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8 14:58
(來源:今日中國)
盛夏的北京蟬鳴正濃,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主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機構協辦的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恰如一場「青春之約」如期開啟。350名來自港澳臺高校的年輕人開啟了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參訪+研學+交流」多元融合之旅。
其中,40余名港澳臺青年奔赴北京。對他們來説,這里既有企業里的實戰鍛鍊、也有科研院所的前沿探索、還有傳統非遺的文化浸潤,這樣的夏天不是「走過場」,是「專業成長」與「人生思考」的雙重收穫。
「智」匯青年:在科技脈動中與元宇宙對話
AI引領的科技革命浪潮席捲全球,「AI+」帶來的顛覆性創新正在重構各個領域的邊界。在本次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中,港澳臺青年「沉浸式感受未來科技」:從智能機器人語音互動、水下仿生機器人路徑設定到無人機起降巡航避障精準操控等一系列深入前沿科技場域的實踐項目……他們用「可觸可感」的方式觸摸北京的智慧蜕變,體悟國家前沿科技成就的「生活温度」。
在北京平谷區綠汐谷營地中,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專業的文逸朗,盯着自己親手拼插的水下機器人在水池中靈活轉向,不禁感嘆:「以前只在課堂上學過水下機器人的理論,從沒想過能和朋友們一起現場組裝、操控,還能通過競賽感受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比如水質監測、水下救援,這些以前停留在課本里的場景,現在變得鮮活起來。」這種「理論+實踐」的模式,讓青年們跳出「紙上談兵」的框架,在實踐中理解科技如何解決真實問題。
清華大學信息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玉旺博士帶來的「大模型時代的虛實融合交互」主題科普講座,成為本次活動的「思想亮點」。講座從「靈境」(元宇宙的早期概念)的起源講起,解析了數字化身、靈境空間構建的底層技術邏輯,讓港澳臺青年直觀理解「虛實融合」不是遙遠的「未來概念」,而是正在發生的「當下實踐」。
「座位能按摩!」「語音説‘放歌’就真的放了!」「自動駕駛的時候,剎車比我自己開還穩!」在百度Apollo park,大家圍着蘿卜06車型興奮地討論着。試駕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體驗,讓他們對「科技服務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來自香港大學的施揚摸着汽車的方向盤説:「以前覺得無人駕駛是‘黑科技’,現在才知道它背后是無數工程師的持續迭代—從算法優化到數據積累,再到場景測試,每一步都藏着‘堅持’。」這種「從0到1」的探索過程,讓青年們意識到:科技成果的「完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續改進」的結果,這也會成為他們深耕科技領域的動力。
從北大仿生學實驗室探祕「生物與工程的跨界融合」(比如用蝙蝠的回聲定位原理設計無人機避障系統),到協作完成水下機器人組裝挑戰;從走進清華大學靈境智能技術交叉創新實驗室,到試駕百度Apollo的自動駕駛技術,大家在「沉浸式研學」中完成了一次「科技認知的升級」:他們不僅看到了北京科技發展的「前沿高度」(比如大模型、元宇宙技術),讀懂了科技與人類的「親密關係」,更深層叩問了自己對國家致力建設「科技強國」戰略方針的內涵體會。
同根同源:歷史肌理間的文化尋根
科技強國而文化興國,科技面向未來而文化則溯源心靈。在這次活動中,港澳臺青年還行走於北京胡同弄巷,感受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厚度。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技系的郭感恩這樣分享自己的感悟:「北京城市中的歷史沉澱與香港現代融合的教化方式不同。香港瞭解人文需要在展館中主動接觸歷史,而北京的街道兩旁建築、景點沿街而設,這種透過大學建築(如清華大學紅磚建築的特色、攀藤的爬山虎等)就能接觸中華歷史特色的形式,和香港很不一樣。」
