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0 09:23
在當今如日中天的AI時代,Marvell的股價震盪成為最刺眼的註腳。這家曾憑藉AI定製芯片(ASIC)業務站上千億美元市值的半導體巨頭,近期遭遇單日暴跌18.6%的重創,年內股價跌幅已超過40%,淪為費城半導體指數的最大輸家之一。
從雲端巨頭的核心供應商到市場拋售的焦點,Marvell的轉折充滿戲劇性。其數據中心業務曾憑藉亞馬遜、微軟等客户的AI定製需求實現58%的同比增長,但最新財報顯示,第三季度數據中心營收預計環比持平,遠低於市場對AI賽道的高增長預期。
這場暴跌背后,凸顯着這家曾被視為AI紅利最大受益者的半導體巨頭,正遭遇市場最尖鋭的質疑和拷問。
從定製芯片業務締造的增長神話到核心數據中心營收不及預期,從雲端大客户的訂單波動到第三季度業績展望的突然降温,Marvell的AI光環為何在短時間內迅速褪色?這場震盪背后,是AI需求周期性波動的必然,還是行業競爭格局重塑的信號?
一系列連鎖反應的起點,或許藏着這家公司正在遭遇的深層挑戰。
千億市值Marvell失速,
為何突然跌落神壇?
時間看回2024年底,ASIC芯片正處於爆發浪潮之中,Marvell站在巔峰時刻,憑藉定製芯片業務的爆發式增長,市值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不僅一舉超越老牌芯片巨頭英特爾,更成為資本市場追捧的「ASIC新星」——彼時ASIC業務已成為其核心增長引擎,累計設計超2000款定製芯片,亞馬遜、谷歌等科技巨頭均是其客户,成為AI定製化浪潮的核心受益者,甚至被業內視作「博通之外的ASIC第二極」。
緊隨其后,Marvell與亞馬遜AWS達成五年跨代際合作協議,CEO Matt Murphy直言這是「推動AI定製芯片佈局的重要里程碑」。同一時期,博通憑藉AI收入暴增220%、市值突破萬億美元,行業更預測中國ASIC加速服務器市場到2028年佔比將接近40%,整個ASIC陣營一片向好,一切似乎都在印證這場專用芯片革命的不可逆之勢。
然而短短數月,局勢陡轉直下。
2025年初,英偉達宣佈成立ASIC部門、計劃招募上千名芯片設計與AI研發人員,強勢入局的消息尚未消散,身處風暴中心的Marvell就開始遭遇資本市場的無情拋售,昔日的千億市值光環褪去,留下市場冰冷的質疑。
更值得關注的是,同期博通仍憑藉與谷歌等大客户的長期合作維持高增長,兩下對比更凸顯Marvell的突兀失速。
從ASIC業務拉動營收、與AWS敲定重磅合作的高光,到核心業務營收不及預期、股價斷崖式下跌的困境,Marvell的驟變背后,既有ASIC賽道從藍海轉向紅海的競爭壓力,也藏着其自身業務佈局的隱憂。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ASIC玩家,為何在AI行業擴張期突然失速?
