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1 17:36
專題:服貿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於2025年9月10日-11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科技賦能—金融業數字化轉型與應用」。東亞銀行資訊科技架構平臺部總經理張方昌出席並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好,感謝邀請,今天參會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今天上午聽了工行、農行,下午有興業的,還有各家科技公司的分享以后,我今天的演講的主題就兩個,作為一箇中小銀行,尤其是一家外資行。而且我們的外資行也比較特殊,是本地化做得較好好的外資行。在AI場景下,我們怎麼發揮AI價值,這是第一個主題。第二個主題是我們怎麼去在AI價值中,和我們的合作伙伴和業務部門去合作,這是第二個主題。
我是分了幾個部分,這一頁片子,都有講過,我們在AI的發展浪潮下發展的方向,從DeepSeek出來之后,最大的改變不是從技術上來講有多先進,我最想要表達的是DeepSeek是把所有的AI這一塊普及到了。原來我們在開會或者工作的中講AI,我記得我們在年初的時候,比如外部的會議和我們內部管理層的交流,他們就講DeepSeek你們用了嗎?所以DeepSeek的出現除了算力的使用減少,讓中小企業有機會使用AI,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普及AI到各個領域。所以,所以我講的就是在AI平權下,我們很多未來的工作可能就AI去替代了,這里有一個數據,來自於Gartner,主要講的是企業后續AI的預測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基礎了,講到DeepSeek,或者是上午阿里千問模型的專用模型和多模型的介紹,這一整套多模型。包括我們多模態大模型,包括智能體,包括我們在今年上海的全球人工智能大會上發佈的華為、寒武紀等國產化算力,其實都是技術突破為演進的AI的基礎。
第三個要做的就是作為一家企業也好,作為一家銀行來講,要做的就是AI的戰略轉型,包括今天下午興業陳院長講的,其實怎麼去做AI,要有一個頂層的規劃,從人、錢、組織、文化來講,這是一個整套的體系。
第四塊避免不了,我們做AI以后,其實我們在推進過程中就知道,不是那麼順利。因為什麼呢?在實施過程中,有可能你做了AI就會把別人的工作替代掉,AI的工作怎麼體現ROI及FTE的變化,我們該怎麼做?怎麼擁抱?怎麼使用工具?怎麼推進?我覺得這是一個基於現狀組織下的變革方向,比如上午農行的案例,有一把手、項目試點等,都會減少一些阻力。
從實現方向來講,原來只講模型、數據和算力,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講了這三個範式,會擴充到5個,我覺得組織人才是很重要的, AI人才現在非常稀缺,以前聽到更多的是複合型人才,複合什麼?可能是科技和業務,現在還要再加上人工智能。在組織人才里邊我們會構建的是應用場景,包括Agent的應用場景,包括后面我們應用場景的情況下。中午我們跟這幾位科技公司負責人聊的時候,他們問我,你怎麼看待我們的合作?我説我們現在經濟下線,科技投入也比會變低了,我就説你們給我帶來什麼樣的場景給到我們?我們不太想看到的是你賣給我一個平臺,平臺要運營起來、適配起來,這個工作量是蠻大的,這個工作面對的困難和數據的基礎到底是不是適配一系列的問題,所以我們講了一個擴展,就是應用工程。所以方法論上從模型數據到算力拓展到應用工程和組織人才。
回到東亞銀行,東亞銀行是1912年在香港成立,1920年是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分行。2007年成爲了獨立的法人銀行。為什麼東亞銀行做本地化做得好?因為東亞銀行整個科技體系來講都是本地化的,自主性比較高。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外資銀行面臨的困境、挑戰是差不多的。全球經濟在放緩,集團或者母行對於在華外資行的投入都在慢慢減少。本身外資行客户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絕大部分外資行可能只有對公業務,對公業務很多也只是服務於本國企業在華的投資。隨着經濟的下行,這些企業越來越少,在經濟下行下怎麼能夠在國內獲得更好的優質的對公的企業,怎麼去跟中資行進行一些比拼。
另外就是客户基礎薄弱,比如説現在的各家大行蠻好的,為什麼?因為大行在逐步下沉的過程中,其實原來做的一些客户,尤其是獲客,包括資金成本反而低一點,不像外資銀行、中小銀行這麼高。又講到競爭壓力了,現在中資行的競爭,中資行的網點遍佈全國。現在幾家外資行,像我們上午跟渣打銀行聊的,現在開一家分行的話,我們本身就沒有這個現金業務了,網點開得蠻少的。可以觀察一下,大部分在關網點,逐步線上化了。
