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如何成為生產力?2025雲棲大會將給出答案 | 甲子光年

2025-09-11 17:43

9月24日至26日,杭州雲棲小鎮。

2025年,全球AI產業正站在一個新的轉折點。

就在兩三年前,行業還在為「百模大戰」的喧囂而狂熱。而如今,正如「甲子光年」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所見,大模型展臺變得低調務實。現場所有參與者,都在努力講述同一個故事:AI如何落地。

這場轉變背后,是整個行業從理想回歸現實的必然。

對於技術供應商,跑通商業化是生存底線;對於企業客户,關心的永遠不是模型參數,而是它能否真正降本增效。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依然橫亙着幾道難題:算力成本、技術架構、產業生態、人機協作關係。這些都考驗着AI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生產力」。

這些產業級難題,無疑需要一個產業級的答案。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5雲棲大會將於9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雲棲小鎮召開。

大會期間,來自50余個國家的2000多位演講嘉賓將齊聚杭州,圍繞Agentic AI與Physical AI等前沿話題展開對話。雲棲前瞻、雲棲技術、無法計算的價值三大主論壇,匯聚海內外頂尖科技力量,深入探討AI、雲計算與產業應用的前沿方向,發佈雲與Al核心技術及全新重磅產品。

110多場聚合話題,圍繞構建AI驅動的技術基座、開拓AI應用場景的無限邊界、重塑AI時代的生產力與協作三大主題方向,全方位呈現雲和AI如何驅動業務增長、產業升級。

今年是雲棲大會走過的第17年。作為長期見證中國雲計算與智能化發展的舞臺,雲棲大會不僅是技術成果的展示場,更常常折射出科技產業敍事的變化。

2025雲棲大會以「雲智一體·碳硅共生」為主題,將從基礎設施、大模型到Agent和具身智能,全景呈現AI的技術演進與產業落地。

而這一主題,就試圖告訴每一位即將前來的參會者,今天的AI,究竟已經到了什麼階段,與我們的生活有哪些關聯,能夠為企業業務帶來哪些價值,如何推動產業發展?

1.新範式:雲智一體,碳硅共生

先看「雲智一體」。

2025年的今天,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千行百業,從汽車、生物醫藥到企業軟件和遊戲,一場由AI計算驅動的產業變革已經到來。

然而,在這股浪潮之下,任何試圖單打獨鬥的企業都面臨着三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 成本:無論是大模型訓練還是應用推理,巨大的算力消耗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

  • 技術:從底層的芯片、框架到上層的AI平臺,全棧技術鏈條極其複雜,依賴稀缺的跨領域人才。

  • 生態:AI的真正落地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協作,但現實卻是各自為戰,缺乏有效的產業聯動。

面對這些共同的挑戰,「雲智一體」正從一個技術理念,迅速演變為行業共識下的「最優解」。

這個模式的核心,是將複雜且昂貴的AI能力,像「電力」一樣封裝起來。雲就像一張覆蓋廣泛的智能電網,而AI則是核心發電站,將算力、算法和平臺能力以公共服務的形式,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各行各業。企業無需再自建龐雜的基礎設施,只需「按需取用」,即可獲得定製化的規模能力。

作為國內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商,阿里雲敏鋭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他們看到,由GPU驅動的AI需求正在爆發式增長,幾乎所有行業都在呼喚一個性能更強、規模更大、更適應AI需求的基礎設施。

本次雲棲大會的計算館,阿里雲將集中展示從芯片到平臺的全棧技術能力。

展區按照預訓練、后訓練、推理和智能體四大場景設計,觀眾可以瞭解到阿里雲在超大規模集羣、分佈式訓練、異構資源管理、推理加速等方面的軟件能力,也能首次接觸到面向推理和智能體需求的新一代硬件。

更重要的是,「雲智一體」不僅是一種技術架構,更是一個產業答案。

展區還匯聚了29家軟硬件生態企業共同參展,覆蓋芯片、硬件、運營商、數據服務和行業應用等環節,NVIDIA、英特爾、AMD、聯想、中興通訊、思科、MongoDB、施耐德電氣、中國移動國際、中國聯通國際、中國電信國際等企業將帶來面向AI需求的最新產品,完整呈現AI時代雲計算產業鏈的最新進展。

這種「軟硬融合、生態協同」的圖景,不僅是今年雲棲大會最核心的看點,也為「如何將AI從技術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價值」這一時代命題,寫下了最有力的註腳。

再看「碳硅共生」。

去年,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預言:「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

今天,這一預言正在加速兑現,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也隨之浮現:當AI不再僅僅是虛擬世界的工具,它將如何與人類共存?

