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儲能缺芯潮:需求爆發與產業再平衡

2025-09-09 21:13

摘要

儲能引發電池供應鏈安全挑戰。

一場圍繞儲能電芯的「缺芯潮」正在加速蔓延。

上游電芯供應緊張,一線電芯廠紛紛滿產,下游需求排隊,訂單排隊至2026年,一線企業產能告急,腰尾部產能被迫補位。

據產業鏈反饋,儲能供需緊張,已經引發部分企業開始上調價格。也有企業表示,價格上調與7月末開始碳酸鋰價格開始回升相關。

不過,儲能價格漲幅不會太高,有企業披露近期漲價0.01元/Wh,儲能系統集成端價格壓力依舊存在。這種價格壓力將進一步利好具備成本優勢的儲能大電芯發展。

但在產能稀缺情況,如何維穩電池供應成為關鍵問題。對於系統集成商拿到優質儲能電芯產品難度上升;對於專注儲能領域的電池企業而言,電池材料供應鏈也將成為考驗。

整體看來,儲能缺芯潮正催化上游電池產業供需扭轉。需求爆發、價格震盪、供應鏈再分配,電池產業正走向新的供需平衡。

儲能需求全面爆發

儲能需求的超預期爆發,是缺芯潮的直接根源。

儲能收益率的顯現進一步鞏固儲能的確定性。新能源配儲的調用率和經濟性正在提升。136號文后電力市場化推進激發儲能市場活力。

136號文出臺、取消新能源強制配儲,一度令市場擔憂,但電力市場化改革反而激發了儲能經濟性。

有分析指出,當電站EPC成本1.05元/Wh、峰谷電價差0.6元/kWh時,項目投資回報率(IRR)可達6.67%。在現貨價差頻繁的省份,獨立儲能IRR達到6%~10%以上。

2025年1-8月,國內儲能中標規模超210GWh,同比增長1.5倍。儲能,已從「政策紅利」轉向「市場紅利」。

海外市場需求同樣超預期。

尤其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一批儲能電池出口的高地更在形成。它們都具備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明確的政策目標,以及對儲能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資的共同點。

如沙特提出到2030年實現48GWh儲能容量,以支撐「2030願景」中50%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為此,政府在2024至2025年間規劃了24GWh儲能項目,並通過國有電力公司集中招標吸引投資者。

2025年,海辰儲能中標沙特電力公司1000MW/4000MWh項目,金額3.64億美元,加上比亞迪陽光電源此前簽約,中國企業在沙特累計中標容量已超24GWh。

智利則是計劃2035年可再生能源佔比70%、2050年實現碳中和,儲能成為實現路徑的關鍵。比亞迪與西班牙Grenergy合作的項目總規模已達6.5GWh,陽光電源同樣接連斬獲大單。

另外,備受關注的美國儲能市場,IRA補貼疊加關税延期,「搶裝潮」在2025年延續。2025年新增規劃量比2024年底增加逾10GW(對應35GWh以上),並將持續交付至2026年。

並且Powin破產后,大量訂單也轉向中國廠商,即便需承擔中國儲能電池進口關税(約40.9%)。

供需扭轉,缺芯蔓延

儲能電芯陷入緊缺。

寧德時代在手儲能訂單已超過48GWh,排期延至2026年一季度;海辰儲能自今年3月起全面滿產,訂單排到9-10月;億緯鋰能(維權)、瑞浦蘭鈞、遠景動力同樣高負荷運轉。

專注儲能的楚能新能源也是本輪需求爆發中的受益者。公司今年1-5月訂單量已超40GWh,超過去年全年,距離其2025年出貨60GWh目標不遠。

9月,楚能與宜昌市政府簽署二期投資協議,規劃新增年產能80GWh,涵蓋動力和儲能電池。

寧德時代半年報顯示,公司現有產能345GWh,利用率已達89.86%,在建產能235GWh,即便如此仍難緩解緊張。頭部企業產能不足,不得不將部分訂單外溢至中腰部企業。

鋰電整體運行上,出清的低迷氣候已然改變,Q3旺季整體排產實現環比6%~8%的增長,延續了8月以來的回升勢頭。儲能在其中貢獻核心增速,儲能企業Q3排產也維持了15%~20%的同比增長。

龍頭電池企業9月排產環比提升8%,達到70GWh水平,已連續兩個月保持5%以上的增速。

擴產與供應鏈安全

電芯短缺也在向鋰電產業鏈各環節傳導。

2025年上半年,先導智能海目星贏合科技(維權)利元亨等設備企業的新籤和在手訂單總額超過300億元,同比增長70%~80%。

原材料價格亦開始反彈,其中六氟磷酸鋰自8月以來上漲超15%,供需進入緊平衡,成為鋰電材料環節中第一個實現供需逆轉的品類。

在緊缺背景下,企業紛紛強化供應鏈安全與長期保障。

楚能新能源相繼與天賜、諾德、科達利等核心材料企業簽署長協,覆蓋55萬噸電解液、15萬噸磷酸鐵鋰正極、31萬噸銅箔和2.5億套結構件,鎖定多年供應,構築材料供應的「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電芯企業和儲能系統集成商正發展出技術授權的創新合作模式,也表現出了供應鏈維穩的功能。

億緯鋰能的CLS就是這樣在國內儲能市場發展出了新勢能。

億緯鋰能推出「CLS條款」,要求合作方導入其化學體系、尺寸規格、BMS通信協議及運維標準,作為交換,億緯承諾優先保供並共享技術。此舉讓集成商獲得供應保障,也讓電池企業獲得技術授權部分的額外收益。

該模式下電芯企業與儲能系統集成商建立了更緊密的合作模式,尤其在缺芯情況下,技術授權中包含的「保障供應」的戰略價值進一步凸顯。對於電池企業而言,儲能電芯訂單之外的技術輸出也變為實質的營收。

目前,億緯鋰能已經通過CLS模式,攜手海得智慧能源、林洋儲能、晶科等5家國內系統集成商共建31GWh儲能電芯產能。8月初,億緯鋰能與晶科儲能的聯合儲能電芯工廠正式進入量產階段,將為晶科儲能每年供應5GWh的314Ah儲能電芯。

技術分水嶺

需求高速增長,技術門檻同步在快速抬高。儲能市場高景氣,但進入新周期前,從技術儲備到交付能力的淘汰賽已經打響。

2025年6月,寧德時代宣佈587Ah儲能大電芯量產。而多數二線企業仍停留在314Ah階段,部分落后者可能在未來1-2年內出局。500Ah+大電芯將成為一道分水嶺,企業的技術演進周期差距從幾個月拉長到一年半以上。

這也在牽動未來投資流向。GGII指出,500Ah+大容量電芯下的6MWh+產品將成為企業擴產佈局的重點。

儲能行業正進入「規模與技術雙重競賽」的新周期。表面上是供需失衡,背后電力市場化改革、全球能源轉型的全新產業機會正在暗涌。

這意味着,儲能成為新能源產業鏈新的增長引擎,開始在更豐富的維度表現出實質的增速。同時,增速與出清並存的現象也發出警示:唯有具備技術領先、供應鏈綁定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淘汰賽中站穩。

對於鋰電產業,在儲能從缺芯走向新平衡的這一過程,也正在改變鋰電產業過去以動力板塊為主的運行規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