活動中,大家還一同在史家衚衕博物館體驗製作中醫藥香囊及掐絲藝術等非遺手工。港澳臺青年通過親手縫製藴含養生智慧的中醫藥香囊,於針尖穿梭中感受文化底藴的丁艾芬芳;掐絲工藝則考驗大家的耐性,嘗試用金屬細絲勾勒蓮雲、牡丹等中華藝術輪廓,將非遺文化嵌入北京的一磚一瓦間。
在中央民族大學,港澳臺青年伴着鼓點,欣賞壯族舞的鏗鏘、朝鮮舞的堅韌、新疆舞的熱烈、蒙古舞的奔放,切身感受56個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張力,體會到民族文化並非懸浮的國家符號,而是深植於日常生活細節中的生命力。「我之前從未有機會如此具體地感受民族多元化下的共融,但在與民族舞老師們牽手共舞的瞬間,我如一顆水滴匯入了大海。」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梁匡伶感嘆。
港澳臺青年對國家文化沉澱的認同,源於三維立體的親歷體驗—或在衚衕吆喝聲中聆聽舊京,或於非遺工藝中讀懂傳承,或從多民族融合發展中見證文明璀璨與文化自信。港澳臺青年的文化之根,正逐步清晰於北京的城市脈絡間;其枝枝葉葉,正伴隨港澳臺青年們的心緒向上延展。
職場揚帆:港澳臺青年的身份重塑
科技與文化的雙軌並行下,本次實習活動的重頭戲—職場實踐成為港澳臺青年思考未來、重塑定位的契機。在北京的40余名港澳臺青年走入140家實習單位,在實驗室、企業、雜誌社、科技中心等多元崗位,直面任務挑戰,適應語言、節奏、認知差異,逐步串聯成個人職業成長主線,成為穿梭於國家與世界間的成長航程。
郭感恩於清華醫學院病毒分子研究一線,首次將生物科技知識化為實踐,感悟北京科研「密集節奏中不失沉靜執着」的獨特氣質。而文逸朗在能源公司擔任科技服務實習生,不僅敏鋭察覺京港職場「稱呼文化」差異,更在翻譯中文ESG(環境、社會、治理)報告中,提升了語言表達、邏輯梳理與政策感知能力,他説:「崗位教會我評估興趣與能力的匹配,比如我更適合需要跨語言溝通的科技服務類工作。」
當然職場亦非總如預期。香港中文大學就讀工商管理專業的洪國耀初到教育科技企業做推廣時,覺得「每天打電話、做表格」未達「科技感」預期,卻在團隊協作中學會從「小任務」里找成就:幫家長解答課程疑問時,他感受到「用科技助力教育的真實價值」。因此,洪國耀鼓勵港澳臺青年「不要怕崗位‘不匹配’,多嘗試才能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在《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編輯部實習的梁匡伶,從「不敢面對讀者」到能獨立策劃線下活動,她總結:「以前覺得‘溝通’是天生的,現在才知道要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比如給青少年寫科普文,得用他們的語言講專業知識。」
這樣跨文化的觀察讓港澳臺青年認知更加深刻。擔任晟騰科技公司銷售運營實習生的施揚,總結出了中港職場差異:香港團隊更「年輕化、邊界清晰」,內地企業則更注重「文本規範、流程閉環」;兼具京港背景的林曉彤,則在中國外文局人力資源部門實習時,從「招聘流程」里讀懂了「北京的職場邏輯」:「比如招翻譯,不僅要看語言能力,還要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北京的磚石都帶着歷史呼吸,職場的‘人事邏輯’也藏着文化底藴,這讓我作為歷史系學生,看到了‘歷史+職場’的多元切入點。」
在這些港澳臺青年看來,這場實習早已超越「崗位實踐」的技能累積,他們從「初來乍到的好奇」,走向「對國家發展的深度共鳴」。一位香港實習生坦言:「過去不解‘中國夢’,今願親手參與。」
從「文化共融」到「科技共創」,從「個體追夢」到「時代築夢」,港澳臺青年正邁出「瞭解內地」的堅實一步,駛向「建設國家」的壯闊征程。這場由國家搭建、青年唱主角的夏日實踐,於他們而言,是一次「認同的重塑」—從「我是香港人/澳門人」到「我是中國人,是連接三地的橋樑」;更是一次「使命的啓蒙」—「國家的發展需要我們,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國家」。當他們把北京的所見、所學、所思帶回香港、澳門,必將以點帶面,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激盪起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鳴與責任擔當。