而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就是「碳硅共生」。

過去,AI的角色是「工具」——它是客服、是代碼助手、是自動化軟件。但隨着其自主規劃、執行與學習能力的進化,AI正從聽令的「工具」向協同的「夥伴」轉變。

這便是「碳硅共生」的內核:一個全新的協作範式。在這個範式中,「碳基」的人類智能負責戰略、創造與決策,而「硅基」的人工智能則承擔繁重的計算、執行與優化。二者優勢互補,共同創造價值。

這種全新的夥伴關係,正通過兩條清晰的路徑走進現實:

Agent嵌入業務流:AI開始通過Agent,深度融入企業的業務流程,成為能夠自主處理任務的「數字員工」。

具身智能進入物理場:機器人真正擁有了大腦和身體,能夠在物理世界中感知、決策和作業。

今年的雲棲大會將集中展示「碳硅共生」如何落地生根。

大會通過多展區、多論壇聯動,描繪Agentic AI的全景:

人工智能+館聚焦智能體全鏈路開發

AI Coding展區展示開發者工作方式的變化

前沿應用館匯聚西門子、順豐、東方航空、MiniMax等企業

雲市場「超級市集」集中展示50款熱門AI產品

各展區也將沉浸式還原真實應用場景:

樂聚機器人演示電力巡檢與工業分揀

中國一汽、比亞迪、理想、小鵬展示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成果

智能硬件板塊聚焦AI眼鏡、AI PC等新型交互入口

「AI硬件好東西大賞」以TedTalk形式呈現多款前沿產品

全景的展示,帶來全新的感受。這種碳基與硅基的協同的新範式,將在雲棲大會上展現給每一位觀眾。

2.新動能:驅動變革的三股力量

在 AI 落地的宏大敍事中,我們常常聚焦於技術與算力,卻容易忽視另一個現實:創新並非只靠單點突破,而是需要一個可持續的生態體系來承載

如果説 「雲智一體」 解決了算力與技術的基礎難題,「碳硅共生」 回答了人機關係的深層問題,那麼,要讓AI真正進入產業,還必須有新的動能把這些基礎能力推向更廣闊的場景。

關於這股動能的力量來源,阿里雲給出的答案是:生態化、全球化、年輕感

第一股力:生態化

人工智能的演進是一場「協作的科學」。模型參數可以無止境地增長,但如果缺乏廣泛的社區參與和開放的生態,再強的技術也可能成為「孤島上的巨人」。

過去兩年,閉源巨頭曾經主導了話語權,但高昂的 API 成本與封閉的接口,讓許多企業在落地時望而卻步。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新的共識逐漸形成:開源,才能讓 AI 真正普惠化、規模化。

在這一點上,阿里雲的動作頗具代表性。

從2023年至今,通義千問系列已開源超過300款模型,其衍生模型數量突破14萬,超越Llama成為全球最活躍的AI開源模型之一。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開源社區,魔搭(ModelScope)已匯聚了1600萬開發者和7萬個模型。

從模型開源到社區共建,從開發工具到算力支持,阿里雲正以全方位開放姿態降低AI創新門檻。

這股開源的浪潮,也將在本屆雲棲大會上迎來新的節點。

本次大會將持續發佈Qwen3系列與Wan系列模型,展現從文本到多模態的全尺寸開源能力,並正式推出魔搭社區國際版與魔搭社區大科學計劃。觀眾可現場體驗阿里雲百鍊、無影AgentBay等智能體開發與應用場景。