還有一些就是自身資源能力的限制,這里面我講一下就是人才短缺,這個避免不了如果我們需要做一些創新的實踐,最大的成本來自於人,包括一些試錯的成本,,使得我們去做一些嘗試的時候變得有可能。
最難過的就是第4點,監管合規的雙重壓力,現在的外資行,第一我們對於本地監管,比如説國內監管總局,人民銀行這塊壓力很大。第二塊,我們是香港的銀行,我們又手到香港HKMA香港監管局的監管。所以在雙重監管的情況下我們就要趨嚴,選擇最嚴的一套遵守,所以這是我們面對的最大的挑戰。
AI來了,帶來了什麼樣的機遇?我總結了三條,外資銀行的機遇來自於全球化的基因,還有一個AI技術槓桿,還有監管的敏鋭度。原來沒有AI的情況,我們現在很多的Global的場景和方案,落到本地來講就蠻難的,因為有一些Global的外資銀行來講,科技自主力不強,我們在本地的需求拿到了Global去審批,這一塊一來一回蠻慢的,在這個情況下,有AI以后,有AI技術槓桿這個速率會加快,這是這一塊。
第二塊就是技術的溢出,這一塊我提到一點,還是剛剛幾位老總所講的,國內的環境來講,金融科技的企業蠻多的,中小微企業怎麼去做?我覺得還是跟着第三方的生態來做,中小銀行有沒有必要把整個的體系做起來呢?如果你的投入很大可以,如果你想要快速的見效,和第三方合作是共贏的局面,這是我想要表達的。
還有監管敏鋭度的問題,不管做那麼多,包括我們的AI模型也好,包括我們AI場景也好,其實外資行要做的事情還是那條。在外資銀行來講,由於風險偏好的問題,對於合規非常重視,其實這邊有個外資行有一個場景,對於合規文件的解讀並給出建議及對現有流程及制度的影響,如我們的監管發文來了以后,我們目前的產品,目前的條款,對我們條例有什麼影響?在這個情況下,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需求,因為合規的話題很大,這一塊我覺得是有這麼一個機遇在里邊。
第三塊就回到主題上來講,我們做AI到底怎麼做?去年的時候大家通過做AI,還常常的講AI的場景,我的場景怎麼做?對吧?今年我覺得有一個情況,我剛剛跟中關村科金的時候在講,你的用户規模是什麼?尤其我們做IT的,我們做了AI場景,可能會給行里面去推廣,做了試點,包括AI的模型,數據平臺,加上產品場景做出來了,可以推廣。但是有多少人用?覆蓋率多少?這個係數是指數級的,要做成功。比如説你能給別人提效1%,有一萬個人用,你看這個效果是多大的?這個是我要表達的。所以這個里面有個公式:大家可以看下,我再上面加了個覆蓋率,從方法論來講,應該是從AI場景升級到AI價值,這個對於如何做好AI非常重要
對於場景這個方面,這一塊不用多講了,我覺得這些場景在銀行都在去嘗試尤其是上午、下午聽過的,包括以客户增長為首要目標的場景,我把它歸納一下。把包括以風險控制為主要目標的,我也對它的場景歸納一下,這些都是我們從一個容易的,包括價值論的,怎麼去取捨的問題,包括成本效益都涵蓋了。
下一點,我們講了一個東亞銀行的案例。這個案例為什麼去講?我們外資行其實很多是跨境業務需要體現的。我們現在有一個數據,2024年跨境數據場景審覈累計完成是60萬,當時怎麼去完成的?就是人工的,基本上全部是靠線下手工,包括人工識別,因為單據的來源比較複雜,給回到放款中心,跟前線營銷人員互相溝通來來回回浪費了很多人力。
還有一部分就是單據的業務審覈量很大,第二就是審覈的場景很多,因為要求很高,還有一些審覈的風險在這兒。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基於這種場景做了一個智能審單,把所有的數據獲取、單據審覈、臺賬進行抽取,產生的價值就是18點放款的比例,尤其是涉及用户百分之百。這樣場景出來了之后,AI價值就體現了,這是我們要表達的。
第四塊,現在東亞銀行AI的實踐策略,能多講一點,我們現在的合規監管這一塊,我覺得做得還是可以的,因為什麼呢?我們現在遵從的標準剛纔講了,有國內監管的標準,又有香港的,在技術層面包括在合規層面,特別是最近人工智能大面積開始使用的時候,我們怎麼做好AI的治理?包括AI產生的幻覺,包括模型的可解釋性,這些我們在整體集團包括國內都建立了AI治理組織,這個組織會有不同的條線,包括合規、法務人員參與到里面,我們會通過准入及場景審覈,包括整個流程過程里面對於整體AI模型引入包括應用場景進行把控。
這就是我們剛纔講了,我們是跟第三方有合作的,包括我們現在在大灣區,香港總部在2022年成立了Beast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目的會有一些初創企業跟我們合作。在2023年的時候,我們整個的Beast是引進了深圳的前海,過程中有一些初創企業,比如説有一些合作共創,都會納到這個項目里來做。還有跟一些高校的合作,比如説深圳大學,復旦大學,等。
第五,我們對於剛剛上午講的AI原生怎麼做,AI原生這塊是我們摘自Gartner的數據,包括一些趨勢,我覺得AI生成數據應該遠遠大於這些數據,包括推理算力應該大於訓練算力,包括模型不等式,大家形成共識了。還有垂類模型來講,應該是專有場景模型,遠遠大於通用模型,就像上午阿里講的通用模型是老師,其他的模型是學生一樣的感覺,包括人力的不等式,包括開發不等式,這是一個趨勢。
這一塊就是講了講東亞銀行新的戰略,其實我們還是AI與數據的雙輪驅動,整個還是以客户為中心、價值為中心,時間沒有超。感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