財報不及預期,數據中心業務增長遇挫
8月28日,Marvell公佈的第二季度財報雖有亮點卻也暗藏隱憂,這成爲了市場情緒轉變的導火索。
該季度公司營收達到20.1億美元,同比增長58%,創下歷史新高,調整后每股收益為67美分,與分析師預期相符。然而,資本市場對其未來前景的關注更為敏鋭。公司給出的第三季度營收預期中值約為20.6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21.1億美元。這一低於預期的指引,如同在平靜湖面投入巨石,引發了市場的劇烈反應。
在數據中心業務這一關鍵板塊,第二季度營收增長69%至14.9億美元,佔總營收的70%,然而卻未達到市場平均預期的15.1億美元。數據中心業務作為Marvell的核心增長引擎,其增長主要依賴AI業務及電光互聯產品,但AI業務收入約8.6億美元,環比增長僅0.3億美元,增速明顯放緩。Marvell當前處於定製ASIC新品空窗期,收入仍依賴2024年量產的老產品,這讓投資者對其增長動力產生質疑。
Marvell首席執行官Matt Murphy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第三季度數據中心收入將與上一季度持平,第四季度纔會大幅增長,將此歸因於定製AI芯片業務的非線性增長。
但這樣的解釋未能安撫市場情緒,投資者習慣了AI相關公司數據中心收入的強勁增長,對於這種增長節奏的放緩難以接受。在人工智能熱潮驅動的資本市場中,Marvell僅僅「滿足預期」已遠遠不夠,高預期下的業績未超預期,導致其股價在周四盤后交易中下跌11.28%,且今年以來累計跌幅已超過40%。
大客户依賴,核心訂單波動引危機
Marvell數據中心業務主要是為亞馬遜、微軟等雲廠商提供定製芯片,以支持其人工智能工作負載。
然而,近期雲廠商的戰略調整正對Marvell的業務產生了不利影響。
微軟的芯片發佈計劃延迟對Marvell影響深遠:其Maia 200芯片推迟至2026年量產,Braga-R和Clea等型號更是延后至2028年或更晚。這對負責設計這些芯片部分組件的Marvell而言,無疑打亂了其業務節奏,相關訂單和收入預期受到衝擊,導致其定製ASIC業務陷入新品空窗期。第三季度預期環比下滑,與市場此前期待的加速增長形成鮮明反差。
同時,亞馬遜作為Marvell的重要客户,其雲業務AWS市場份額正逐漸被微軟Azure和谷歌雲蠶食。亞馬遜AWS第二季度收入增長17.5%,而微軟Azure銷售額增長39%,谷歌雲增長32%。
這種增長乏力可能放緩AWS的基礎設施投入節奏,進而影響對Marvell芯片的需求。更關鍵的是,亞馬遜下一代Trainium 3芯片的供應商存在爭議,可能會被AlChip分流訂單,而當前Marvell的ASIC收入很大程度依賴Trainium 2項目,若Marvell最終失去這一訂單,其定製ASIC業務的能力將再次受到質疑,未來收入增長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從財報數據能看到,Marvell的數據中心業務目前貢獻了公司總收入的約四分之三,而在數據中心業務中,又高度依賴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少數幾家大型雲廠商客户。這種對大客户的高度依賴,使得公司業務穩定性較為脆弱。一旦大客户在戰略、需求或合作關係上出現任何變動,Marvell都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以亞馬遜為例,Marvell的定製ASIC業務當前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亞馬遜的Trainium2芯片項目。但隨着亞馬遜業務發展和市場競爭態勢變化,其對芯片的需求和採購策略可能隨時調整。若Marvell不能及時適應這些變化,或者無法開拓更多新客户、新業務,僅依靠現有大客户,在面臨客户需求波動時,公司業績將難以保持穩定增長,這也是市場對其未來發展前景擔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儘管Marvell在今年的AI發佈會上將2028年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預期上調至940億美元,並新增2家超大規模客户,但這些長期願景難以緩解短期壓力。尤其是在雲廠商資本開支整體提升的背景下,其第三季度數據中心業務卻預計環比持平,這種「逆周期」表現引發市場對其競爭力的質疑。
