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哲學就業意外火了

2025-09-11 16:42

(來源:投資界)

在過去十多年里,計算機科學被奉為「最穩的選擇」。

高薪、有前景、容易就業——這是無數學生和家長的信念。

但到了2025年,這個神話突然破碎。

CS畢業生的失業率飆到6.1%,幾乎是哲學的兩倍。

所謂的「鐵飯碗」,正在眼前裂開。

鐵飯碗不香了

名校也不能避免

扎心的是,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整個專業的坍塌。

數據顯示,雖然CS畢業生的起薪依舊最高——8萬美元,但他們的失業率卻在所有專業中排第七。

計算機工程更慘,失業率高達7.5%。

而和他們對比強烈的,正是那些被嘲笑「學了也沒用」的專業:

哲學:3.2%

藝術史:3%

新聞學:4.4%

這種反差在社交媒體上也引發了強烈共鳴。

推特用户@kimmonismus寫道:

「這完全顛覆了學生們過去聽到的説法——CS曾經被認為是安全的職業選擇」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頂尖名校的畢業生也沒能倖免。

調查表明,從MIT、斯坦福、卡內基梅隆、伯克利等精英院校的畢業生,進入大廠的比例從25%驟降至11%-12%。

整體就業率也從8成跌到7成,兩年之內,直線腰斬。

OpenAI最近在談到CS的未來時,雖然強調邏輯思維的價值,卻並沒有明確保證這個領域還有一個穩定的職業前景。

這無疑是對鐵飯碗敲響了喪鍾:高薪光環之下,是就業市場的全面崩塌。

誰砸碎了CS的鐵飯碗?

如果説失業率飆升只是結果,那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三股力量的疊加。

AI變成了裁員藉口

最近,METR的一項實驗結果相當扎心:

在2025 年初,他們讓經驗豐富的開發者完成246條編程任務。

結果出人意料:在使用 AI 的情況下,經驗開發者平均比不用 AI 慢了 19%。

當然,實驗背景是老項目與資深開發者,其他場景可能有所不同。

還有研究顯示,在這些環境下,AI 工具確實能提升生產效率:

有研究員對三家使用GitHub Copilot的公司進行實驗。

結果是,使用Copilot后,任務完成量提高了26%。

正是這種「認知與現實的錯位」,讓企業易於把AI當做「裁員的藉口」。

於是,在企業眼里,AI 不僅不是提升生產力的工具,反而成了裁掉年輕工程師的最好理由。

萬人失業:CS人首當其衝

2024 年,全球科技行業裁員超過15.1萬人,而2025年初至今已有2.2萬崗位被砍,僅2月就超過1.6萬。

有報道稱,僅2025年上半年,就有多家科技公司裁掉了超過6萬多人,其中包括谷歌、微軟、Meta 等大廠。

微軟今年宣佈兩輪大裁:先是7000人,緊接着又裁了9000 人,總規模近1.5 萬。

英特爾計劃到年底裁撤約24000人,並取消多個芯片工廠項目。

在這種背景下,新畢業生不得不和這些「被裁下來的老兵」競爭。

結果就是——應屆生崗位驟減,市場被大量經驗豐富的候選人佔滿,年輕CS學生幾乎無從下手。

擴招潮下的就業困境

過去十年,美國的CS教育幾乎進入「全民熱潮」。

大學招生辦、職業培訓機構不斷宣傳「CS = 穩賺不賠」,結果就是一窩蜂似的擴招。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CS學士學位的授予量在十年間翻了一倍多:從5.1萬人,漲到11.2萬人。

這意味着,每年走出校園的 CS 學生人數,遠遠超過了市場能夠提供的崗位。

更關鍵的是,很多大學雖然開設了AI、雲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課程,但整體仍偏重理論教學,更新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市場變化。

美國高校教授和就業指導專家也直言:

學生們仍然在學「舊教材」,而行業早已切換到新技能需求。

這就導致一個悖論:畢業生越來越多,但崗位越來越少。

學校一邊源源不斷地培養「未來工程師」,另一邊卻把他們推向一個飽和甚至萎縮的市場。

更諷刺的是,大廠嘴上喊着「缺少合格人才」,身體卻很誠實地去申請海外勞工。微軟在2025年申請了4712個H-1B簽證名額,與此同時卻在美國本土裁掉成千上萬名工程師。

