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百融雲創陳立宇:AI的價值判斷應錨定「KPI」這一核心指標

2025-09-11 11:26

專題:服貿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於2025年9月10日-11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科技賦能—金融業數字化轉型與應用」。百融雲創高級副總裁出席併發言。

  以下為發言實錄:

  各位嘉賓好,我是百融雲創的陳立宇。百融雲創長期深耕金融垂類領域,是專注於金融 AI 技術研發與應用的企業;當前,我們也在積極拓展服務邊界,向互聯網行業探索更多合作機會,尋求技術落地的新場景。

  回顧發展歷程,過去十年間,百融雲創已累計服務超 7000 家金融機構,僅去年一年,我們基於生成式 AI 技術為各類金融機構促成的金融資產交易規模便突破 800 億元。未來,我們期待能與在座各位進一步交流合作,共同挖掘 AI 技術在產業中的價值。

  接下來,我結合百融雲創的實踐經驗,談談大模型 AI 技術在場景落地中的幾點感受。在我看來,要讓 AI 技術真正在場景中落地併產生價值,首要解決的是 「價值衡量標準」 問題 —— 我們始終認為,AI 的價值判斷應錨定 「KPI」 這一核心指標。在座各位領導與嘉賓均需承擔各自的業務 KPI,而人工智能若能真正輔助甚至承接部分 KPI 任務,比如提升業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優化風險控制效果等,才能稱得上是創造了實際價值,這是 AI 技術從 「技術概念」 走向 「業務工具」 的關鍵前提。

  第二點,關於如何衡量大模型或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劣,今天上午與下午的發言中也提及相關話題,我以 「信貸報告生成」 場景為例進一步説明。過去,不少機構評價信貸報告生成類 AI 工具時,多聚焦於 「節省時間」「減少人力」 等基礎維度;但從更廣泛的市場需求來看,尤其是對中小金融機構而言,他們更關注的是 AI 技術能否幫助其 「突破能力天花板」—— 比如藉助 AI 的智能分析能力,快速縮小與大型銀行在風控模型、業務效率上的差距,實現業務層面的 「平權」。在我們看來,能否助力中小機構跨越能力鴻溝、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效率,纔是衡量 AI 技術是否真正發揮核心價值的重要標準,這也更能體現 AI 技術對產業生態的賦能意義。

  最后,我想分享對 AI 與人類協同模式演進的一點展望。當前階段,大模型的定位仍以 「輔助」 為主,核心作用是幫助人類更高效地完成業務流程,比如在貸后催收、客户服務等場景中承擔重複性工作,讓人類員工聚焦於更復雜的決策類任務。但從技術演進趨勢來看,這種協同模式正在逐步升級:我判斷,一年后我們很可能進入 「碳硅融合」 的初步階段 —— 即 「硅基智能體」(AI 系統)與 「碳基人類」 將深度協作,共同承擔 KPI 任務,形成 「人機協同」 的高效工作模式;再過幾年,協同關係或進一步升級為 「碳基人管理硅基人」,比如一個業務部門中,僅需 1 名人類員工負責策略制定與統籌,其余標準化、流程化的工作則由多個硅基智能體分工完成;若從更長遠的視角看,甚至可能出現 「硅基智能體主導、碳基人輔助」 的場景 —— 當然,這一階段仍需經歷長期的技術驗證與產業適配,其落地還需結合倫理規範、安全邊界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