Marvell的困境凸顯了定製芯片廠商的結構性挑戰:既要應對雲廠商基礎設施建設的「非線性」波動,又必須在激烈競爭中平衡客户依賴與業務多元化。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家公司的投資價值將取決於其能否在微軟新品量產前找到新增長點,以及能否保住亞馬遜的核心訂單。
業務單一之痛,非核心板塊難撐增長
Marvell股價的持續下跌,除了數據中心業務的增長乏力外,其他業務的普遍疲軟也加劇了頹勢,暴露了Marvell業務結構單一的風險。
例如,曾貢獻Marvell18%-20%收入的運營商基礎設施業務,如今已淪為邊緣業務。該業務2023年銷售額暴跌68%至3.38億美元,收入佔比從巔峰時的近兩成降至不足6%。這一滑坡與無線接入網絡(RAN)市場的萎縮直接相關——2022至2024年間全球RAN銷售額鋭減100億美元,降幅達22%。
更致命的是,核心客户諾基亞的疲軟,導致其移動網絡收入大幅下降,加之AT&T等客户轉向愛立信,也使得Marvell在RAN領域的訂單大幅縮水。儘管2026財年二季度該業務營收回升至1.30億美元,上半年同比增長82%,但佔總營收比重僅7%,難以扭轉頹勢。
此外,企業網絡業務雖實現1.94億美元季度營收,與運營商業務合計環比增長30%,但兩者總和在總營收中佔比仍不足20%,未能填補數據中心業務增長放緩的缺口。消費電子業務雖同比增長30%至1.16億美元,但增長高度依賴遊戲硬件的季節性需求,其存儲控制器、WiFi芯片等產品缺乏持續增長動能,難以成為穩定支柱。
另一方面,汽車/工業業務的收縮更凸顯了業務多元化的困境。該業務2026財年二季度營收僅0.76億美元,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隨着公司以25億美元剝離汽車以太網業務,剩余的工業業務預計季度營收將降至3500萬美元,長期年化收入僅1億美元左右,對整體業績的貢獻微乎其微。
整體來看,這些非核心業務的集體低迷,使得Marvell在數據中心業務增長放緩時缺乏有效支撐。當定製ASIC業務陷入波動,其他業務既無法提供增長緩衝,也未能展現出差異化競爭力,進一步加重了市場對公司過度依賴單一業務線的擔憂,成為股價自年初以來嚴重下跌的推手之一。
生態壓制+賽道競爭,擠壓Marvell生存空間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之外,黃仁勛的言論與AI ASIC市場的競爭格局,也進一步加劇了Marvell的困境。
近期,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明確強調GPU的全棧架構優勢與生態系統壁壘,稱其「不可替代」,直接質疑定製ASIC的競爭力。
他指出,英偉達從數據處理到推理的端到端平臺、每瓦性能效率及廣泛的行業支持,使其在AI計算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這無疑削弱了市場對Marvell等ASIC廠商增長前景的信心。
從業務模式看,AI ASIC市場高度依賴IP設計與SoC集成能力。博通與Marvell雖均具備完整技術佈局,但市場地位懸殊:博通以55%-60%的份額主導市場,為谷歌TPU、Meta MTIA等核心項目供貨;Marvell僅佔13%-15%份額,且過度依賴亞馬遜Trainium系列訂單。
這種差距背后是技術實力的分化——博通在SerDes IP等關鍵領域已實現224G速率,而Marvell雖佈局3nm工藝與先進封裝,卻未能轉化為市場優勢,反而面臨AIChip等新入者的訂單分流壓力。
儘管ASIC市場景氣度高漲,但競爭加劇正擠壓Marvell的利潤空間。博通憑藉高毛利產品與自研IP支撐起60%的毛利率,而Marvell雖維持相似水平,但隨着更多廠商入局,定製業務毛利率承壓風險凸顯。
更關鍵的是,黃仁勛強調的「每瓦性能直接影響收入」,進而擊中了Marvell的軟肋——在雲廠商成本敏感的背景下,英偉達的生態優勢可能削弱客户對定製ASIC的投入意願。
不難推測,這種行業格局下,Marvell陷入兩難:既需應對博通的壓制與新對手的挑戰,又要承受英偉達生態優勢帶來的市場信心衝擊。其15%左右的市場份額在高速增長的賽道中顯得微不足道,而股價今年迄今超過40%的跌幅,正是市場對其競爭力與增長確定性擔憂的直接反映。在黃仁勛描繪的GPU主導圖景與博通的強勢擠壓下,Marvell的ASIC業務增長前景逐漸不被資本市場看好。
Marvell引機構分歧:
一邊唱空一邊看多?
