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重大突破!上市甬企「鋁代銅」有望開闢數百億元新市場

2025-09-09 07:02

博威合金產線。 博威合金產線。

近日,泰科電子(TEL.N)與博威合金(601137.SH)聯合開發用於汽車低壓載流線束的「鋁代銅」複合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經預測,該技術有望推動中國車企單車用銅量縮減約10公斤,整車降本10%。這意味着,國內整車品牌有望邁出盈利能力提高的關鍵一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報告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處於歷史低位。

為何是鋁?

事實上,「鋁代銅」已不是新議題,早在19世紀初期,鋁導體就已出現。而后數十年來,每當銅價飆漲之日,便是業內探討「鋁代銅」可行性之時。

SMM有色行情顯示,今年以來,滬銅(合約代碼CU2510)分別在1月和4月迎來兩輪上漲行情。截至8月末,滬銅價格7.89萬元/噸,而滬鋁的價格僅為銅價的約四分之一,為2.07萬元/噸。歷史數據顯示,近年來,這一價差愈發擴大。

然而,受限於鋁在高温與長期受力環境下易產生的電化學腐蝕、蠕變反應,從而產生影響汽車使用壽命乃至駕駛安全等問題。此外,若鋁材使用銅材的壓接方式,其焊點還將導致電阻難控,影響導電速率。由於技術掣肘頗多,一直以來,行業內都採用傳統的「縫縫補補」方式,如採用納米塗層解決異種材料間電化學腐蝕問題。

「AI成破局‘利刃’。」博威合金研發部負責人李吉寶告訴記者,得益於AI貫穿研發始末,「鋁代銅」複合材料從基礎材料端便「抓住」物理試驗的「黃金數據」,從而一改傳統材料技術路線,以工藝創新撫平復合材料焊點,使得該材料機械性媲美銅線(同等載流比較),在180℃的情況下力學性能穩定;蠕變性能方面,經過300個小時微觀測試,材料呈現相對孤立的微孔,無連續空隙。

不僅如此,博威合金還基於6年多持續投入打造的數字化研發基底,覆蓋全生產流程,有效解決材料替換時出現問題難追溯、產線調整影響生產速率與產品供貨穩定等問題。

目前,博威合金已集成知識圖譜、計算仿真以及機器學習等前沿的AI技術,成功打造AI人工智能應用大模型,使得有色合金材料在數據驗證、模擬運行、參數敲定等試驗環節「高速通關」,將研發周期從2年-3年縮短至12個月內。

博威合金研發部負責人李吉寶。 博威合金研發部負責人李吉寶。

再度突破自我

在國內銅基特殊合金材料領域,博威合金是特殊合金牌號最齊全、特殊合金產品產量最大的企業之一。該公司主營業務圍繞新材料和新能源兩大板塊,主要產品包括銅合金棒材、銅合金線材、銅合金板帶、銅合金細絲以及太陽能光伏產品等。

「銅」是博威合金的材料本體,而今其為何調轉攻勢轉向「鋁」?

衆所周知,我國具有整車生產資質的企業超過200家。然而,截至2024年底,實現盈利的僅有比亞迪、吉利、長城、理想。近年來,一眾車企在面對盈利能力和價格比拼兩大「困局」時,往往採用「刀刃向內」的解決方案,即成本管控,在車身結構、芯片、線束、連接器等環節下功夫。其中,單車線束成本超3500元。而低壓線束中,銅約佔導線成本的三分之一。銅對車企成本管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博威合金研發部負責人李吉寶博士表示,「鋁代銅」既是國內整車品牌搶得市場先機的必由之路,更是博威合金再度突破自我的技術答卷。最新財報顯示,上半年,博威合金實現營業收入101.05億元,同比增長14.54%,首次突破百億元;歸母淨利潤6.76億元,同比增長6.05%。其中,新材料合計銷量達12.56萬噸,同比增長11%,直接推動整體業績提升。

「不瞭解‘銅’又怎能做好‘鋁’。」李吉寶介紹,30多年來,博威合金對技術研發的追求從未改變。而公司新材料產品一次次打開新市場便是最好的技術驗證。博威合金新材料產品主要面向汽車工業、汽車電子、通訊工程、智能終端設備、智能互聯設備、高精密模具等領域,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使得公司對銅的物理特性、化學性能、加工工藝以及應用場景的理解與把控不斷加深。

財報顯示,2019年中期至2025年中期,博威合金研發費用由8498萬元增至2.3億元,年化複合增速達18.05%。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研發費用達2.23億元。

可謂「如虎添翼」

我國是銅進口大國,對外依存度約85%。這一數據也側面印證「鋁代銅」市場前景廣闊。乘聯分會發布的《汽車智能網聯洞察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82.6%,較上年同期提升約12個百分點。這意味着,智能網聯對車輛主流數據傳輸速率要求也將「水漲船高」——已從150Mbps提升至24Gbps。同時,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化、網聯化、安全性的需求也將催化連接器、線束規模增長。

經預測,若低壓載流線束「鋁代銅」複合材料實現順利量產,預計開闢約360億元至480億元低壓線束市場空間。目前,博威合金的鋁代銅材料已在多家主流車企及Tier 1供應商中進入驗證階段,預計2026年底可實現量產上車。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僅是「鋁代銅」的應用場景之一,本次低壓載流線束技術突破於博威合金而言,可謂「如虎添翼」。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捲的背景下,電力、算力等行業對銅的需求量也穩步增長。」李吉寶稱,博威合金還將嘗試讓「鋁代銅」解決方案觸達新能源汽車高壓線束、便攜充電樁等垂類場景,同時向公司現有新材料產品端延伸。

據瞭解,博威合金新材料產品在芯片算力、液冷、消費電子等領域早已佈局,如AI算力服務器銅連接所用的高速連接器材料、以光模塊屏蔽罩為代表的通訊電子器件屏蔽材料、GB300液冷板所用的異型散熱材料、算力服務器所用的供配電材料、新一代AI手機散熱所用的VC材料等。

博威合金指出,隨着人工智能、6G通訊、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等行業快速發展,市場對特殊合金等高端先進材料的綜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威合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機遇。公司在銅合金主業穩健增長的同時,將持續拓展鋁代銅在高壓線束、高速高頻線纜等更多場景的應用,進一步釋放材料替代的潛力。寧波晚報記者 張恆 楊蕊嘉 文/攝

免責聲明:文中提供的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