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蘋果的AI備選方案或許是更明智的決定

2025-09-09 17:25

所有頂尖科技公司似乎都在向人工智能進軍之際,蘋果公司卻顯得格外與衆不同。該公司的基礎設施投資並未大幅增加,人工智能在產品中的應用相對來説微乎其微。而在馬克·扎克伯格開出高額薪酬挖走蘋果人才時,蒂姆·庫克也沒有竭盡全力挽留。

對於這種現狀,外界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蘋果已經亂了陣腳,其人工智能產品之所以表現不佳,是因為該公司在下一輪重要的科技革命中錯失良機,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另一種看法是,庫克在硅谷其他公司失去理智的時候還保持着剋制。

本周在加利福尼亞州庫比蒂諾舉行的蘋果發佈會將像往常一樣,對其核心產品線進行漸進式改動,還會推出一款更輕薄的全新機型iPhone Air。關於iPhone未來更有趣的發展,正在幕后悄然推進,而蘋果正致力於為Siri重塑形象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該公司迫切需要扭轉這款虛擬助手淪為愚蠢人工智能代名詞的局面。畢竟沒有其他蘋果品牌遭受過這麼多的嘲諷。而在人工智能引起全球關注之際,Siri的無能就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毫無疑問,蘋果的首選方案本應是內部解決這個問題,利用自身的工程技術人才讓Siri變得更聰明。但這個方案尚未實施——至少目前還沒有。相反,該公司現在正考慮將任務外包,引入一位新的「導師」。

這位導師可能就是谷歌及其Gemini人工智能模型。根據彭博新聞社的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報道,兩家公司正在測試和微調一款定製版本的谷歌模型,該模型將在蘋果服務器上運行,用於摘要生成功能。

不過距離最終決定還有數周時間,蘋果仍有可能決定獨立開發。但是進行談判至少表明,蘋果正在考慮務實的做法。作為領先的硬件製造商,蘋果有能力進入這個市場並選擇自身認為最合適的模型,也許投入數十億美元自行開發人工智能技術並沒有多大意義。蘋果能夠利用iPhone的主導地位來爭取儘可能好的條件,讓潛在的合作伙伴相互競爭來壓價,就像該公司壓榨負責其零部件和製造的企業一樣。

古爾曼撰文稱,除了與谷歌進行商談以外,蘋果還考慮過使用Anthropic的Claude模型,但該公司要價過高。

這種外包方式可能看起來有些尷尬。蘋果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短板,正是今年其股價表現僅優於特斯拉的主要原因,而特斯拉是「科技七雄」中表現最差的股票。然而,這不一定被視為蘋果的弱點。

即使蘋果試圖繼續進行完全自主研發,也會面臨各種風險。這樣做不僅成本高昂且風險極大——以蘋果現有的人才儲備和基礎設施來説,可能未必會成功。這意味着蘋果將在爭奪芯片、電力資源和數據中心空間的激烈競爭中越陷越深。

現在還有兩個備選方案。正如外界熱心猜測的那樣,第一個方案可能是收購一家人工智能企業。Perplexity和Mistral兩家公司均在考慮範圍內。無論選擇收購哪家公司,都要投入驚人的前期費用,未來需要持續大量的投資。

此外,那些讓收購目標企業頗具吸引力的頂尖人才,可能不願意成為蘋果這種巨頭企業中的一顆螺絲釘,而那些留下來的員工可能會難以適應其企業文化——這是蘋果通常不進行大規模收購的一個關鍵原因,也是Meta Platforms Inc.學到的經驗教訓,此前該公司招聘的幾位重要人工智能人才已經離職。當然,蘋果還面臨着押錯寶的風險,一旦選錯方向,就可能陷入困境。

那麼,第二個選擇就是外包,將人工智能視為一種可以按需購買的資源,直到蘋果有能力自己做得更好(或者至少一樣好)。谷歌開發的人工智能模型也許足以滿足需求,就像蘋果在Mac電腦中使用英特爾芯片,直到自主設計的芯片能夠勝任這項任務一樣。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市場日趨成熟,新的用例不斷涌現,蘋果可以根據需要做出調整。

作為備選方案,這種外包方式頗具吸引力且靈活多變。在當前的環境下,甚至可稱之為節約的選擇。

然而還有一個潛在的阻礙:蘋果可能尋求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合作的那些企業,都把自身視為蘋果的強勁競爭對手。在8月谷歌舉行的Pixel發佈會上,有些混亂的銷售話術竟然強調,用户棄用他們的iPhone手機會有多麼容易。而僅僅在三個月前,喬尼·艾維(Jony Ive)和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還在舊金山的一家咖啡館里親密交談,談論着他們的新人工智能設備將如何顛覆我們使用設備的現狀。

蘋果將通過與競爭對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來幫助他們嗎?當然,也許會有一點助力。但是,如果等待更長時間纔在iPhone手機上採用人工智能技術,那麼蘋果反而會更早地打開競爭機會之窗。對於iPhone的未來而言,最重要的是其人工智能功能正常運行並且發揮作用。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絕大多數用户根本不會在意是誰構建了Siri的底層人工智能模型,就像他們很少關注是誰設計iPhone的調制解調器或屏幕一樣。合作也許並非蘋果的首選方案,但依然是明智的決定。編輯/陳佳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