結果是,大學拼命往市場輸送「未來工程師」,可崗位不增反減,還被海外工程師以低價搶佔。

這種錯位,讓應屆生的處境更加尷尬:既被嫌棄沒經驗,又要眼睜睜看着崗位被海外工程師佔去。

CS的畢業生不僅沒捧到鐵飯碗,反而被夾在AI和裁員的縫隙里,成了最無力的一代。

市場的新需求

學歷不再是「通行證」

雖然眼下是最冷的冬天,但就業市場並非完全沒有希望。

學歷紅利見底

過去,大廠招聘喜歡看「名校+學位」。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去掉硬性的學歷要求,轉而強調技能和項目經驗。

Indeed數據表明,2024年初,美國有52%的職位不再提及任何正式教育要求,而要求本科學歷的職位比例也從五年前的 20.4% 下降到了 17.8%

IBM在美國超過一半的崗位中取消了對學位的硬性要求,其「新領新藍領」理念更強調技能,而不是學歷。

在北美,近半數崗位無需四年制學位,約20%的入門級崗位竟聘用了非學位者。

此外,谷歌、蘋果等公司,也都在某些崗位逐步取消了學位要求,尤其面向「技能更重要」的職位。

換句話説,畢業證不再是萬能門票,專業能力和實踐經歷才決定了位置。

舊崗位在消失,新崗位在崛起

就業市場正在發生質變。

不是簡單的少機會,而是崗位類型、技能要求都在重塑的過程中。

當前市場市場最搶手的不是傳統編程崗,而是 AI/機器學習工程師、數據工程師、網絡/雲架構師以及網絡安全分析師。

數據顯示,這些崗位的增長速度和薪資水平遠超平均價值,成為招聘市場的「香餑餑」。

同時,雲計算領域預計未來十年崗位將增長 15%,企業的技術投入也從本地硬件大規模轉向雲基礎。

雖然整體看來,網絡安全招聘次數減少,但專業崗位需求持續上升,增長率高達10‑12%,並逐漸與AI結合。

儘管軟件工程師崗位在AI的影響下有所減少,但美國勞工統計局仍預測:

「未來十年,計算機相關職業仍會增長」。

驅動力已不再是基礎編程,而是雲計算、數據工程、網絡安全等 AI難以替代的「硬核技能」崗位。

這意味着,寫基礎代碼的「流水線工人」會越來越邊緣化,能解決複雜系統問題的工程師,纔是市場真正需要的勞動力。

大廠關門后

CS學生的另一條路

成績單已經不再是僱主的關注點,公司更想看到的是付一個可用的解決方案。

對於學生來説,最重要的,是儘早積累真實經驗和可驗證的技能。

這意味着要搭建屬於自己的作品集,把項目放到GitHub,讓別人看得到成果。

哪怕是修復一個小 bug,也可能成為進入行業的敲門磚。

美國的一名學生在招聘時屢屢受挫,但他另闢蹊徑參加了Hackathon。

在活動中,他和隊友一起快速構建了一款3D遊戲模型。

這個項目讓他脫穎而出,拿下了亞馬遜的實習機會。

之后憑藉這段經歷,他又順利進入微軟和Meta,完成了大廠實習閉環。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靠一場Hackathon翻身。

比如Dawn Choo,他在被Facebook拒絕后,先進入美銀做量化分析師,后來選擇降薪40%加入亞馬遜積累經驗,最終才跳進Meta。

現實是:有的人靠作品殺出重圍,有的人靠策略慢慢迂迴。

路徑不同,但共性都是——不能停下改變

正如就業顧問所説:

「僱主最在意的,從來不是你的GPA,而是你能不能真正把問題解決掉」。

穩定的鐵飯碗碎了,高薪的金飯碗也沒了。

但只要還在不斷創造,你隨時能為自己敲打一隻新的「手藝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