第二股力:全球化 

AI 的價值並不在於實驗室中的benchmark,而在於複雜多元的真實場景驗證。從金融、教育到體育賽事,AI雲正在成為全球企業通用的數字基座。

全球化因此成為另一股核心動能。因為它不僅意味着技術的出海,更意味着跨市場的互鑑與協作。

今年的雲棲大會本身就是一個縮影。屆時,來自超過50個國家的2000余位嘉賓將匯聚一堂,進行一次全球視野的碰撞。

這種碰撞是雙向的。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渣打銀行、SAP、S&P Global等跨國企業,探討在中國這個複雜市場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路徑。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聽安克創新、比亞迪、星星充電等中國出海先鋒,分享他們藉助AI雲服務征戰全球的實戰經驗。

第三股力:年輕感

很多傳統企業在應用 AI 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把新技術裝進舊的邏輯框架里,這固然有價值,但很容易陷入「舊瓶裝新酒」的路徑依賴。

真正的變革,需要有人敢於打破範式。

這一羣體,正是Z 世代的創業者和開發者

他們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反而更願意把 AI 當作原生語境,去構思全新的商業模式和應用物種。

今年的雲棲大會顯然捕捉到了這股力量。在為年輕人搭建的舞臺上,我們能看到許多新鮮探索。

近20家新鋭創業公司、50多位AI新世代年輕面孔將集中亮相。Startups專區匯聚的創始人大多在30歲以下,他們帶來的具身智能和AI原生應用,將是觀察未來趨勢的絕佳窗口。

而前沿應用館首推的企業級「AI超級交易所」,則試圖通過「展示+診斷+路演+撮合」的閉環,為技術供需雙方建立全新的連接機制。

這種年輕感,也體現在雲棲大會的每一個角落。

從Z世代創造力圖鑑,到AI音樂節,再到具身智能運動會,無一不在傳遞一種開放、跨界、敢於試錯的創新氣質。

開源與生態化,讓創新不再被困於孤島;全球化,為 AI 提供多元場景與規模驗證;年輕感,則打破舊有框架,孕育全新物種。

這正是今年雲棲大會想傳達的理念:AI 的未來,不僅在於更強大的模型和算力,還在於它能否成為一個協作的、全球的、年輕的生態。

3.最前線:「Agent-First」的落地實踐

2025年,AI Agent成為最受關注的關鍵詞。它們被寄予厚望:不再只是輔助功能,而是潛在的數字員工和智能夥伴,能夠深入業務流程,創造新的價值閉環。

「甲子光年」在此前發佈的《中國AI Agent行業研究報告(二)》中明確指出,到2026年,認知型Agent將覆蓋70%的企業複雜決策場景,重新定義生產力革命。

雲棲大會期間,阿里雲×甲子光年聯合策劃 「Agent-First:千行百業的智能引擎」分論壇。將帶來一線「硬核」落地秀:

  • 一份價值報告:首發《2025 AI Agent行業應用價值分析》,用數據鎖定賽道;

  • 一場硬核拆解:西門子、理想汽車、國泰產險等行業代表輪番登臺,拆解一條產線、一輛汽車、一張保單的SOP如何被Agent重寫;

  • 一幅生活圖景:聚焦C端數字生活重塑,好未來、叮咚買菜、網易逆水寒等創新企業,將共同解碼Agent在教育、零售、文娛等場景下的商業策略與可複用方法論;

  • 一場未來思辨:學者×創作者×開發者,辯論「工具/夥伴/鏡像」人機新關係。

從數據到案例,從生活場景到思想交鋒,「Agent-First」正在成為行業共識。衡量一家企業的AI戰略是否真正領先,不在於模型有多大,而在於它是否把 Agent置於核心位置。

9月的杭州,雲棲小鎮將再次成為全球科技的聚焦點。

今年雲棲大會不只是一次展會,而是一個觀察產業轉折的窗口。

無論是產業領袖尋找新答案,還是創業者捕捉新機會,亦或是開發者探尋新舞臺,都能在這里看到 AI 從「炫技」到「生產力」的躍遷。

2025年的智能蝶變,始於雲棲。

2025阿里雲·雲棲大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