基於當前處境,行業機構對Marvell的評價也呈現出分化態勢。
其中,一部分機構較對其為悲觀,Summit Insights分析師Kinngai Chan指出,第三季度黯淡的前景意味着Marvell定製ASIC業務將出現下滑,這對投資者來説是個負面意外。原本市場預計其定製ASIC業務會因贏得多家超大規模客户設計訂單而加速增長,但管理層卻提及該業務的「不穩定性」,這讓市場對其業務發展的可持續性產生懷疑。
外資分析師擔憂Marvell在Amazon ASIC的佔有率可能下滑,且ASIC全年營收恐減少。摩根士丹利警示,Marvell的ASIC規模仍落后競爭者,且大客户採取多供應商策略,這對其未來成長不利。
不過,也有機構相對樂觀。Stifel分析師Tore Svanberg表示,Marvell已做好準備利用ASIC市場,儘管該業務要變得更加多樣化並實現更持續增長還需12到18個月時間。Piper Sandler 分析師重申對其股票的「增持」評級,並上調目標價至95美元,認為人工智能仍將是其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公司XPU銷量有望大幅加速。
這種分歧的背后,實則折射出市場對Marvell當前處境的深層擔憂:在AI芯片需求爆發的行業紅利期,這家公司正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一方面,要直面英偉達、博通等頭部廠商的擠壓,在AI芯片採購優先級中處於次選地位,難以搶佔核心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又深度受制於大客户的戰略搖擺,微軟AI芯片量產延迟打亂其訂單節奏,亞馬遜AWS市場份額下滑可能削弱需求,且大客户多供應商策略進一步壓縮了其業務增長空間。
這種「內外承壓」的現狀,也解釋了為何機構對其前景評價分化:樂觀者看重ASIC市場的長期增長潛力,以及Marvell在定製化領域的技術積累;而悲觀者則更關注短期客户需求波動、競爭劣勢帶來的業績不確定性。
綜合來看,行業機構普遍認為,Marvell雖在ASIC市場手握機遇,但要將機遇轉化為穩定增長,還需跨越客户依賴、競爭突圍等多重挑戰,短期內的業務調整與市場適應仍需時間。
Marvell的困境與突圍之路
從千億市值的ASIC新星到年內股價腰斬,Marvell的震盪軌跡,既是AI芯片行業「高預期下容錯率極低」的縮影,也暴露了定製芯片廠商依賴單一業務、大客户的結構性短板——對亞馬遜、微軟等核心客户的深度綁定,讓其不得不承受微軟芯片發佈延迟、亞馬遜AWS市場份額被蠶食的衝擊,甚至面臨Trainium 3芯片供應商被Alchip分流的風險;而博通在定製XPU和網絡業務的強勢競爭,更凸顯其在關鍵技術領域與頭部玩家的差距,難以將3nm工藝佈局等技術儲備轉化為市場優勢。
但這場由財報不及預期、客户需求波動、行業競爭加劇引發的危機,並非終點。在AI基礎設施持續擴張的浪潮中,Marvell或許仍手握重構競爭力的關鍵籌碼。
有業內人士向筆者表示,Marvell的核心突圍機會,首先紮根於不可替代的技術基本盤。
一方面,Marvell的高速互連業務已展現出強韌性:其800G光模塊需求推動數據中心營收穩步增長,即將進入樣品階段的1.6T光模塊進一步打開增長空間,而PCS技術實現1000公里傳輸距離的突破,更讓其在硅光賽道建立差異化優勢。這種「光+電」協同的技術能力,恰好契合AI算力集羣從電互連向光互連轉型的趨勢,隨着XPU與光互聯配比從1:1向1:10升級,這一業務將成為抵禦行業波動的「壓艙石」。
另一方面,ASIC市場的長期紅利並未消失。儘管短期面臨客户訂單波動,但該市場增長空間廣闊。2019年Marvell收購Avera Semiconductor整合的專業資源,為定製芯片業務提供堅實支撐,目前已有18個定製芯片項目處於開發中,涵蓋XPU設計與互連集成,另有超50個潛在項目,預計合同期內可帶來750億美元收入,目標2028年將市場份額從13%-15%提升至20%。
尤其在AI推理需求崛起的背景下,其為亞馬遜Trainium、微軟Maia定製的芯片,精準匹配雲廠商「降本增效」的核心訴求,精準匹配雲廠商「降本增效」的核心訴求,疊加英偉達因90% AI計算市場份額面臨的反壟斷威脅,超大規模客户降低對英偉達依賴的需求,更為Marvell的定製XPU及互連業務創造了更多機會,一旦度過當前新品空窗期,有望重回增長軌道。
然而,要將機遇真正落地,Marvell需在多個維度破局:一是客户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大客户的依賴,加速拓展其它潛在客户,目前與AWS的五年協議已構建穩定基礎,新客户的突破將顯著降低訂單波動風險;二是技術迭代,以3nm工藝和先進封裝技術鞏固Trainium 3的競爭力,應對Alchip的分流壓力,縮小與博通等對手的差距;三是盈利優化,依託60%的毛利率優勢,通過產品結構升級與合理漲價,對衝行業競爭帶來的利潤擠壓。
從長遠看,Marvell的價值錨點在於對AI基礎設施趨勢的卡位,若能抓住2026年微軟、亞馬遜新品量產的關鍵窗口,同時在AI推理市場爆發中搶佔先機,這家曾錯失短期紅利的ASIC廠商,有望重新迴歸賽道核心——不是復刻英偉達的通用GPU路徑,而是在「定製化+高速互連」的細分領域,走出屬於自己的突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