷史性聚首,本身就是對「協作」主題的最佳註腳。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大會,更是一個全球對話的場域。上海,這座永不止步的創新之城,正試圖在全球科技版圖中扮演新的角色——不僅僅是技術的策源地,更是全球智慧交鋒、促成協作的「連接器」。

從院士、圖靈獎得主的前沿洞察,到萬平方米科技展和機器人小鎮的生動實踐,再到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的創投Meetup和招聘會,外灘大會正在構建一個多元、開放的創新生態。

外灘大會首日,我們聽到的最高頻詞匯,不再是「參數」「算力」或「顛覆」,而是「經驗」「學習」「協作」與「共創」。

這似乎預示着一種新共識的浮現:AI正在進入更理性的「深耕期」。人們意識到,真正的護城河,或許並非模型本身的能力,而是其持續學習、適應真實世界複雜性的能力。

而決定這項技術最終走向的,也並不只是單純的商業競爭,而是我們能否構建起與之匹配的社會協作機制與倫理框架。

而在這個進程中,需要上海這樣能夠促進協作和共創的創新之城,為新共識的涌現提供基礎設施。

從黃浦江畔出發的這場思想激盪,僅僅只是開始。前方的「新大陸」依然充滿未知,但正如艾倫·圖靈在AI剛剛誕生時所説的那樣,「我們或許只能看到前方很短的距離,但我們能看到那里有許多工作要做。」

校對 柳寶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